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正在经历着冰火两重天。
撰稿氢小妹,全文3000字,读完约需要6分钟。
从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引发全民热议,到今年来一群独角兽公司正在争相IPO,自动驾驶江湖正经历一轮轮高热度。
然而,行业正在经历着冰火两重天。
一群头部公司热火朝天,另一些人却在被淘汰的边缘,如今的智能驾驶赛道内也很难再看到大额融资,换句话说,这里早已不是投资人热钱流入的方向。
更何况,关于自动驾驶的种种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这依旧是一条曲折的路。
1
自动驾驶独角兽们
IPO提速
进入2024年,自动驾驶独角兽纷纷排队IPO。
最新一幕来自文远知行,其于7月底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计划以“WRD”为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力图缔造“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据说,还有望成为近三年中国公司在美国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翻开文远知行的创业历史,掌舵者韩旭曾是美国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后担任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2014年又接受吴恩达的邀请,加入百度美国研究院,成为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的首席科学家。
深耕自动驾驶多年,韩旭在2017年4月创办了文远知行,并在同年12月将全球总部落户于广州。
文远知行从最难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入手,在2018年11月推出了全国第一辆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随后,又陆续发布了自动驾驶微循环小巴、L4级自动驾驶货运车、自动驾驶环卫车等等。
文远知行背后有一份长长的投资方名单:启明创投、创新工场、华创资本、英伟达、雷诺日产三菱联盟Alliance RNM、安托资本、德昌电机、何小鹏、Idinvest Partners、宇通集团、CMC资本、国开装备基金、广东恒健、华金资本、创茵资本、IDG资本、和创投资、基石资本、Cypress Star、云九资本、K3 Ventures、凯雷集团、亚投资本、中阿基金、越秀产投……令人眼花缭乱。文远知行最新的估值是370亿人民币。
随后不久,有媒体爆料称,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小马智行或最快于今年9月赴美IPO,目前已寻得有明确IPO投资意向的机构投资者。
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由彭军和楼天城联合创办,目前主要有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卡车、乘用车智能驾驶三类核心业务。
还有更多的自动驾驶公司在排队奔赴港股。
最新消息,专注于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黑芝麻智能”定于8月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争抢港交所“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
值得一提的是,黑芝麻智能为第一家按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申请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
更早前,今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这也是该公司第三次闯关IPO;
随后,来自深圳的佑驾创新,也在5月正式递交港股IPO申请;
同为自动驾驶独角兽的地平线也早已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高盛、 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今年7月10日,如祺出行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自动驾驶运营科技第一股,背后站着广汽、腾讯、滴滴、小马智行等股东,截至2023年年底,如祺出行平台共网联281辆Robotaxi车辆。
在这些公司背后,无一不是站着众多的投资人——既有大型车企,又有互联网大厂,既有市场化VC/PE,还有地方国资、产业链龙头,甚至有自动驾驶明星公司也下场投资别人。
他们共同催生了这一波自动驾驶IPO的小高潮,一切看起来都热闹非常。
2
热钱不再
投资人早已不投了
然而,在排队上市的这一年,自动驾驶早已不是投资人“心尖”上的赛道了。
曾经,市场上热钱涌动,加之国内智能电动出行领域的爆发性增长,风投们笃定自动驾驶必将在智能电动出行的产业化占有重要一席,这也因此成为最火热的创业领域和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独角兽——如今他们大多数在奔赴IPO。
然而,在行业格局已经相对明朗的今天,自动驾驶进入深水区,融资渐渐冷了下来,不仅不再有投资人争相追捧、追逐项目,自动驾驶公司的估值也降了。
细数起来,2021年算是国内自动驾驶公司的融资高潮,此后2022年迅速进入下滑状态——根据相关统计,2022年,国内无人驾驶领域重要投融资153起,融资总额近300亿元,2023年继续下滑至140起融资,200亿元融资总额,进入今年,甚至几乎看不到什么大额融资了。
“现在显然大家的目光都在AI、大模型,要么就是人形机器人,几乎没什么人在谈论自动驾驶。”北京一位早期VC机构的投资经理说道。
究其原因,尽管经历了火爆的几年,但现在自动驾驶最需要产品落地研发经验和产业化能力,商业化能力成为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大部分方案公司们都在拼定点,距离真的能量产上车还隔着十万八千里。
所谓“跑出来的公司”、头部独角兽们,也无一不面临着商业化难题——自动驾驶是公认最难实现盈利的领域之一。即便上述提到的即将叩响资本市场大门的文远知行、纵目科技、黑芝麻智能等公司,也无一不是流血上市。
这也是他们如此密集IPO的一个重要原因——上市求生。
高额的研发成本和不确定性,使得大多数自动驾驶企业尚未实现自我造血能力,融资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商业化能力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重中之重。
“去港股上市确实是当前一个还不错的选择,既可以给资本一个退出途径,阶段性缓解投资压力,也可以给企业自身输血。”上述投资人说道。
3
争议中的
“无人出租车”
商业化迫在眉睫,拐点来了吗?
前不久,百度“萝卜快跑”无人驾驶网约车在武汉市投入使用后,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似乎一夜之间,无人驾驶网约车这个原本听起来还“有点远”的概念,突然来到了大众眼前,让大家意识到自动驾驶商业化哨声已经吹响。
据太平洋证券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Robotaxi中国市场规模分别有望突破1.18万亿元和2.93万亿元,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成为市场空间最大的自动驾驶场景之一。
今年4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将于8月8日正式推出Robotaxi,特斯拉市值一夜暴涨257亿美元,Robotaxi再次成为全球市场热点。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资源和专业知识,尤其是L4级自动驾驶车辆必须在真实路况下行驶,为系统的训练和升级积累数据。
只有足够的行驶时间和行驶里程,才能应对极端情况。因此,这其中的考验也十分严峻。
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日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社交平台表示,“好几个AI/出行/L4业界朋友交流Robotaxi的事情,大概的结论是:能力,法规、商业闭环都还没有到,说很快能打平是因为很多账没有算。但是在加速。我认为大概两年后会开始进入转折点。”
蔚来创始人李斌更是直言,蔚来坚决不做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并不能解决交通量的问题,一座城市能容纳的运营车辆数量是有限的,无论这些车辆是否有人驾驶。”
就连特斯拉,在最近一期喜忧参半的财务数据后的电话会上,也宣布延迟了Robotaxi的发布,敲定了将于10月10日发布,马斯克还在电话会议中承认,他过去在自动驾驶方面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
当然,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另一个争议更具社会意义,对于传统的出租车司机来说,一旦Robotaxi成熟,他们的工作前景必然堪忧,将面临着被取代的残酷现实。尽管市场前景广阔,资本和管理部门更需要尽可能的平衡与调整,发挥引导作用。
回过头来看,自动驾驶行业几度沉浮,背后无不折射出市场对其商业化落地的巨大考验。任何一项跨时代技术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无数的争议与挑战,前路漫漫,在场上的人还任重道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