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只有12万人马?谬也,曾经是我军兵力最多的战略集团

1938年1月,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张浩同志,成为第129师的政治委员,从此与刘伯承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也是“刘邓部队”命名的开端。在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时期,由于中原野战军兵力和火力均弱,成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的辅助突击集团,据此,许多军事爱好者误以为“刘邓大军”总体实力远不如东北、华北和华东我军,其实这是对军史的理解偏差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剧照

实际上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都有第129师的血脉,并且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由129师发展起来的“晋冀鲁豫军区”也是兵力最多的战略集团,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要从129师的历史说起。第129师在1937年正式组建时下辖两个旅(385、386旅)五个团13000余人,但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只有9000余人(第385旅旅部及一个团留在了陕甘宁边区)。

不过在刘邓首长的正确领导下,至1940年春,第129师已经新建了六个旅和两个军区(太行、太岳),主力部队发展到10余万人,“百团大战”中第129师出兵最多,达到了46个主力团。至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8月,由129师师机关兼司令部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经壮大到30余万人,抗战八年共歼灭日伪军约42万人,成为当时兵力最强大的战略区(没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山上剧照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不久组建29万余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仍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这就是后来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的前身。但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并不完全等同于后来的中原野战军。在1947年之前,“晋冀鲁豫野战军”曾调出杨得志纵队前往晋察冀军区(后来发展成为华北军区的兵团)、又调出25个团的架子进军东北(所以说四野也有129师的成分)、同时分兵建立了若干个二级军区。

即便如此,晋冀鲁豫军区仍然拥有主力和地方部队约27万人,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又发展到42万人,不仅有五个纵队的野战军,其所辖各二级军区组建的独立旅也已达10个(比如陕南12旅)。1947年6月1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及独立旅12万人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执行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这支部队才是狭义上真正的“刘邓大军”,因为番号无法简洁而准确的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9师政委剧照

在大别山斗争最困难的时期,刘伯承指挥主力跳出大别山直插淮河流域,以内外线结合的方式最终粉碎了白崇禧的“围剿”,迎来了解放军全面反攻的新高潮。在此期间,刘邓大军为了全国战局的根本性扭转,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没有刘邓调动敌人,陈粟、陈谢集团不可能有中原逐鹿的辉煌战果。

1948年5月根据西柏坡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正式将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及野战军均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同时以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邓剧照

中原军区此时下辖鄂豫军区(5个军分区)、皖西军区(3个军分区)、豫皖苏军区(8个军分区加1个独立旅)、豫西军区(6个军分区)、桐柏军区(有3个军分区及第28旅)、江汉军区(3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陕南军区(2个军分区及第12旅、第17师)。

所以应该注意,广义上的“刘邓大军”不仅仅包括中原野战军的七个纵队,还包括七个二级军区和30个军分区的庞大地方武装力量,整个江淮和中原地区遍布刘邓领导的地方武装,关于野战军和地方武装的重要区别和联系,是许多军迷没有真正理清之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大西南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