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i,我是胖胖。

最近发生了一件小事,想拿出来说一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多人内心挣扎相关的话题。

前两天和朋友喝茶嘛,那就聊到我为什么至今还是母胎单身,结果我就被朋友好一顿数落。

他们说我情商太低,不会包装自己,太直率,话说得太实在。

其实年轻几岁时也尝试过“装”自己,那发现真是装不了一点,太累了。

身体应激反应只觉得特别别扭,不够真诚,最后还是放弃了,装不了干脆不去融入那个圈子,这种的圈子容易把老实人逼疯。

在当今的很多语境里,“不装”好像成了一种“原罪”,就被定义为是一种情商低的表现。

就像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的那样:“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既臭且长的裹脚布——“小人文化”

之所以感到别扭,是因为无法接受那种“小人文化”。

这种文化我就觉得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而在现在的社会里,这种文化却被很多人很多公司信奉和推崇。

这种文化过分强调溜须拍马、圆滑世故,把阿谀奉承当作高情商,把利益输送、拉帮结派、笼络人心当作协调能力。

更可怕的是,这种“小人文化”竟然被不少人顶礼膜拜,拥趸甚众,成了许多人炫耀的资本和教育他人的依据。

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功”,好像就要必须放弃个人的一些道德底线和坚持,选择妥协与融入这种文化。

那肯定会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内心对正义、透明、公平的追求让他们无法接受这种“适应”。

这种“适应”意味着抛弃很多做人原则去换取“成功”,一部分人适应不了,就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

要想在某些环境中生存和成功,似乎必须接受和适应一些违背良心的行为。

那这种两难困境就导致了许多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有一个很割裂的现象就是,许多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家长常常指责孩子太乖、太文明,教育他们要提高情商,融入这些人情世故的环境。

毕竟,孩子长大后也要面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世界,这是一种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体系。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不无道理:现在不去适应,那以后怎么办?

毕竟,如果像鲁迅笔下那样,充满了“人吃人”的丛林法则。

如果你不先下手为强,别人就可能会对你下手。

但是,冷静下来,我想到一个比较理性的视角:

如果你被狗咬了,你难道真的要去咬狗一口吗?

就像我以前写过的那样,别人的道德滑坡,绝不应该成为你降低自己道德底线的理由。

同理啊,那别人信奉小人文化,也不应该成为个体违背做人原则的借口。

想来想去,我觉得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本质上是父母不敢反省自己的人生处境,他们选择了一种“依靠别人的嘴去生存”的生存哲学。

于是,当有人质疑环境的各种问题时,往往会遭到周围人的围攻,因为这些人已经向扭曲的环境屈服,自我催眠这就是“正常”的环境,他们不希望被人提醒现实的残酷。

这是不是一种悲哀,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只是仅仅归咎于家长的教育。

那如果让我去适应这种丛林法则,我是真的做不到。

我无法像他们那样不顾廉耻,也无法在做自媒体时,违背底线去“割韭菜”。

更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左右逢源,阿谀奉承,迎合各种人情世故,小人文化。

适应不了,那能怎么办?

于我而言,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远离这样的环境,去适应那些文明的、积极向上的东西,而不是强迫自己在一个充满小人文化的氛围苟且生活。

而不是说面对一个臭气熏天的粪坑,我要在这个粪坑里变得适应,变得更臭。

那这种思维逻辑根本说不通。

为什么要让自己适应这些糟糕的事物,然后拿一个臭气熏天的人生去炫耀,对吧?

难道是为了让别人也来复制同样的恶臭吗?

现在,很多生意人、自媒体人,各行各业里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炫耀的方式真的有点讽刺有趣让人啼笑皆非——像很多文章《对底层人,能骗就骗,能瞒就瞒》对吧?

显摆着怎么骗、怎么偷、显摆怎么欺负别人,甚至显摆如何踩在别人的头顶上往上爬,他们还希望很多关注他的粉丝也跟着一起效仿,甚至一样还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学会这些“生存技能”。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东西真的是散发粪坑里的种种恶臭。

比如说,现在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总是强调要“有眼力见”,要有“狼性”。

这种“眼力见”往往就是钻空子,比如加塞、插队,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家长还会教育孩子,如果不钻空子,你就得排在队伍的末尾,落后于人。

那当你拒绝做这些事时,他们就会以各种粗鄙的方式指责你太笨、不灵活、没有社会经验,还会认为你这样肯定在社会上无法生存。

当然,这种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家庭里,也不是偶然的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那有一些孩子原本善良、温柔,却因为缺少所谓的“狼性”被家长责备。

那这种“狼性”真的是什么好东西吗?

一些家长一直认为,孩子如果太老实,将来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

他们把孩子的纯真视为愚蠢和无知,试图将孩子教得复杂、狡猾,让他们变得“成熟世故”。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幼稚的言论,常有人会嘲笑说:“你这是还没被社会毒打过。”

他们总是觉得,只有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人才会变得“成熟”或“聪明”。

但我反过来想,难道没被社会毒打过不是一件好事吗?

如果一个人能以单纯的方式度过一生,那恰恰说明他生活在一个足够包容、足够安全的环境中,能够保护他的纯真。

这种单纯的幸福,其实是很值得羡慕的。

而那些必须通过钻空子、耍手段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人,甚至被鼓励去这样做,这只能说明他们处在一个极度危险,人人自危的环境中。

问题不在于他们是否“天真”,而在于环境本身出了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各种炫耀,比如走后门、靠关系。

这些人甚至以此为荣,好像在身处粪坑中还津津乐道于其中的“香甜”,甘之如饴。

但实际上,这种“适应”究竟是好是坏,我们要看清自己适应的是怎样的环境。

如果这个环境本身有问题,那么去适应它,只会让我们也变得问题重重。

我们应该去适应的是一个好的、文明的、自由的环境,一个能够同时照顾到个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环境。

在很多语境下,我们往往会听到一句话:适应环境。

但是,这种“适应”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现实生活中,环境千差万别,个体的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

尽管我们身处的环境不可能完美,但它们之间仍然有高下之分,总有一些地方更符合我们自身的需求。

比如,像我在公司里勾心斗角,那我不如选择离开,租个房子,写写东西,做个自由职业者,这样也挺好。

适应不应该是盲目地顺从,而是要根据环境的发展和变化,选择适应更文明的方向。

很多家庭教育所提倡的“适应环境”,却往往被极端化、片面化,成为了一种“适应最低标准”的教育。

什么是“适应最低标准”?

这意味着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你都要学会适应;

不管他人多么不堪,你也要学会适应;

哪怕整个互联网都在割韭菜,你也要跟着一边割着一边适应。

那我为什么要适应?

当环境出问题时,我要做的难道不是远离,而是去适应吗?

这种将适应异化为对环境丑恶现象的妥协和融入,反而让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与主流文明价值观背道而驰。

五六岁的孩子还天真善良,家里人就开始担心这孩子是不是太傻;

十岁依然善良,家里人开始担心他将来会吃亏;

二十岁还保持着天真善良,家里人则会觉得这孩子没有出息,因为他“不懂得适应环境”。

于是,这所谓的“适应环境”,变成了教孩子学会不顾廉耻、不顾礼仪地去争、去抢。

这种教育方式过于关注物质欲望,却忽略了内心思想和文化建设,孩子长大后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而所谓的“丛林法则”,本质上就是教人无视对错、底线和原则,只要能赢,不择手段。

这样的“胜利”是卑劣的,是不值得推崇的。

所以说啊,鼓吹狼性文化和所谓的适应环境的小人文化,我觉得并不值得赞扬,反而令人感到悲哀。

或者应该去适应的,是一个能够维护我们物质、精神、思想自由和人文价值的环境,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文化的适应。

这样的环境和节奏,才值得我们融入和追求。

而对于那些小人文化泛滥的公司和社交圈,没有什么可说的,如果觉得是粪坑,如果不想去适应粪坑,那就可以说不,我不想去适应这个粪坑,应该毫不犹豫地远离。

当然啊,远离并非总是那么容易。

关键在于如何在适应与坚守之间找到平衡点。

适应不一定意味着完全放弃原则。

即便环境可能会被迫做出某些妥协,仍然可以在保持底线和信念的同时面对现实。

很多人选择在妥协和坚持之间的中间地带生活,既不完全屈从,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可以。

有时,远离小人文化的社交圈反而会让我们接近更高的文明程度。

就像胖胖一样,无法适应,就自己找个小角落远离,独自生存,那至少不会被那个“粪坑”腌得入味,腌得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