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一早,卢合叫上开车的弟弟卢良,从沙包镇大寨社区赶去七星关区天河路,找当医生的老乡郭振远调理一下脾胃,拿点药。这位在昭通当了12年兵的小伙,今年回家后感到不适,就找郭振远调理,这一回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给的药,很对路,这一次,他只是打算加固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振远2000年7月毕业于贵州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后来又去毕节专医院参加中医全科培训。培训结束,郭振远就在七星关区天河路盘下自己的“郭振远中医诊所”,在诊疗台后墙上挂上毛主席挂像,就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坐诊,多予,少取,努力践行毛主席所倡导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诊所挂毛主席像,是郭振远中医诊所区别于其他诊所的一个特殊之处。郭振远的父亲一直收藏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各个时期的挂像,一代伟人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理念,因此被郭振远从父辈那里传承了过来。
不打针、不输液,是郭振远中医诊所区别于其他诊所的又一个特殊之处。对所有病人,他只给药,或者中药,或者西药,病人即诊即走,干脆,不拖泥带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药少开、钱少收,是郭振远中医诊所区别于其他诊所的再一个特殊之处。他给的药量,通常就是两天的,最多也就是三天。他收的费用,就是几元十几元,最多也就是二十多元三十元,费用平民化,诊所因此成了病人眼中的平民诊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船停在码头上,最安全,最舒服,但那不是船诞生的目的。郭振远原来也像停滞码头的船,在卫生院干着旱涝保收的事。但动不动就打针输液、动不动就上马各种检查的沿袭,有悖于他对“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他之所以在七星关盘下诊所,就是想证明病人还可以享受平民化诊疗,还可以回到二十多年前甚至三十多年前低费用时代的体验环境,甚至,他还想证明什么叫做“但愿世间人无病,不愁架上药生尘”、什么叫“医者仁心”、什么叫“悬壶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合去郭振远中医诊所抓药那天,七星关区青场镇群众陈毅也带着生病的孩子来找郭振远看病。陈毅拿到的药没几颗,花的费用就十多元钱。陈毅说,青场也有卫生院,但他选择了“舍近求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那里,这十多块钱根本开不到药,更关键的是钱花了,病还不一定能治好”。青场离城区40多公里,一来一去,陈毅父子花了100多元路费,“宁愿多花点路费我也要到这里来,这里有把握。”
感受与陈毅殊途同归的患者吕方静说:“这么多年来,无论大人小孩生病都找郭医生,费用低,效果好,这样的好医生太难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郭振远中医诊所不远的地方,还有几家诊所,与郭振远中医诊所门庭若市的情形相比,另外那些诊所的情状就是“门可罗雀”。郭振远说,作为同行,他也不希望是这样的结果,但他阻挡不了病人的选择与信任。
郭振远平民化诊所呈现的虹吸现象强势地说明,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病人这个群体的内心,仍然在顽固地呼唤医术的精准,仍然在顽固地呼唤费用的亲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振远的老乡郭加付说,郭振远给的药,是很普通的那种,看病一看一个准,是因为药的配伍拿捏得好,收费平民化则是源于他的初心,“他的诊所估计没挣到几个,他一家人的用度都是靠他妻子所开门店的盈余来支撑的”。(编辑: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