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默克

苏联院士福缅科发明了“西方伪史论”,何新直接抄袭过来,又经过陈平、诸玄识、黄河清、司马南等人十年来的助推,“埃及、希腊、罗马全造假,都是从东亚历史抄过去的”,已成为低智网民们的“共识”。现如今,随手打开某个历史类文章或视频,底下总会是有一堆“西方虚假,惟我真实”的高赞评论。

其实,福缅科说的是:不但西方历史全假,东亚的历史也是假的,是17世纪耶稣会士们捏造的。他坚称长城只有三百年历史,是康熙与俄国爆发雅克萨之战后,才下令建造的,以此防御俄军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缅科在自己搞的一套反智系列片《历史发明家》里,将这套西方-东亚伪史论表现得淋漓尽致。福缅科还说蒙古帝国也不存在,“鞑靼尼亚”就是俄罗斯,长城其实是清朝跟俄国的分界线。哔哩哔哩早在8年前就有人翻译上传了他这套反智片,有兴趣的不妨去看看。

“康熙建造长城”当然不可信,但东亚有伪史却是千真万确的事。

东亚伪史,具体表现在:把假的说成真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把反的说成正的,黑白颠倒。

我以前就指出,“漠北之战”就是汉朝自己吹出来的,卫青、霍去病根本没有“大胜”,反而被匈奴打得一败涂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就说得明明白白:“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卫青、霍去病两军出塞,共十万骑兵,连换乘和辎重马匹一共十四万匹马,而卫青五万骑兵中有李广和赵食其部合计约一万五千人没参战。回来时只剩下总数不超过三万匹马,也就是不满三万骑兵能活着入塞。换言之,除去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卫、霍两军出塞骑兵共八万五千人,入塞时只剩下不到一万五千人,足足七万人死在与匈奴的战斗中,活下来的还不到五分之一。

一场仗,把汉朝举国之力培养出来的战马和骑兵打掉了至少五分之四,这场仗会打赢那叫活见鬼。匈奴当年派去围困刘邦的精锐部队就远不止四十万骑兵。八万五千汉骑去挑战至少四十万精锐匈骑,本来就与找死无异。很多时候,汉兵出塞能全身而退,是因为步骑混合,步兵战车上带着很多机弩,靠弩箭驱退匈奴的骑兵。但卫霍两军既然要深入匈奴草原腹地和王庭,就无法带着步兵,大败是必然的。详看本号去年的文章《三个基佬与这段无人不知的历史》。

把漠北大败说成大捷,那是因为汉武帝要把自己的两个基佬相好捧成“名将”,以便掌握最高军权。刘彻与卫青、霍去病搞基,这绝不是我瞎编,而是《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史记·佞幸列传》说“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汉书·佞幸传》说“卫青、霍去病皆爱幸”。所谓“幸”,就是史书里皇帝与某人发生性关系的专用术语。

《史记》里对卫、霍两人的曲笔嘲讽很多。如说出兵塞外时,全军都在挨饿,霍去病却吃得脑满肠肥,在各个军营里踢球消食。如说刘彻只会蹲茅厕时与卫青见面,将其视为劣等奴才,极不尊重。如说卫青在“漠北大捷”后,整整十四年,一直到他死为止,都不敢再出塞半步。

汉朝,历来被尊奉为中国王朝的“正统”之始。但,汉朝真的正统吗?其实只要用点心,仔细看看史书,就可以知道汉朝根本不是正统,而是乱臣贼子。

中国唯一的正统是周朝。周人明明白白说自己就是夏人(《尚书·周书》:“我有夏,式商受命”),因此,夏、周同族,这是共识了。

殷商出自东夷,【夏-周】出自西戎,两边是死敌。这在傅斯年发表《夷夏东西说》后早就是定论了。上百年来的考古发掘告诉我们,殷商经常杀人殉葬,还烤熟人肉吃;而夏-周从不杀人殉葬,更绝对不吃人肉。因此,殷商-东夷系是食人族,夏周-西戎是文明族。

秦国嬴姓,嬴姓属于东夷。秦地在西戎,只是因为周初东夷作乱,被发配去养马。秦国在周幽王、姜姓申侯之间施诡计,使得他们自相残杀。周平王东迁,东夷嬴秦在西陲逐渐壮大起来。最终嬴稷杀掉了周天子,嬴政灭了六国,这就是东夷推翻了周朝,食人族推翻了文明族。及后,楚、汉推翻了秦朝,楚国固然是南蛮食人族,汉也不遑多让。汉高祖刘邦,出生于沛县,此地以前属于宋国,后来属于楚国。宋国是殷商食人族,宋襄公就曾伙同东夷诸族一起吃掉了鄫国国君。刘邦不管祖先源于宋国人还是楚国人,都是食人族的后代。他与项羽推翻秦朝,不过是食人族推翻食人族,哪来的正统?

刘邦没有名字,“邦”是后世给他加上去的,他是老三所以叫“季”,正如后世文盲把孩子叫做刘大、刘二、刘三一样。他爹也没有名字,所以史记汉书里只叫“刘太公”。父子都不起名字,这是底层人的标志。换言之,嬴政作反,推翻了文明族的周朝,但嬴氏毕竟是食人族的贵族,还能装模作样,而刘邦却是食人族的最底层,装都没法装,所以才需要叔孙通这种小人儒给他“制礼”。刘汉代秦,不过是底层食人者推翻了贵族食人者。

不管是底层还是贵族食人者,他们掌握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企图彻底消灭文明族。嬴政北伐匈奴,南征百越,难道只是为了好大喜功么?当然不是,他是为了消灭被征服后的文明族人口。刘安《淮南子》说,嬴政让蒙恬“发卒五十万”修筑长城攻打匈奴,又让屠睢“发卒五十万”攻打南越,不料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仅南越一战,秦国便死掉了几十万人。

这些死掉的,难道都是秦兵吗?当然不可能是。死掉的绝大部分是强征来的六国刑徒、戍卒,秦兵只是督战部队。被强征的又多是六国里属于姬姜的韩、魏、齐、燕四国老百姓。赵、秦同祖东夷,与南蛮楚国一起被轻轻放过,否则也不会发生项羽项梁到处串连密谋造反的事情了。嬴政又强征刑徒七十余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这些刑徒大部分也是姬姜族人。我们须知道,周朝的真正嫡系是姬姜二姓,韩、魏、燕同为姬姓,姜齐虽为田氏所代,但核心族群仍是姜姓。因此,姬姜族人代表的正是文明族。

周朝的八百年政治可以归纳为:文明族包容食人族,希望改变其陋习、陶冶其心性,慢慢将他们为文明的一分子;食人族假意附和,实际上却一边暗中发展武力,一边通过逆向政治宣传和阴谋,慢慢釜底抽薪,反攻倒算。食人族借春秋文化开放之势,搞出了一大堆黑暗学派,如黄老法家杨墨之流,同时瞎改历史传说,扰乱贵族视听,迷惑执政者心智,以此推销他们的“刑名之学”。他们说姬姓老祖宗黄帝不但剥了蚩尤的皮,割下蚩尤的胃当足球踢,还把蚩尤的骨肉剁碎,做成肉酱让天下人吃(见《黄帝四经》)。这就洗脱了东夷殷商世世代代食人的历史罪名,还把这个罪名倒扣在姬周头上,从而撺掇姬、姜族执政者放弃文明教化,学习食人族用残暴血腥治国——“你们的老祖宗也是食人者,我们吃人肉无非跟你们老祖宗一样,来吧,大家一起回归吃人肉的祖宗制度多好”。春秋战国,文明诸邦被洗脑惑乱,不再团结,于是被食人族逐个击破。

食人族“统一”六国后,第一件事便是尽可能地消灭姬姜文明族的人口。秦皇是这样,汉武当然也不例外。刘彻一生,向东南西北四域主动发起战争,死的人数以百万计。

刘彻“讨伐”南越之战,《史记》里几笔带过,似乎很顺利,但只要仔细看,就知道一点不简单。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十万人,从江西翻越梅岭到广东南雄,刚过北江浈阳峡,就只剩下“数万人”了。而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罪人”,也就是监狱里释放出来“戴罪立功”被赶到前线送死的,人数肯定不会少于楼船将军的十万人,从湖南到英德连江,与楼船将军会师时,就死剩下“千余人”了。一场大仗没打,仅在路上就折腾死了十几二十万人,可想而知“平定南越”全过程得死多少人了。那时候跟现在完全不同,广东山迴林密,全是千年古树,吕后发兵攻打赵陀,还没过南岭,就“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不用打仗,汉军就会因为瘴气瘟疫而死伤惨重。

随后,楼船将军又侵略东越,还没动手就被东越先发制人,杀了汉军三个校尉。楼船将军进入东越后,又被打败,连长吏都被杀了。最后是东越内部动乱,汉军才侥幸获胜。这一仗,少说死了几万人。

接着,刘彻又下令侵略西南夷,八校尉联军进攻且兰、头兰、邛、笮、冉駹等国。这八校尉率领的主力都是“罪人”,汉兵只是督战队。所谓“罪人”,当以发配巴蜀的姬姜族人为主。西南夷中,仅一个滇王就“其众数万人”。要修路、运粮兼攻打多个小国,没有五十万“罪人”是不可能的。而这几十万姬姜族“罪人”,绝大部分都要死在那里。

接着是东征朝鲜。那时候的朝鲜叫“卫氏朝鲜”(Wissi Joseon),是一个叫卫满的人趁着汉初动乱之际,带着千余人渡过鸭绿江(水)所建立的国家。卫满所出的“卫氏”与卫青完全无关。卫青的妈叫卫媪,平阳侯家奴,根本没有真实姓名,姓氏是乱叫的。而史记汉书都讲得很清楚,卫满出自六国中的燕国,而燕国于公元前254年兼并了卫国,燕、卫两国都出于姬族,以国为氏。因此,卫满正是燕国卫氏,即原来卫国的贵族。卫氏朝鲜,正是卫满带着逃亡的燕、卫两国的姬族人,以及齐国的姜族人建立的。史记说,卫氏朝鲜“所诱汉亡人滋多”,就是吸引了被汉朝所奴役的原六国里的姬姜族人大量逃亡,跨越鸭绿江到朝鲜去。

汉朝=夷+蛮政权,是看不得姬姜文明族挣脱其奴役独立建国的,于是施展蛮夷毒计,名义上派使者去给朝鲜国王卫右渠(卫满之孙)下诏书,要其归顺云云,朝鲜当然不理会,但还是文明有礼,派王公护送汉使归去,谁料刚到鸭绿江边,汉使就让手下刺杀了护送他们的朝鲜王公,杀人后迅速渡江跑路。汉夷这场阴险的刺杀,挑起了两国战争。

汉夷王刘彻再度“募罪人”,攻打卫氏朝鲜。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五万人,从山东渡过渤海,左将军荀彘的部队,人数比杨仆还多,从辽东越境进攻。荀彘先攻先败,全军散乱,死伤不计其数,剩下的都跑得差不多了。楼船将军倒是一路前进,但抵达卫满朝鲜首都王险城(平壤)时,五万大军只剩下七千人了。姬族卫右渠带兵出城,汉夷七千兵马一触即溃,“军败散走”,“失其众”,杨仆自己跑到山里躲了十几天才敢出来。荀彘与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汉夷宫中的男仆,跟刘彻搞基(史记里明说他被“幸”),与杨仆争功,竟然与前来援助的济南太守一起把杨仆抓了起来。最后,因为王险城内乱,这才艰难打下卫满朝鲜。战争期间,汉朝方面至少死伤了七八万人。

我们来算一下:汉夷王刘彻侵略南越,路上就死了二十多万,整场战争打下来至少死三四十万;侵略东越,死了至少几万;侵略西南夷,少说死了三十万;侵略卫满朝鲜,又没了几万,这总计就死八十万了。这还仅仅是前线战场武装士兵的死亡数,若加上粮饷队伍、车夫和各种后勤人员,总死亡肯定过百万了。终刘彻一朝,极盛时期全部人口不过三千万出头,男性不过1600万左右,除去老头和小孩五六百万,成年精壮男子不会超过一千万。四场战争,全国精壮男子就死了十分之一。

这还没算上匈奴之战和西域之战。仅一场“漠北之战”,就死掉十万骑兵。这些可不是监狱里强征的“罪人”,而是刘彻对南越、西南、朝鲜发动战争时根本舍不得动用的汉人骑兵,而且这十万人几乎等于全部汉人骑兵。除了“物故”了十万人,还死掉了十二万匹马,这是汉夷倾国之力养出来的大部分战马。

为什么刘彻只用姬姜族的“罪人”去对付南越、东越、西南夷、卫氏朝鲜,却不惜派出最精锐的汉人骑兵去攻打匈奴?是因为匈奴经常侵略汉地、掠夺人畜,所以刘彻要不惜牺牲,“为民除害”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匈奴才是汉地的正主,汉夷实为乱臣贼子,是僭主。不把正主彻底干掉,乱贼僭主的王位就坐不稳,永远寝食难安。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一边取关一边怒吼:“两千年来史书都说,汉朝是我们华夏正宗,匈奴、羌等等是胡,与我们汉人为敌!你你你,歪曲史实,其心可诛!”

对不起,那是教科书、蠢老师、论坛帖说的,史书真没这么说过。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都明明白白地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汉朝、汉人的最大死敌,原来是夏后氏的直系子孙。夏后氏,正是夏朝的王族。

又有人要叫唤了:“夏朝不过是传说!夏族压根不存在!匈奴是夏后氏子孙更是虚无缥缈,纯属扯淡!”如果太史公和东汉官修汉书的匈奴传记里开宗明义的说法你都认为是扯淡,那就没什么不是扯淡了,直接把所有汉文史料都扔垃圾堆吧。

夏当然存在。这绝非扯淡,是在各种可靠史料里互相印证的。《国语·周语》里记述:“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齐国、许国,是姜姓申国和吕国的后代;杞国、鄫国就是夏族的后代。

《史记·夏本纪》说夏族共有十二支派,“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缯就是鄫,以封地得名。《世本》:“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记·陈杞世家》:“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杞国的祖宗东楼公,是夏禹的后代;鄫国的祖宗曲烈,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的幼子。

《国语》又说:“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明白指出,夏,姒姓,齐、许、申、吕四国,姜姓,他们与姬姓都是自己人,“内利亲亲者也”。

杞国和鄫国春秋时仍是周邦的封国。公元前771年,正是申侯(姜姓)、缯国(夏姒)、西戎(姜姓)三者联手,推翻了倒行逆施的周幽王。(《竹书纪年》:“幽王十一年,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王子伯服。)

春秋时,鄫国势弱,成了牺牲品。《左传》:“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

“用”,就是杀人祭魔,并吃其肉。宋襄公命令邾文公在山东的次睢之社亲手活活杀死鄫国国君,并与东夷族长们一起吃人肉,以此重新与东夷结盟。宋襄公是殷商直系后代宋国的暴君,此事充分表现出他的食人族残虐本性,什么“襄公之仁”都是吹出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夏文明族与殷商东夷食人族的战争,近两千年后仍牢牢记在食人族心里,一有机会就要吃掉夏人的血肉,以报祖先世仇。

公元前567年,鄫国为东夷莒国所灭。公元前445年,杞国被南蛮楚国所灭。

此外,在《尚书》里,早期周人并不自称“周”,而是自称“夏”。

《尚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以修我西土。”《尚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书·立政》“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

这些周族最高贵族(周公、周成王)写的原始文献,都不自称“周”,而是自称为“夏”。

“我有夏,式商受命”这句的意思是,“我们夏族,代替了殷商,继承天命。”式,读为代。有,是冠词,类似于英文里的the,“有夏”,“有殷”。

不但杞、缯两国是夏族的子孙,连周族也自认为是夏族的后代。周人极可能就出自夏民十二支派之一,商汤篡夏,周人被迫迁徙到陕甘,发展壮大,反攻灭商。(《史记》:“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

同样的,匈奴既是夏后氏王族,商汤篡夏时他们被迫离开中原,逃到了河北、蒙古草原、河套一带,回到了西戎祖族的怀抱。没错,西戎不是华夏族的敌人,而是华夏族的同宗同族。

戎有三姓,一曰姬、一曰姜,一曰姒。

骊戎,姬姓,“其君男爵”,是西周的姬姓侯爵。

姜戎,是姬姓晋国的盟友,一起对付东夷秦国和南蛮楚国。《左传》记录了晋国大夫范宣子开联盟会议时,呼唤戎子驹支:“来,姜戎氏!”驹支,就是姜戎的国王。

姜戎国王驹支,面对晋国大夫时慷慨陈词,说清楚了整个戎族的根源由来:“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

什么是四岳?就是姜姓的始祖。《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太公望,就是姜太公,周武王的岳父,武王的王后正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齐许申吕由大姜”,这四个封国,都姓姜,都是周的盟友。

姜太公的先祖是四岳,戎子驹支的先祖也是四岳,同为姜姓,本是一族。驹支说“我诸戎”,意思很清楚,就是很多戎族都姓姜。

山戎。匈奴别名山戎,又名猃狁、荤粥,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当然姓姒。

这些原来并非秘密,只是被汉夷所写的史册故意歪曲,而元清以降的教科书从不肯讲真话,清鞑覆灭后强调皇汉主义,近几十年又扯华夷一体,说什么东夷南蛮是华夏始祖,反而绝口不提西戎,这才导致世人莫知所以。

东亚史观,实际上是以成王败寇为核心的。谁赢了谁就是祖宗,谁输了谁就是罪寇、异族。所以,东夷秦族弑杀了周天子,灭了姬姜六国,反而是“伟大的始皇帝”,提到秦嬴就恨不得跪地三呼万岁。汉夷刘彻不惜饿死全国一半人口,也要攻打华夏族,还蔑称华夏为“匈奴”,反而被“千古传颂”,卫青霍去病之流杀良冒功的死基佬也被讴歌为“名将”。

我们来看看民国时代史学家的观点吧。上世纪40年代,劉節認為:「殷人是南夷東夷的同族,周人是戎羌的同族, 已經是沒有問題的。」楊寬認為:「周亦西戎......周本亦羌戎之族。」岑仲勉認為:「得謂周人與西戎同一種族。」杜正勝認為:「所謂戎狄,也就是夏人的後裔了...... 既是戎狄,又名曰夏,必有夏后氏苗裔為戎狄者......夏人體薦,戎狄也體薦,足見二者有深切的關係......就喪禮言,戎狄和夏人是同出一源的......唯夏本戎狄的專稱。」

知道了东亚各民族的根源,才能知道真正的东亚历史。

真正的历史归纳起来无非就一段话:【文明族-夏】与【食人族-商-夷-蛮】在中原地区争战几百年后失败了,他们分成几个方向撤退。极少数往南走,在浙江地区统治了一些百越人,将其教化为准文明族,这就是越国(《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相当一部分往西走,到了渭水西安附近,慢慢成长壮大,这就是姬周。主要的部分则往北走,就停留在中原的边陲。他们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姜族,如申、吕、驹支、骊戎、允姓之戎,都是定居者,修建城邦,另一部分是山戎,即匈奴,又被称为胡,以畜牧为生,掌控了草原上的各个游牧部落。【姬周-匈奴-姜戎】明显是一个庞大的血统和军事联盟,最后以战车技术碾压性击败了【食人族-商-夷-蛮】的步兵,重新建立了文明族的周邦统治。但他们对食人族过于宽仁了,让后者有机会重新培植武装力量,又引入了亚述的暴政制度(法家、黄老)。几百年后,食人族反攻倒算、卷土重来,推翻了【文明族-夏-周】,建立秦-汉的蛮夷暴政。正如谭嗣同所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为什么秦政是暴政,而且永远不会主动向文明方向演进?因为建立这套制度和实行这套制度的都是食人族。【姬周-匈奴-姜戎】再次失败后,大部分被控制在中原,变成秦国的最底层,在暴政之下成了“罪人”,到处充军。在汉夷的统治下也是这样,被充军去打南越、闽越、西南夷、姬姓卫氏朝鲜,死伤惨重。但小部分逃出汉地,到草原去与【匈奴-姜戎】族群汇合。因为【姬周-匈奴-姜戎】族群的【姬周】部已经灭亡,【匈奴-姜戎】就等于是华夏正统。逆贼汉夷要把正统消灭掉,这才能安心坐稳江山,所以不惜倾国之力去打【匈奴-姜戎】族群。这才是汉匈之战和秦汉两朝的真相。

“匈奴”这个名字,是汉夷的蓄意误译和蔑称。匈奴原本的名称,在拉丁文中是Kunni或Huni(林梅村讲座,引自拜占庭史家西摩卡塔TheophylacusSimocatta),很可能就是“昆吾”的译音。昆吾,在《诗经·商颂·长发》里,与夏桀并称——“昆吾夏桀”,是两个最亲密的盟国,都被殷商食人族战败并灭国。昆吾,周朝时雅语很可能就读作Kunni、Huni,尾音略有变化,就成了huns,即后来到了罗马帝国的匈人。读作Kunni时,就是昆吾,读作Huni 或huns 时,就是夏。今天的粤语,夏仍读 ha⁶,潮州话读 hē,闽南语读 ha,这些都是古代的读音。

古代华夏语里,“夏”念作 ha 或 hun,而不念 xia,已经毫无疑问了。再对比一下,“匈”字今天在粤语里读作hung¹,潮州话读作heng,闽南语读作hiɔŋ,均与huns 和 “夏” ha相似。因此,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了:匈就是夏,匈人就是夏人,只是汉夷蓄意将堂堂皇皇的“夏”蔑称作“匈”,及后再进一步表示羞辱,加上尾音称作“匈奴”。

2019年在喀尔巴阡盆地的5世纪匈奴墓地发现三具男性遗骸,父系单倍群分别是Q1a2、R1b1和R1a1a1。

2021年,哈萨克斯坦和匈牙利的两个4世纪匈奴贵族遗骸被分析出来,父系单倍群是R1a-Z94和R1a-Z645。

20022年,蒙古中部塔米尔乌兰霍舒 (TUK) 墓地出土的52具匈奴人遗骸中,研究者分析了其中23具的父系单倍群,发现43%属于R1a-Z93,39%属于Q-M242。

既然匈奴就是夏,那么,【夏-周-姜】的父系单倍群明显就是R1a、R1b和Q。

匈奴人,当然知道自己是夏族后裔。几百年后,匈奴铁弗部建国,便自称夏国。

近几十年,很多沙雕学者把四川贵州的“羌族”视作古代的西羌,进而等同于周秦时的姜族,再将其与藏缅语族挂钩,因此什么“汉藏文明源流”就出来了。实际上,现在的“羌族”是被“识别”出来的,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西羌,更绝不认为自己是姜族、姜姓西戎。他们自称“尔玛”,只不过是原始的西南夷。他们没有马车,没有青铜文化,更没有能力修筑城廓,只会用木棒和石头,与随随便便就出动一千几百辆马拉战车、手执青铜剑矛、住在大城邦里的齐许申吕姜族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别说他们,连唐宋时的“西羌”也与姜族无关。就拿个党项羌来说,姓拓跋,明显就是东胡鲜卑拓跋部跑到西边去了,与古代的西羌完全两码事,跟姜戎更是天差地别,没有半毛钱关系。

夏朝被殷商食人族击败后,很多夏族人便回到自己的祖居,在那里重新建立城邦。东汉时,大夏民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当时世界四大帝国之一,统治着中亚和天竺。大夏民族的祖居地在哪,他们建立的帝国叫什么,留到下一篇再说。

无论是【华夏族】,还是他们的兄弟【西羌-姜戎族】,人家的舞台起初在中原,再后来在中亚和印度,最后进入东罗马,实在没空钻到山沟沟里玩儿刀耕火种和猎头。

汉夷把华夏赶跑了,还在几百年时间里不断污蔑这些东亚文明的开创者是“寇”、“奴”,世上悖谬之事颇多,莫此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