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9月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合作的最新论文,详细报告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新发现的一种RNA病毒——湿地病毒(Wetland virus,WELV)。

感染湿地病毒的第一例病例出现于2019年6月,一名61岁男性在内蒙古的一个湿地公园被蜱虫叮咬后,出现持续发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高通量测序显示该患者感染了一种以前未知的同源病毒,该病毒具有一个编码L蛋白、糖蛋白前体的单链糖蛋白前体和N蛋白。研究人员利用Vero细胞成功分离培养了该病毒,并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荧光原位杂交和透射电镜观察进行了确认,将其命名为湿地病毒(WELV)。

进一步通过设定症状监测和蜱叮咬暴露史的条件,研究人员利用哨点医院筛查具有蜱叮咬史且症状较严重的就医患者发现了更多病例,补充了蜱传病原图谱。该病毒能够引起人类的急性感染,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烧(94%)、头晕(65%)、头痛(53%)、不适(53%)、肌痛(29%)、关节炎(18%)和背痛(12%),还有53%的患者出现胃肠道表现(恶心、呕吐和腹泻)。24%和29%的患者分别出现瘀点和局部淋巴结病变。还有1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焦虑、嗜睡和昏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验室检查显示,湿地病毒感染患者表现出淋巴细胞(65%)、血小板(41%)和白细胞减少(35%),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47%)、纤维蛋白原(47%)、d-二聚体(41%)、乳酸脱氢酶(41%)和肝酶(29%)的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蜱、羊、马、猪和旱獭等动物均检测到WELV的存在,此外,WELV在BALB/c、C57BL/6和昆明小鼠中均能引起致死性感染。通过人工注射、实验室传播研究等手段,研究者证实嗜群血蜱可以经卵传递WELV,并将该病毒传播至被叮咬小鼠,导致小鼠感染死亡,这表明嗜群血蜱可能是WELV的重要传播媒介。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从蜱叮咬病人体内分离鉴定出一种新的蜱虫病毒—Wetland virus(WELV),这种病毒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发热性疾病有关。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嗜群血蜱主要分布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医护人员应警惕WELV临床感染的可能性,加强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识别和报告可疑病例,同时应用先进的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优化症状监测系统。

蜱虫携带多种病原体,如果人类被携带有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可能会感染相应的疾病。

如: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了人,则可能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传疾病作为新发传染病,有人群普遍易感、高致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蜱传疾病有哪些呢?又有什么症状表现呢?治疗效果怎么样呢?如果你感兴趣请接着往下看吧

常见的蜱媒传染病

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蜱虫病中的一种,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发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伴有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02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可达39.5~41℃,全身中毒、意识障碍、精神损害、肌肉瘫痪及系统损害等。

03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

前期主要为游走性红斑,呈靶形或“牛眼”形,继而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后期以关节损害为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其他细菌性疾病

蜱虫作为“重量级”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在很多细菌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中占有一席之地,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等,均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蜱传疾病的表现

一般认为,蜱传疾病的潜伏期是5-14天。在急性期,蜱传疾病共有的临床表现为主要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可反复高烧不退,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并且伴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部分病例有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等。

蜱传疾病的治疗

目前,主要根据蜱虫暴露史发热、乏力或恶心呕吐消化道等临床表现,并且在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到病毒核酸等,从而确诊患病。

蜱传疾病作为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即高烧就退烧处理,呕吐就止吐,并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病原体的感染。

蜱传疾病的预后效果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为17%-30%

总的来说,蜱传疾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提高对其认识,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就能降低危险。

本期“认识蜱传疾病”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我们下期“预防蜱虫及蜱传疾病”期待与您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蜱传疾病是由蜱叮咬传播的一组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布尼亚病毒感染、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蜱通常寄生在野外灌木丛或草地上,人们进入野外活动时,蜱可能附着在身上并叮咬,从而传播病原体导致感染。因此,蜱传疾病的重点人群主要是频繁野外活动的人,如狩猎者、森林工人、野营者等。这些人由于活动环境接触蜱的机会多,所以感染风险也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防蜱传疾病的关键是预防蜱叮咬。主要措施包括:

01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02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03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蚊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04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05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06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来源:生命科学前沿、蜱夫有责科普小队、重庆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