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末,万科股价突然异动,迎来一个小行情。当时十分犹豫是否买入万科,蹲一波新高,做一个短期套利但“高处不胜寒”,最后还是放弃了。

当时看好万科很多点但不算深入,大概是:

1、2021年3月,恒大、碧桂园的危机信号初现,且两者土地储备主要是在三四线城市,万科项目则在一二线城市;

当时,我们始终看好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和地段。数据支撑是,当时万科销售面积冲到了行业第一名。

2、2018年秋天,万科是行业的吹号人,率先喊出了“活下去”“黑铁时代”,给我们留下来稳健的形象:不走高杠杆路线

3、背靠深圳地铁股东,销售规模+信用背景,融资优势在行业属于第一梯队的存在。

但后来,这三点都错得很离谱,无论是不是一二线城市,是不是核心地段,依然难卖,依然面临亏损。而回过头来看万科:

它顶多是一个伪白马股。

事实证明,行业下行速度之快“摧毁”任何先前很多人的预判,因为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行业周期。甚至很多人早早开始抄底了。

悲观赢未来,乐观赢现在。

万科是乐观的一个,2021年新增土储计容建面2667.4万㎡、权益地价1401.5亿元,2022年新增土储面积403.7万㎡、权益地价496.4亿元,2023年新增土储面积596万㎡、权益地价436.2亿元。

有息负债总额增长更快,2021年2660亿元、2022年3141亿元、2023年3201亿元,净负债率为29.7%、43.7%、54.7%。

郁亮口头上一直强调“谨慎”、确保安全底线,但实质上万科早已与安全脱钩了,直到2023年11月底现金流恶化、信用债超融才醒悟。结果,股东深圳地铁援手不落地,自己也难以脱困。

昨天,万科举行了2024年中期业绩会,郁亮一众高管再也不嘻嘻了

没有以往谈笑风声,对于行业的预判,对于万科的乐观,只有不断的道歉,只有不断重申“降低负债”“保兑付”。

账面数据上,万科营收同比下降29%至1427.8亿元,归母净利润下降200%至98.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业绩毛利率仅为7.2%,减少了12.1个百分点,营业利润下降11.2个百分点至3.5%。

但赚不赚钱已经不重要了。

今年上半年,万科归还了154亿元境内外债券,负债结构上是信用转抵押,借长期还短期。万科透露,“考虑到供应链融资变动,公司合并报表的有息负债加供应链融资合计较年初净下降172亿元。”

今年7月末,万科新增融资和再融资完成总量超过67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一顿操作下来,万科降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应付账款,即可能是通过剥离或出售联营合营公司。但有息负债却在暴涨。

较2023年末,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新增395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增加25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加370亿元。新增来源于即期的长期借款。

郁亮一众管理层不敢再嘻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现金仍不能覆盖短债债务,自由现金短债比仅为0.88。

万科仍没有解除经营性危机。不过,郁亮又开始乐观了,他在中期业绩会上说:

1、“房价水平经过了三年调整,已经回落到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位置。新房产品的性价比有比较大的提升。”

2、中长期看,潜在住房需求虽然已经过了历史峰值,但绝对量的规模仍然巨大。短期看,经过了三年的调整,新房的性价比在提升,政策对多样化住房需求的支持也在持续增加,这些都在为市场需求的复苏积蓄能量,为新发展阶段的到来提供土壤。

3、这些措施(指购房政策)积累下来,消费者的信心在逐步恢复,居住支出负担有明显降低,购买力也在提振。这为需求的复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在供给端,新房的供给量相对是不足的。今年住宅新开工面积到目前同比再下降24%,按这个趋势全年预计5亿平米左右,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即使是和一些城镇化已经完全成熟的国家比较,目前的供给水平也是偏低的。供求关系的改善,为市场走出低谷、重拾向上动力提供了条件。

销售端上,万科今年1-6月销售金额为1273.3亿元,同比下降了38%,超过了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跌幅25%。

到了7月,万科累计销售额为1465.5亿元,跌幅虽有所收窄,但同比减少了仍超过30%。

这样的形势,万科只能变卖资产。副总裁刘肖称,“今年前7月,万科大宗交易累计签约204亿元,涵盖办公、商业、酒店、公寓等31个项目,所以今年能够完成一揽子方案中大宗资产交易的目标。”

未来4个月,万科有19个项目在谈判过程中。

盈亏同源,万科前几年疯狂扩张,现在就要一点点吐出来。不过,这个路径似曾相似,譬如:恒大、碧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