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正直一把尺,侃天侃地侃历史。大家好,这里是小谢侃世。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袁世凯。翻看晚清和民国历史,袁世凯无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他既是李鸿章之后又一位位高权重的晚清汉族大臣,也是在辛亥革命之后逼迫溥仪退位,结束清王朝统治的关键人物,更是凭借此举成为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但围绕在他身上的争议也十分激烈,他一度因为背叛维新派而背上叛徒的骂名,晚年倒行逆施复辟帝制的行为更是遭到全国人民的发对,也让他在全国人民的一片骂声中忧病死去。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传奇与争议的人物,也许更加值得我们去好好看看他这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最终又为什么会走上让自己身败名裂的道路?
袁世凯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出身望族,科举不顺
二、投笔从戎,朝鲜发迹
三、小站练兵,仕途高升
四、逼帝退位,名满一身
五、复辟帝制,众叛亲离
我们先从袁世凯的出身说起。袁世凯的出身可谓相当不错,因为他出身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而袁家其实早在他爷爷辈就开始发达起来,尤其是他的二爷爷袁甲三,中进士点翰林,官至漕运总督,是从一品的大员,到了他父辈,他的叔叔袁保庆官至二品江宁盐法道,他的族叔袁保恒同样中进士点翰林,官至刑部侍郎,再算上其他一些家族成员,到了袁世凯出生的时候,家族中已经出了2个进士,2个举人、4个廪贡生(县学一等生员,由官府供给膳食,简称廪生),8个知县以上的官员,所以袁家在当地是妥妥的名门望族。
袁世凯的生父叫袁保中,袁世凯是他的第四子,等袁世凯出生后,母亲奶水不足,而叔叔袁保庆儿子夭折,于是袁世凯被过继给了叔叔袁保庆做子嗣。所以少年时代的袁世凯基本是跟着官至刑部侍郎的嗣父袁保庆度过的,而袁保庆也是按着科举入仕的规划给袁世凯安排的,不仅花重金聘请先生教授袁世凯,而且经常带着袁世凯出入官场,耳濡目染之下,袁世凯面对官场轻车熟路,办起事来游刃有余,而且人情练达,机敏周密。连族叔袁保恒都盛赞袁世凯有做官的天赋,要是能中个举人进士啥的就更加如虎添翼了。然而袁世凯对枯燥的八股文相当厌烦,反而对兵法武术十分喜爱,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但在家里长辈一再逼迫之下,袁世凯还是老老实实准备着科举考试。但在第二次参加乡试未中之后,袁世凯一怒之下把所有备考资料付之一炬,并且忿然的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哪能困于笔砚间,自误光阴!”
既然下定决心放弃走科举入仕这条路,袁世凯便想投笔从戎,这个时候家族强大的人脉资源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山东登州驻防的淮军将领吴长庆此前在剿灭太平军中曾被袁保庆相救过,两人因此结拜为异姓兄弟。有了这层关系,袁世凯顺利的投奔到了吴长庆的门下,被任命为帮办营务处,正式走上了从军这条道路。
没过多久,一个让袁世凯展露头角的机会就到了。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嫌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于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平乱,在平乱过程中,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并且在战斗中,袁世凯一路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报以首功。随后年仅23岁的袁世凯被朝廷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
如果说壬午军乱给了袁世凯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那随后的甲申政变则是进一步让袁世凯牢牢的巩固了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力。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袁世凯当机立断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凭借此次再次平定朝鲜内乱,袁世凯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委派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从此朝鲜国王大小事务都十分依赖袁世凯,俨然成为朝鲜的太上皇。从1884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袁世凯一直总督朝鲜,不仅牢牢的控制了朝鲜局势,更让袁世凯学会了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为他日后纵横各种复杂局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回天津,战争爆发后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等后勤事务,在前线的这10个月间,袁世凯亲眼目睹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因此逐渐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为日后的小站练兵埋下伏笔。
1895年,在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折保荐之下,袁世凯得到入京觐见的机会,在这次觐见中,袁世凯向光绪皇帝呈送了一封万言条陈,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尤其是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随后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袁世凯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
天津小站虽然听起来名气不响,但这次练兵意义却十分重大,这支军队虽然前期只训练了7000多人,但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成为为清末陆军主力,而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也多是来自这批新军,包括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曹锟、张勋等等。袁世凯本人也凭借天津小站练兵让北洋新军成为他的个人政治资本,为日后逼迫清帝退位打下基础。
在天津小站练兵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轰动中外的大事,那就是戊戌变法,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却又不太光彩的角色。当时戊戌变法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但由于光绪帝和康有为等人变法心切,操之过急,得罪了很多人,导致后面光绪皇帝与慈禧之间的帝后矛盾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这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密谋拉拢袁世凯发动政变,彻底解决慈禧这个变法的最大障碍,也就是所谓的“围园杀后”,但是袁世凯知道维新派这个密谋之后,选择了向慈禧告密,最终导致维持了100多天的戊戌变法戛然而止,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诛杀,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但这次事件确认袁世凯获得了慈禧的信任,地位扶摇直上,1899年,年仅40岁的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封疆大吏。1901年11月,李鸿章死去,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此后的多年时间里,袁世凯一直致力于清末新政的实施与推行,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设立学务处主持举办新式学校,取代旧式私塾;创立近代巡警,也就是警察的前身;成立银行,建立近代金融制度等等。1905年,袁世凯更是联合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奏请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亲手终结了当初让自己屡试不中的科举考试。
1908年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驾崩,宣统帝溥仪即位,而他的生父载沣则任监国摄政王,载沣摄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决心除去心腹之患袁世凯,但由于袁世凯手握强劲的北洋新军,载沣也不敢直接痛下杀手,怕引起内乱,便以“足疾”为由把袁世凯免职,并让其回老家养病。于是袁世凯返回河南,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但实际上却在等待重新出山的机会。3年后,这个机会就来了。1911年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为袁世凯复出的契机。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就重新起用袁世凯,不久袁世凯就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取得了足以控制朝政与指挥军队的权力。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成为清廷和革命党人都想极力拉拢的对象,于是这个时候,袁世凯却并不急于剿灭革命党人,因为他深知一旦革命党人被剿灭,自己可能就会再次成为清廷忌惮的对象,加上革命党人也知道自身的力量不足以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抗衡,于是袁世凯积极促成双方进行和谈。
在和谈过程中,孙中山公开表示,只要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自己马上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并推举袁世凯当选大总统一职。得到了孙中山的这个保证之后,袁世凯心动了,于是马上加紧了逼宫清帝退位的步伐。
1912年,清廷被迫接受优待条件,并颁布皇帝退位诏书,而袁世凯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如果时间到此为止,按道理这是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一个结局,但已经取得民国大总统之位的袁世凯却仍不满足,此刻的他早已被权力蒙蔽了双眼,无视全国人民早已期盼共和,反对帝制的民心,竟然积极谋划起复辟帝制,自己当皇帝的美梦。
1915年12月,在所谓的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凯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但此举马上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引发护国运动,3月22日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销帝制。1916年6月6日,在全国人民一片骂声中,58岁的袁世凯终究没能逃脱老袁家男人活不过60岁的魔咒,在满心忧惧中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回看袁世凯58年的人生,仿佛就在看半部中国近代史,因为实在是有太多历史出现在袁世凯的人生当中,朝鲜政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大事件无不充斥着袁世凯的身影。从一个两次科举不中的失意青年,到成为朝鲜的太上皇,权倾朝野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乃至后面的民国大总统和洪宪皇帝,袁世凯的一生无疑是一个大赢家,如果不是复辟帝制让自己身败名裂,后世对袁世凯的评价或许又会好很多。但历史从来没有假设,袁世凯能一步步走到权力的顶峰,自然离不开他高超的心机和谋略,尤其是他苦心谋求练兵,并且在天津小站练兵之后,牢牢把握着这支当时最为强劲的北洋新军,成为他政治生涯的最大资本。但他最终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其实也是他内心权力的欲望在作祟,这一切也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袁世凯的话,那就是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有爱国和民族主义的一面,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