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的建立,很多时候都是刘备领兵,大小战役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刘备并不是像演义小说里说的:不会打仗,兵事全靠诸葛亮,类似整天把“仁义”挂在嘴边的宋襄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天子没有一个是孬种,大耳哥刘备也不例外!他如果不会打仗和用人,就不可能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一方霸主。要不然,睥睨天下群雄的乱世奸雄曹操怎么感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且不说刘备的御人之术、识人之明,单论其军事才能,就不像演义里艺术处理过的:诸葛亮未来前,几乎全都是败;孔明过来后,把帅印、尚方剑什么的都给了诸葛亮,他就坐在旁边听听......这实际是文学艺术渲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当“甩手掌柜”历史上有没有这种人?有,清朝咸丰年间的湖南巡抚骆秉章在对付太平军时期就是这样!他把巡抚的关防印信都交给能干、才气过人且勇于任事的师爷左宗棠,左宗棠要调动哪支军队,委派哪个官员,甚至巡抚给皇上的奏章,都由他一手包办。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绝对是晚清最霸气十足的第一师爷,他经常在“骆省长”官衙里颐指气使、吆五喝六,旁若无人。往往左师爷和几个人在高谈阔论,谈古论今,谈笑风生,骆巡抚则坐在人群中一言不发,听完就走。参谁奖谁,悉听尊便。

正因为如此,左宗棠的仇家以厉害的罪名参了他一本:“劣幕把持、专擅僭越和一官两印”。直白地说,就是他在湖南当“二巡抚”“代省长”。“一官两印”(即一套关防印信两个人用)这种事情皇帝最忌讳,差点因此要了他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义里刘备与骆巡抚差不多,如同当今华为公司的任正非老爷子经常对媒体宣讲的:我啥也不懂,在华为我就是个傀儡!小说里的刘备经常处于这场景,刘备所有的功劳,都被诸葛亮包揽了,冤枉啊!

实际上,终其一生,蜀汉的军队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和曹操一样,有军事才能的统帅都会选择自己统兵,魏蜀吴三雄中唯一例外的是孙权。但孙权只是东吴名义上的开国君主,实际基业却是他老爹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的。

在蜀汉集团中,综合军事才能是以刘备为首的,或者说,其他将领尚未能有机会体现出高于刘备的才华,这与刘备地盘小,没法授权给某位大将也有很大关系。至少其他人少有机会获得实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刘备前半生打仗,总体来说败多胜少,那是因为他几乎零起点创业,根基太薄,楼桑乡村里“织履贩席小儿”出身嘛!他大部分时间被曹操追着打,当然他本人确实也逊于一代雄杰曹操。

但是刘备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实力太差,兵员的数量质量、军官的数量、智囊团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及曹操。在那种情况下失败也不丢人。事实上,他能屡次在曹操的铁骑打击下全身而退,最后在东汉末年群星璀璨的割据势力中硕果仅存,本身就说明他不是浪得虚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在夷陵之战的初期,刘备东进伐吴也是势如破竹的,打得孙权没脾气,又是赔罪求和,又是计议送还妹子(大耳哥夫人孙尚香)、归还双方撕破脸后东吴已经夺取的荆州将近一半区域的地盘。

夷陵之战,或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刘备亲帅大军70余万,实际就是5-6万人,还包括西南少数民族蛮夷军队一万余人,与吴军累计二十万人(实际兵力跟蜀汉差不多)作战。战争初期,蜀军一度兵势强大,锐气正盛,势如破竹,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但是后来遭到吴军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就延滞、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拒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劳师远征、疲惫不堪、战线过长的弱点逐步暴露出来。最后被重新换上来的新秀主帅陆逊抓住战机,火烧连营七百里,让刘备大败而归。战役结束的第二年,刘备羞愧病死于白帝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首先战争的最初起源具有偶然性。关羽急于为蜀汉夺回被吴国武力夺去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仓促之间意气用事而轻启战端,破坏了诸葛亮在隆中就制定的“东和孙权”的大战略,是一场偶然因素触发的无谓之战

其次,蜀汉军队劳师远征,且深入地形复杂的敌境,这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吴国军队依托险要地势步步阻击,长期对峙。这样,蜀军后勤补给苦难,士兵疲惫,战斗力严重下降,无法取得更大战果是必然的。

而且,蜀军相对于吴军的本土防卫、保家卫国的战争,其便利性和士气更不可同日而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在蜀汉内部,刘备一意孤行。战争谋划时期,诸葛亮、赵云等很多蜀汉重臣都不主张出兵,内部重臣意见相离,刘备却断然否决了本集团核心成员的合理意见。由于时间比较急,刘备甚至没能组建一个完整的参谋智囊团。

可以说内部成员未能统一共识,离心离德。更重要的是,刘备一向认为吴国除了周瑜、鲁肃就没能人了,实际上陆逊是吴国著名的青年军事家,谋略胜过“老革荒悖”的刘备一大截。轻视对手陆逊,以致于防备不足,被钻了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刘备在收取西川和汉中争夺战中都顺风顺水,逐步骄傲自大,盲目自信了。表现在夷陵之战中,他固执己见,当战争局势已经转化为对己方明显不利时,未能及时调整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

比如蜀军进攻小夷陵前夕,人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谋士马良已看出了陆逊不是战败撤退,而是诱敌深入。当陆逊撤到夷陵后就不再撤退,准备反击时候,刘备依然认为陆逊黔驴技穷,而不做提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蜀军兵力分散,在山高林密处驻扎营寨七百里是重大军事部署失误,导致己方进入万劫不复之地。诸葛亮看到营寨图本后疾呼:“岂有连营七百里而能拒敌乎?”

刘备在夷陵地区进攻受阻后,由于天气炎热,命令军士进入各区域的山林地区,结营围困吴军。自己率领的主力也进入山林地带避暑,打算与吴军长期相持。劳师远征的蜀军,这时已经是进入强弩之末的境地。

山林结营最怕火攻,兵力分散则意味着遇到敌方攻击时就不能迅速组织有效反击。特别是被中间截断时,指挥系统就会大乱。连远在几千里外的魏主曹丕都说:“备不晓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有人说刘备还有个重大失策就是“舍船就步”,让水军全部上岸作战。其实,战争一开始,陆逊最担心的便是刘备水陆并进的战斗方案。可惜,刘备最终放弃了这一打法,以至于最后让人一股脑地端了。

但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水陆并进的好处。刘备原本的水军来自于荆州,颇为精良,但关羽几乎全军覆没败亡后,剩下的水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更多的只具有象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次出征,准备的时间并不充分,大部分军队都是步兵,陆战的训练恐怕都没多么熟练,更别提水军的训练了,水战能力自然是不行的。关羽之后,当时吴军水师的强大,可以说在三国之中一枝独秀,所向无敌。

所以刘备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能放弃水路。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蜀汉残存水师被陆逊彻底消灭后,后来督军江北以防魏师偷袭的黄权归途被截断,无奈之下只得率部降魏。

对黄权“道绝归魏”这一不得已的举动,刘备丝毫不怪罪,仍厚待其蜀中家人。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也受到蜀汉重用,官至尚书郎,最后在蜀国的灭国保卫战中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绵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先是主动示弱,后退诱敌;然后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刘备则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具体作战方略上,他又不察地利,林中结营七百里;采取了错误的撒胡椒面式处处防守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一败涂地。

我们说,蜀国在百姓尚未安居乐业,国库尚待充实,国内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打这样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战役实属不智。

当时的东吴也算政通人和,对手实力不弱于已而欲强行战略决战,况又有第三国强魏虎视眈眈。夷陵之战,原本就不应该打,至少不应该在当时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失败是战略性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刘备之败,原因不是他不会打仗,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情况下,又偏偏遇到一个军事奇才陆逊,而且骄傲轻敌,故而理所应当地失败了!

我们只能说刘备并非万里挑一的军事高手,但是过分贬低他的军事才能也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