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照牛排在元善中学和附城中学上高中,班上的同学来自连平县内各个乡镇,平时交流通常都用各自的家乡话。晚上关灯后的宿舍卧谈会上,大家操着各个“门派”的客家方言嬉笑怒骂,挺有趣的。连平县的常住人口不到30万,方言却非常复杂。同一个字便分出第一、二、三、四声的吐音,一句“做什么”在连平各地被说成“做易惹”(忠信话)、“做乜李”(隆街话)、“做卖子”(陂头话)、“做脉改”(连平城内、石龙、茶山话)以及“做脉介”(上坪、内莞话);一句“很漂亮”,上坪人说“牛靓”,陂头人说“榜拽靓”,还有的地方说“拱靓”。
▲2020年河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2)究其成因,可能与连平的创建历史有关。岭南远离中原,山高皇帝远,各个朝代都有走捷径赚快钱的草寇,朝廷与老百姓都希望天下太平,平定匪乱后取的很多地名都表达了这一愿望,比如连平、和平、长宁(新丰)、永安(紫金)。据《连平州志·建置》记载,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在平定陈万起义后,为了九连山地区的安宁,巡按御史钱守廉、两广制院熊文灿联合上疏朝廷,议割惠州府和平县之惠化图(今上坪、内莞、麻陂、县城、大埠、石龙、溪山等地),长宁县(今新丰县)之长吉图二都(今隆街、田源一带),河源县之忠信图(今忠信、油溪一带),韶州府翁源县之东桃、银梅两铺(后称银梅图,今陂头),居中建立连平州,辖河源、和平两个县。
3)换句话说,连平州最初是拼凑出来的。连平建州至今已有390年历史,但在改革开放以前,山高阻隔,交通蔽塞,连平人的生活节奏慢,可能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生活在方圆10公里范围内,不知外面的世界。从明朝到清朝,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有朝代更迭和行政区划的人为变动,但那些从和平、长宁、河源和翁源等县被分割出来的人,其祖祖辈辈的方言大致保持原样,外地嫁过来或迁过来的人也会被当地方言所同化。
▲汉语各种方言的历史
4)所以,现在的隆街口音与邻近的新丰县马头等地的方言基本相同;忠信口音较复杂,但多少还带有河源县顺天(今属东源)方言的底子;陂头人说话时仍然保留翁源县方言的特色;原属惠化图的上坪、内莞、石龙、溪山和茶山等地人的口音相近,但又与连平城人略有差异。也许是因为城里人的祖先多数是连平建州后从各地新迁入的,最初语言不统一,但在和当地人的日常交往、通婚中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形成别具一格的连平城内方言——略带优越感的连平声。照牛排考古www.ZhaoNiuPai.com/KaoGu
5)方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吸引和接纳外来的某些口音和词汇,形成现在的方言。之前有朋友问照牛排,上坪谢氏始祖复渊公的口音与现在的上坪话是不是一样的?最初的上坪话是啥样,恐怕谁也说不清楚,680多年前的元朝至元年间(1335-1340年),谢复渊操着一口流利的赣州客家方言来到上坪,与同时期从福建龙岩来到上坪的同年陈仲良,也许有共同的语言,也许很难沟通(龙岩有人讲客家话,也有人讲晦涩的闽南语)。此后,江西铜盆锡州的刘荣受、刘崇受兄弟,福建上杭的丘志清、丘祖清兄弟,福建诏安的黄氏,江西龙南的张氏,陆续迁居下坪,他们对上坪话的形成可能都是有贡献的。
▲连平县交通地图(2018年)
6)不管来自何处,定居上坪后,子孙后代往往都会讲上坪话。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很多身在外地的客家人已经没有说客家话的语境和习惯,连平农村的老房子、老传统和客家方言逐渐被人丢弃,越来越多的后生仔不会说本地土话,外来的普通话和英语大行其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