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说过,读历史、看人物、剖析事物本质,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带着强烈的主观爱恨去看待,更不要用非黑即白的观念去审视。
譬如,在看待“四人帮”问题上,切不可完全盲从于大流,从而让自己陷入雾里看花的境地,若如此,很多问题我们就没法解释得通了。
例如,在“四人帮”问题中,就有一个很典型的问题我们很多人不甚明了。即,叶帅为什么在对待“四人帮”问题上,甘愿冒着巨大政治风险,鼎力支持华国锋?
先不说结论,让我们看看历史事件发生前的特定背景,只有把历史事件还原在当时特定背景之中,我们才能抽丝剥茧,洞察到历史真相。
众所周知,叶帅在毛主席离世前,就以“养病”为由,被免去了军中的权力,取而代之的,则是由陈锡联代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陈锡联在东北的时候,与毛远新私交极好,并且在各种场合对毛远新谦恭有礼,可谓给足了毛远新的面子。
要知道,陈锡联可是正儿八经老革命出身,是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论资历、论战功不知道要甩毛远新多少条街。
可即便如此,陈锡联没有因此恃才傲物,依旧在崛起的后生面前,表现得极为客气。
他的这份极为难得的谦逊之态,无疑为他在毛远新面前上大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毛远新是主席对外的“联络员”,自然而然,他也就在老人家面前说了陈锡联不少好话。
这就是陈锡联后来为什么能从众多军区司令员中,一跃成为“辅政大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陈锡联取代了叶帅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那么此时叶帅有两个选择:一是以“养病”为由回广东老家,从此远离庙堂上的纷繁之争,二则留京继续观察事态的发展。
说实话,当时叶帅确实也起了回广东的心思,只是陈锡联的劝阻,再加上此时大局未定,叶帅思索再三后,便作出了留京的决定。
叶帅作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当时“文革派”与“元老派”势成水火,作为老人家接班人的华国锋稳居中庸,若“四人帮”与华国锋连为一体,“元老”们的结局可想而知,而叶帅自己就是“元老”们的领头代表之一,留下来的勇气不可谓之不嘉。
况且,退一万步而言,此时的叶帅还能去哪里呢?叶帅虽是十大元帅之一,但与别的元帅不同,在四大野战军当中,没有一个野战军是他麾下的嫡系。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了:笔者你胡说!我们国家是“党指挥枪”,只要服从党的领导就行了,哪儿来的什么嫡系不嫡系的!
这话诚然不假,我们国家确实也如此。但要明白一个道理:党是人领导的,党的命令也是靠人来执行的,能不能执行?执行好与不好,那就要看执行者有没有足够强的党性了。
事实上,像这种嫡系不嫡系的问题,在红色革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譬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就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的队伍,旅长徐海东在全旅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
后来徐海东身体出现状况,党派一些同志去接手工作时,却遭到344旅的各种抗拒,直到杨得志的到来,才逐渐改变这种局面。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尽管党性是全局的、是根本性的,但内部嫡不嫡系的,多多少少还有有点,毕竟红色革命队伍也是全国不同山头汇聚起来的,就连毛主席也曾单独讲过“山头主义”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叶帅没有嫡系,文革中不少老干部被打倒后,叶帅就成了老人家主持军委工作的得力人选。
而也正是没有嫡系,无论他去广东,还是去哪里也好,一旦他担心的局面出现,天下之大,还能再去哪里呢?
相反,留京不光能静观其变,随时探听到一手消息,还能盯紧“四人帮”,一旦他们出现漏洞,以迅雷不及掩耳,一招击杀,从此天下大定。
叶帅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因为此时“四人帮”有两个大漏洞摆在了叶帅面前。
一是,性格强势的江青,在各种会议上闹腾,要华国锋等人赶紧给他封个官儿。天天闹,天天折腾,久而久之,不免让华国锋有如芒在背之感。
华国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要知道,当时的舆论主阵地在“四人帮”手中,毛远新在辽宁军区中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加之上海又有几十万的民兵武装也在他们手里,再算上安插在中央委员会中的人,“四人帮”的实力不容小觑。
他们这样闹下来,哪儿能不让华国锋感到压力山大?政治面前耍脾气、闹大牌儿,江青或许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华国锋却不得不采取行动了,这就让叶帅看到了希望。
“四人帮”第二个漏洞就在于上海。上海是“四人帮”的大本营,也是他们的弱点,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这里党政军人员,几乎都是他们的人,甚至为了以防万一,他们更是组建了一支听命于自己的民兵队伍。
而恰恰这个时候,王洪文又在给民兵们大发武器装备。
老人家尸骨未寒,你这是要做什么?
好一个“篡党夺权”!这下你们怕是跑不掉了!
最终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四人帮”全军覆没,华国锋集三大核心职务于一身,短短四年后,他却匆匆退下核心舞台,这就是历史的诡吊与无奈。
但要说的一点是,如果“四人帮”真有这个图谋,难道他们天真地以为,凭借着上海民兵,真能跋涉千里赴京发难么?
别搞笑了!这又不是“靖难之役”,况且从南往北除了朱元璋,就没人成功过,更何况,他们面对的又不是齐泰、黄子澄这样的庸人,而是久经战阵的叶帅等人,哪里会有丝毫的胜算呢?
所以,历史的波诡云谲,往往就在于我们不易洞察的拐角点,特别是建国后的历史,更是能把人的CPU干冒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