这是南周的一条视频:《租住在撇火药房的年轻人》。
“撇火药”是很差的意思,讲的是在成都最核心的春熙路太古里,有很便宜的房子出租,一个月只要三四百块,相应的,环境也很糟糕,租住的大多是年轻人。网友留言大多表示很可怜很心酸,但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个。
我有个前同事说,当初来北京也是住在类似的房子里,没觉得很苦,感觉很快乐,能在首都有个床位就是希望。我二十多年前下广东,比这还差,也不觉得苦,那时候,不让我露宿街头。你看,我们都不需要同情,我最恨的也不是吃苦,而是“不让我吃苦”。
所以,我真正想说是:城市本应如此。
只有光鲜一面的城市是可耻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它意味着一部分人被排斥出去了。
混迹网络二十多年,如果要问我最痛恨的事情,那就是“随手拍拯救被拐儿童”,用极尽羞辱的方式,把这个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从城市中赶了出去。而如果要问媒体做过的最下三滥的报道,则是对乞讨者的污名化。于是,今天乞讨者在中国一线大城市几近绝迹。
而乞讨者之外,低收入群体同样饱受歧视,城市设置了种种障碍,这里面就包括住房。便宜的住房是初来城市的人的落脚点,这在很多地方体现为贫民窟(换句话说,就是“撇火药房”聚集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秦晖关于贫民窟的论述:。
城市本应为各种人群提供方便,但长久以来,很多人不觉得现实有何不妥——没有能力的人就不配在大城市生活,甚至会反问:中国那么大,你干嘛非去大城市?
道理很简单:现代社会,大城市才是最容易生存的地方。这恐怕又出乎很多人的认知之外,但请认真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在多伦多时候,经常看到网上有人抱怨downtown(市中心)有很多流浪汉,他们不讲卫生,当街睡觉,乱搭帐篷,让国人很不适应。而在我居住的地方,几乎从没见到过流浪汉。仔细想想,这很合理,因为市中心人多,他们乞讨也方便啊,真要出意外,救护车也来得快一点。
说白了,越是大城市,资源越集中,机会越多,生活越容易,乞讨尚且如此,其他更不用说。南周那个视频里就说,在春熙路,送外卖接单也容易很多,你非要去郊区,这活儿就很难干了。
所以一定要改变认知,解决贫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城,而非回农村。实际上,农村人都知道这一点,用脚投票,千方百计要进城。回农村唯一的好处就是死了你也看不见,只有温铁军这样的烂人,才会说出把农村作为“蓄水池”“缓冲器”这样的混账话。
而实际上,城市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南周这个视频令人惊喜之处就在于:原来在严苛的制度歧视之下,城市仍然可以在它最核心的区域提供如此便宜的住房选择。市场总在千方百计满足任何人的任何需求,这就是大城市创造的奇迹!
我知道,很多人仍然会心有疑虑,比如,这样的房子,万一发生了火灾怎么办?这是真实的担忧,并可能成为政府清理的理由。我想说的是:如无现实改善,勿以文明之名行驱赶之实。
这是我在多伦多一家社区图书馆的洗手间厕所门背后看到的海报,上面有该社区给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的机构的联系方式。为什么会贴在这个地方?我猜:可能是因为无家可归者会去图书馆看书休息洗澡,而贴在厕所门背后是为了照顾他们的自尊。讲这个的意思是:可做的事情很多,就看做不做,而清理是最简单粗暴最不负责任的野蛮行为。
我知道,还有人会觉得这不好看、不舒服、不安全,总之,各种不适。我承认这是真实感受,不是矫情,但要我说,感到不适就对了。因为“看见”是第一步,然后才有改善和接纳。凭什么穷人的生活连作为背景板都不行了?得多么虚伪无耻的人,才会把人赶出城市还摆出一副关爱底层的样子。过去这些年一直在干这样的事情,差不多得了吧。
最后,对于“撇火药房子”,我想说:有这样的房子很好,有这样的房东很好,有这样的年轻人很好,有这样的城市很好——这不是失败的城市,相反,这才是有活力有希望的城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