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
正是秧苗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
也是灌溉的关键时期
近日
记者跟随王场镇林圣村三组
管水员张光义的脚步
亲身体验了这场与时间
和旱情赛跑的农田灌溉之旅
凌晨4时,夜色如墨,整个村庄还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之中。老张轻手轻脚地走出家门,来到兴隆河边的泵站,熟练地打开水泵。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汩汩的河水被源源不断地抽到涧沟里。
“你看现在都是这种硬化涧,非常结实,水流速度快,损耗也小。以前都是土涧,总被小龙虾或刺猬打洞,经常需要修补。”老张站在涧边,眼神中流露出对过去艰苦条件的回忆和对如今条件改善的欣慰。
老张今年70岁了,但他对土地的热爱丝毫不减。“全组近300亩秧田都指望着这水,我得保证每亩田都灌溉到位。”他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随后,老张骑上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把铁锹,车篮里放着一壶水,这就是他工作时的全部装备。迎着微凉的晨风,我们一同向着广袤的田野进发。
来到田边,老张熟练地在田埂上挖开一个口子,清澈的水流便顺着口子欢快地流入田中。“这边挖个口子,水就流到田里了。等下午灌满了,我再来堵上。”老张说道。田块分布有近有远,老张一天要来回跑四五趟,时刻盯着水流的情况,不敢有丝毫懈怠。
太阳出来了,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绿油油的水稻,老张感慨万千:“过去,都是人工栽种、收割,管理起来费劲,一般亩产也就700斤左右。现在可不一样了,都是机械化种植、收割机作业,亩产能达2000斤左右。不仅更有效率,人也轻松不少。”
然而,即便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环节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灌溉这一关键环节,在发生旱情时,仍离不开像老张这样经验丰富的人工把守。“全程都机械化了,就这灌溉,还需要人工操心。快一个月没下雨啦,目前又处在抽穗的关键期,每天都得从早到晚灌溉。”老张说。
烈日逐渐高悬,暑气开始蒸腾。老张在田间的小道上穿梭。每到一块田边,他都要仔细查看水位,调整水流的方向和大小。遇到漏水的地方,他便迅速用铁锹铲起泥土进行封堵。
中午时分,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老张找了一棵大树,在树荫下稍作休息后,匆忙回去扒了两口饭,喝了几口水,便又赶回来继续工作。
直到夕阳西下,老张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归程。在他身后,生机勃勃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他回望那片被灌溉得恰到好处的稻田,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咱农民啊,就得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把地种好。我既然负责管水,就绝对不能让秧苗‘渴’着。”老张说。
文、图/罗珊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