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大的全日制MBA,很多就读全日制的同学询问我“全日制MBA怎么找工作”这一话题,在这里分享我就读期间写的一篇文章~
我认为就读全日制MBA的同学在就业上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
1.不需要找工作的
每年名校如清北全日制MBA当中都会招收一些有家族企业的二代进来培养,这部分同学是不需要考虑“就业规划”这一个命题的,他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接班家族企业”这个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命题;同时,还有部分同学选择一边读全日制MBA一边全职、兼职工作,前者以在教育机构当老师的同学(他们只需要周末上课)为典型代表,后者适用于工作能力得到认可、有和雇主谈判资本的能人,这几类同学对于求职规划是零需求者。
2.不发愁找工作的
如果毕业于名校本科、就读全日制MBA前工作能力和工作履历已经颇为亮眼,那么在不考虑大幅度转行的前提下是不发愁找工作的,校招不行走社招,条条大路通罗马,这部分同学对于就业规划是弱需求者。
3.发愁找工作的
就读前学历背景、工作履历、综合实力等存在不足,或者考虑从传统行业转行到金融、咨询、互联网等行业的同学对于求职规划是强需求者。
国内全日制MBA和国外全日制MBA有非常大的不同,后者是社会主流,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保证,因此在就业市场上颇受认可,例如欧美大企业就有不少专为全日制MBA毕业生设置的岗位,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校友资源网络更为名校MBA毕业生构筑了庞大的求职网络。
但是国内MBA项目当中非全日制才是主流,全日制MBA开设历史较短,开设院校少,且单一院校MBA招生数量有限(比如不少项目仅招20人左右),从时间积累和学生的数量角度来看,国内全日制MBA尚未形成庞大的力量,在就业市场上地位有限。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考虑走校招途径时全日制MBA大都只能考虑为普通本科或者普通硕士开设的岗位,也就是和金融硕士、经济学硕士等竞争金融、互联网、咨询行业的校招岗位,所谓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更挤吧! 因此,回到正题,全日制MBA就业规划怎么做,对于大部分“发愁找工作”的同学,如果就读于国内的MBA,不妨把这个问题换成“硕士生就业规划怎么做?”
关于这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分成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求职定位全日制MBA毕业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是挤进金融行业搬砖,还是自主创业掘金大时代…..我相信,不少甚至大部分全日制MBA的同学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对于这个问题都存在茫然无解的阶段。这个时候,求职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求职定位分为了解自我和了解职场。大部分就读全日制MBA的同学年龄都在25岁以上,对自我的优势劣势、能力长板短板、性格爱好等都建立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职业市场中的各行各业、不同公司不同岗位都存在盲区,比如我就认识信誓旦旦要通过就读全日制MBA以转行做投行却连投行民工到底是干啥都不知道的同学。我在就读北大MBA的第一学期,也对职业市场有巨大的困惑,我此前曾在金融行业私募基金担任二级市场行业研究员,但对其它的行业如互联网行业,对其它的金融公司如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对其它的工作岗位如一级市场分析师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困惑。
我是如何解决这个困惑呢?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只有行动才能解决焦虑“。
我的方法非常笨拙,我把我感兴趣的行业、公司、岗位,以及我感兴趣的问题如工作内容、薪酬待遇、未来发展、公司文化等一一列出来,再去寻找对应的前辈请教。比如我对证券公司行业研究员感兴趣,我就会给从事这一工作的学长姐发微信请教,或者预约电话交流,如果刚好没有认识的朋友、校友,我就会努力通过其它形式去找到对应的人去请教。
在就读北大全日制MBA的第一学期,这样的微信请教、电话交流我进行了不下30次,我的“工作请教“清单里包括头部互联网企业腾讯、顶级私募基金高瓴资本、top级别券商中信中金等、顶级外资投行高盛的工作人员、拟入职人员等。
这种厚着脸皮打cold call的方式也让我碰了不少灰,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nice,当然我们更不应该期待每一个人都nice,但抱着了解就业市场以找到与自己更加匹配的行业、公司与职位的强烈动机,我坚持了下来,这也让我对职业市场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缓解了我在入学初的迷茫和焦虑。
总结而言,求职的第一步是先确定职业目标,定位要抵达的目的地,这离不开了解自我和了解职场,而了解真实职场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广泛深入地请教有真实经历的前辈,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第二步:求职试错
全日制MBA有两年的时间,如果学业不忙,可以考虑通过实习来进行求职试错。我了解到像是中欧MBA或者香港、美国的全日制MBA有pre-MBA 实习一说法,就是让全日制MBA的学生在9月份正式开学前就去想要了解的公司实习,我所认识的一位就读中欧全日制MBA和另外一位就读上海交大高金全日制MBA的朋友就是如此,而大部分普通商科硕士如金融硕士、会计硕士也有不少在正式入学的暑期就开始研究生生涯的第一份实习,妥妥地抢跑在起跑线之前,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成为内卷之王。
以我自己为例,在我就读北大全日制MBA之前,作为一名好奇宝宝,曾经有过一个异想天开的构想:假设我一家公司实习2个月,一年我就可以实习6家公司,两年我就可以实习12家公司!啊,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PS:我在就读MBA之前,是金融行业的研究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比较不同的行业和公司,但我研究的行业、公司如互联网行业的腾讯公司,我不仅一天没有待过,也没有和内部的工作人员有过多少深入的交流,大部分都是在做案头分析,或者与同行业的朋友进行交流,这种过度精神化的工作常常使我觉得自己漫步在云端,而不能真实地触摸到真实的社会,因此读书前萌生了强烈的去实地探索不同公司的渴望。)
当然,如此异想天开的构想并没有落地实施,除了学校有一堆事情要忙之外,我本身是一个难以一心二用之人,一边读书一边实习(搬砖)时常使我捉急发狂,也迫使我更加倚仗前文所说的“多打cold call,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的方式,而减少实习的次数。
我实习的非常big name的两家公司,一家是腾讯投资,一家是top级券商研究岗。第一段的实习经历有不愉快的体验(当然这里不详述),戳破了我对腾讯的幻想,当然,腾讯在我心中是一家优秀伟大的公司的印象永远不会改变,但站在搬砖民工的角度来看,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或许并不适合对“work-life balance“要求很高的我。而第二份实习经历则满足了我这个ex买方研究员对卖方研究员的好奇,也令我明白卖方研究员并非我的最佳选择。但是我一点儿不后悔自己花了时间受苦去实习,而不是选择乖乖待在宿舍睡觉煲剧。对于未曾经历过或者未曾得到过的人事物,人类一容易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二容易抱有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执念,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撞了南墙擦破了额头自然就知道此路不通绕路走,当然,也可能是在多番体验中寻觅到此生所爱,并且学生有情雇主有意,那就happy ending了!
第三步:全力求职
说了那么多关于求职定位和求职试错的废话,终于码到了求职这里!由于我本人还在经历这一个历程,没有把这件事情做成,会觉得自己并无太大的发言权,但我认为,求职一事最需要的是诚心尽力加上一点好运气。
何谓诚心,我认为是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求职压力,不包持鸵鸟心态逃避社会,假装佛系以自欺,中国人喜欢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但船要到桥头除了顺流而下,还要尽力划桨;不急功近利,企图一发中的、一蹴而就、一鸣惊人,找到心仪的好工作或者好事业,对于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而言都是long long journey,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波折,最重要是在受挫后平稳心态、继续努力,秉持“i will still go on”的理念。
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就是“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何谓尽力,借用流行语“干就完了!“,再具体一点,就是该找实习找实习、该投简历投简历、该面试去面试,找到了实习就好好干,把事情做好,让能力、见识一点点提升,自然会一点点靠近理想的企业和岗位。
最后谈到运气,事实上,我一直不太相信“运气“这个事物,也可能从小到大所有的大事情上面,运气都不会特别眷顾我,我有80分的实力,就不会好运拿到85分的成绩,这也坚定了我”脚踏实地积累、凭硬实力吃饭“的信念,帮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但听了太多别人的好运经历,我也逐渐开始相信世界充满了不确定,小概率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同理,时代的一点火花,散在个人跟前就是星辰大海,从这个角度说,要想得到运气的眷顾,或许应该多出去走走,多见见厉害的前辈,多经历不同的场面,没准就能撞到好运气,who knows?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