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同行是冤家,不论各行各业,所占资源都是有限的,一旦你汲取的太多,肯定会引起同行的不满。而李伯祥作为相声界的明星,自然有无数粉丝追捧,大家都去听他的相声,同行的生意自然就会惨淡。

有的人觉得这是人家的能耐,自己技不如人,吃不饱是活该。可同样也有人觉得钱不是一个人挣的,李伯祥应该适当地给同行留点余地。作为长辈的赵振铎曾直言不讳地对李伯祥说:“您不能把北京的饭都淘光该溜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艺双馨赵振铎

赵振铎前辈在相声界颇有声望,是一位人人尊重的老前辈,不过到了现在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不过想必了解相声的人都知道李金斗这位艺术家,而他正是赵振铎的高徒。赵振铎的名声没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是因为在他成名的时候,网络通讯并不发达。

并且在那个时代,相声也没有如今的普及性,大部分听相声的人都是北京、天津一带的人。其他地区的人或许对相声有兴趣,但是各自地区都有自己代表的曲艺,比如粤剧、二人转等。所以赵振铎尽管艺术水平极高,也只是在行业内广为人知。

赵振铎年少成名,师从王长友,颇有天资的他仅仅13岁就跟随师父四处演出,收获了无数美誉。他在短短五年内就掌握了《卖布头》《八扇屏》等70余段相声。成名之后的演艺生涯,虽说顺利,却也没有太多彩头。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只能辗转各地表演,看似风光,实际也没赚到很多钱。而那时的艺术家,也并不是只为了钱,更多是想保持相声这门手艺的发展,让大家都能听到相声。1951年,赵振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总理的号召下,赵振铎参加了抗美援朝后方宣传队。在此期间,前半生专研相声的他,发现了更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共产主义建设新中国。他和老师王长友一起说新时代相声,大力宣传新社会。

在加强自身进步思想的同时,帮助了许多愿意吸纳社会主义精神却没有门路的人民群众。经过不断地进步,1960年开始,赵振铎就开始担任北京曲艺团的领导层,副队长、队长直到相声艺术委员会主任。

期间甚至还和他的黄金搭档赵世忠先生多次前往中南海,为毛主席等重要国家领导人表演相声曲艺,并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赵振铎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相声不是北京的,也不是天津的,是人民的。就这么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最后还是忍不住开口劝导李伯祥,那么彼时的李伯祥到底火到了什么地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生从艺李伯祥

李伯祥的早年经历和赵振铎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自幼学艺,年少成名成为相声界的明星。李伯祥是赵佩茹的大弟子,实际上他在出生之前,就已经预定赵佩茹大弟子的位置了。因为他的父亲李洁尘与赵佩茹是挚友,所以李伯祥在起点上,就比其他人高。

赵佩茹是实至名归的相声泰斗,他和张寿臣、马三立一时瑜亮,只要出场表演必定座无虚席。而李伯祥在年轻时又有“小寿臣”的美名,可见他的相声功底也并不差。加上英俊的外貌,让他比其他相声演员更受欢迎。

这也就出现了文章中开始提到的,赵振铎劝他出去走走,不要一直在北京抢同行的饭碗了。因为赵振铎了解,以李伯祥的能力,不管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可是北京其他的年轻相声演员,可没有这样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在李伯祥的压制下,肯定会影响他们的收入和发展。李伯祥若是离开北京一段时间,让其他演员收获自己的铁粉,日后就不会是李伯祥一枝独秀的局面了。到时候各个演员争奇斗艳,才是赵振铎想看到的相声盛事。

后来的李伯祥听从了赵振铎的建议,陆续去了天津、吉林等地区演出,不论到哪,都是艳压群芳,观众连连叫好。不论是哪里的观众,只要听了李伯祥的相声,都想留着他,不愿让他离开。

好在他听从了赵振铎的建议,才得以名扬天下,没将自己的才华留在北京城内。往后的人生中,李伯祥面对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丰富的阅历给了他无尽的帮助。不仅自己功成名就,还收了很多有名的徒弟,他的弟子们在他的教导下,也一一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相声艺人,只要有真凭实学,只要观众喜欢,网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全国人民熟悉他。可是那时的相声艺人,让全国人民接受你的方法,就只有走遍全国,到各地演出。同时还要保证演出质量,不能出错,才能让人民群众追捧。

若是当初不听赵振铎的建议,留在北京城,尽管可以一点苦都不吃享受粉丝的热爱。但是等到大家都审美疲劳的时候,又该何去何从呢?年纪大了之后,想走出去就更难了,毕竟水土不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外地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很难轻松过关的。

可以说赵振铎看是训诫的一句话,其实是在指导李伯祥,毕竟走过千里万里的他明白,在自己的地盘厉害不算本事,想真正成才,一定要走出去。回到现在也一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出舒适圈,是锻炼自己身心的必经之路,想要成为璞玉就注定要忍受无尽的打磨。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困在迷茫的选择之中,长辈的劝导,是难得的指路明灯。或许生活看起来已经很不错,但是长远的目光,往往是很多人都缺失而不自知的必需项。

走好脚下的路又要看到未来的路,这看似简单的道理难住了无数人。贪图一时的成功终有享尽之时,只有不断地前进,才能找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