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献血不仅可以拯救他人的生命,也可以促进自身的健康。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献血人数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许多地方的血库也面临着告急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呢?是现在的人太冷血了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五年前的献血热潮

回顾五年前的2018年,那是一个献血的高峰期。那一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数达到了1%,近1500万。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县城,都能看到献血车和志愿者的身影。

人们带着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纷纷走出家门,献出自己的宝贵血液。献血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每个人都想成为那个“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献血的动力有很多。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的鼓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无偿献血累计达1000毫升以上者,本人终身免交临床用血费用。

献血者家庭成员,五年内可享受献血量两倍免费用血;献血者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交通和误工补助,以及其他的优惠和服务。这些政策法规,为无偿献血者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和激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氛围和舆论的引导。那时候,无偿献血被广泛宣传和推广,各种媒体和平台都在呼吁和倡导人们参与无偿献血,讲述献血者和受血者的感人故事,展示献血者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

无偿献血被塑造成一种公民的义务和荣誉,一种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和回馈。人们在这样的氛围和舆论中,受到了感染和鼓舞,纷纷加入了无偿献血的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如今的献血寒冬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热情似乎已经减退了很多。根据最近的数据报告,多地的血库存量急剧下降,仅能维持三到五天的使用。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与五年前相比,献血人数陡然减少了近50%。

在很多网络平台上,搜索“献血”两字,便会出现很多反对献血的预设性话题,并且部分话题获赞很高。献血车和志愿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少,献血点前也不再排着长龙,等待的人面带冷漠,满脸无奈,刚献完血的人们则是满脸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再像原来一样愿意无偿献血呢?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献血是一种对身体有一定影响的行为,需要扎针,从血管里抽血,对于普通民众,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担心对身体造成损伤。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自己的健康更加敏感和重视,对献血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也更加怀疑和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很多人在献血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血站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好,献血量的强制要求,献血后的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献血的信心和兴趣。

虽然国家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来鼓励和保障无偿献血者的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

比如,无偿献血者在自己或家人需要用血时,却遇到了血库缺血、异地用血、报销困难等等的情况,导致他们的优先用血权利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会影响人们对献血的认可和满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也更加关注和维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无偿献血的动机和目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人可能不再把无偿献血看作是一种公益和奉献,而是一种交换和投资,希望通过献血来获得一些回报和保障,比如免费用血、优惠服务、社会认可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这些回报和保障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就会失去献血的动力和兴趣。另一些人可能不再把无偿献血看作是一种义务和荣誉,而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和牺牲,觉得自己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和风险。

他们更愿意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社会和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健康。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同和参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献血人数的下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的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和挑战,也影响了我国的血液安全、公共卫生、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然而,我们不应该对这一问题过于消极或绝望,也不应该对献血者的选择过于指责或干涉,而是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自由和安全地献血。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打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