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谜团始终让后人困惑不已:为何东吴蜀汉灭亡后,还能独自支撑17年之久?
公元263年司马昭率领大军攻灭蜀汉,三国鼎立的格局被打破。按理说失去盟友的东吴应该很快就会被强大的魏国吞并。但出人意料的是东吴竟然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又坚持了整整17年,直到280年才被西晋所灭。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也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思考。
故事要从蜀汉灭亡说起。263年8月司马昭调集18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汉。短短3个月魏军就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不得不投降。立国42年的蜀汉就此灭亡,三足鼎立变成了两分天下。
按说东吴失去了唇亡齿寒的盟友,独自面对魏国的强大攻势,应该很快就会被灭掉。但历史总是充满意外,东吴这种劣势下居然又坚持了17年,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东吴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东吴自身还有一定实力,二是西晋内部出了问题。虽然到了后期,东吴确实走下坡路了,但还不至于一触即溃。蜀汉灭亡前后,东吴还是有几个能臣良将的。
比如说258年登基的孙休就还算是个明君。他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大臣张布、名将丁奉设了个鸿门宴,一举诛杀了权臣孙綝,重新掌控了朝政大权。这一手可以说是相当漂亮。
孙休治国虽然比不上开国皇帝孙权,但也绝对不是个昏君。他的治理下东吴的政局总算是稳定了一阵子。
可惜好景不长,孙休位才5年就驾崩了,年仅30岁。他的儿子才10岁出头,显然难当大任。于是大臣们另立了孙休的侄子孙皓为帝。
孙皓这个人后来是出了名的昏君,但刚登基那会儿倒还像点样子。他知道自己不是太子,继位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上台后做了不少讨好民心的事。比如抚恤百姓、开仓赈济、削减宫廷开支、裁掉多余宫女等等。这些措施为他赢得了不少好名声,也暂时稳固了统治。
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孙皓就原形毕露了。他开始沉迷酒色,随意杀戮大臣,搞得东吴上下人心惶惶。要不是还有几个能臣良将,东吴说不定早就完蛋了。
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陆抗。这位可是陆逊的儿子,军事才能丝毫不比他老爹差。正是有陆抗这样的名将坐镇,东吴才能风雨飘摇中勉强支撑。
272年东吴遇到了一个大危机。镇守荆州西陵的大将步阐,因为害怕被孙皓召回杀害,竟然投降了西晋。这下可把东吴的防线打了个大窟窿。
关键时刻陆抗挺身而出。他立即率军围攻西陵,同时还要应付西晋派来接应的大军。双方激战4个月,陆抗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硬是把西晋军队杀退了。
这一仗打得西晋名将羊祜都对陆抗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以后只要陆抗还活着,西晋就不敢轻易进攻东吴。
可惜天妒英才,陆抗274年就病逝了。临终前他还上书孙皓,预言西晋正蜀中造战船,准备从水路进攻,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陆抗的预言果然应验了。西晋确实暗中筹划大规模水陆并进的攻吴战略。陆抗的去世并没有立即引发西晋的进攻。这就要说到东吴能够苟延残喘的第二个原因了——西晋内部出了问题。
司马昭灭蜀后没几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随即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表面上看西晋兼并了曹魏和蜀汉的地盘,实力空前强大。但实际上西晋内部问题重重。
贵族势力膨胀得厉害。司马氏当初能够夺权,靠的就是拉拢豪门贵族。现到了分蛋糕的时候,这些贵族自然是狮子大开口。司马炎不得不大封王侯,把大片领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
这么一来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被极大地削弱了。各地诸侯王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司马炎想要调动军队南下攻吴,还得看这些诸侯王的脸色。
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西晋统一北方后,境内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这些少数民族被歧视,怨气很大。276年西晋就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羌人起义。西晋不得不调集大量兵力去平叛,哪还有精力去打东吴?
西晋内部还有不少人反对立即南下攻吴。以名将羊祜为首的一派主张先休养生息,等实力完全恢复了再动手。他们认为东吴内部矛盾重重,迟早会自己崩溃,何必急于一时。
羊祜甚至还主动向东吴示好,多次派使者去送礼。这可把主战派气坏了,但司马炎却很欣赏羊祜的做法。在他看来现确实不是动武的好时机。就这样东吴又苟延残喘了十来年。但好景不长,到了279年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主战派终于说服了司马炎。他们认为东吴已经衰弱到了极点,再不动手可能会夜长梦多。西晋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是时候给三国时代画上句号了。
司马炎同意了这个观点。他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统率8万大军从陆路进攻,王濬为淮南水军都督,率领三万水军顺江东下。这可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东吴这边孙皓还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朝中大臣们三番五次劝谏,都被他置之不理。等到西晋大军压境,东吴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
280年5月杜预攻克了东吴的重镇寿春。王濬的水军也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重要的水上军事要塞江陵。东吴大将张悌江陵一役中战死,军心彻底崩溃。
孙皓这时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急忙派人去求和。但西晋已经不打算给东吴任何机会了。杜预和王濬继续挥师东进,很快就兵临建业城下。5月1日孙皓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投降。至此东吴灭亡,三国时代正式结束。西晋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回顾东吴最后这17年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偶然性。如果不是西晋内部问题重重,如果不是东吴还有几个能臣良将,历史的走向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为什么东吴能如此劣势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这么久?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东吴的地理位置功不可没。长江天险成了东吴最后的屏障。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不够发达,想要渡过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并非易事。西晋虽然实力强大,但也不敢贸然渡江。这就给了东吴喘息的机会。
东吴的水军实力不容小觑。孙氏家族历来重视水军建设,到了后期虽然整体实力下降,但水军依然是一支劲旅。这使得西晋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敢轻举妄动。
东吴的经济底子还算厚实。多年来东吴一直是个商业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孙权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即便到了后期,这种经济优势依然存。这就意味着东吴有足够的财力来维持军队和政权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东吴的文化认同感很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圈。人们对吴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文化认同成为了东吴抵抗外敌的精神支柱。
不过东吴终究还是灭亡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孙皓这个人是个十足的昏君。他不仅荒淫无度,还疑心病重,动不动就杀大臣。更要命的是他根本不懂得用人之道。像陆抗这样的名将,不仅得不到重用,反而还处处受到猜忌。
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陆抗率军出征,取得了重大胜利。孙皓不但没有嘉奖,反而说陆抗"专权自恣"。这下可把陆抗吓坏了,赶紧上书自辩。孙皓这才勉强表扬了几句。
到了后来朝中但凡有点能力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排挤。剩下的不是昏庸之辈,就是谄媚小人。这样的政权不亡才怪呢。
最后的结局也很能说明问题。当西晋大军压境时,东吴朝野上下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抵抗。大家似乎都等着投降。这种局面与其说是亡于外敌之手,不如说是自己烂到骨子里了。
一个国家的兴衰,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内部因素往往更加关键。如果内部烂透了,再好的地理位置,再强的经济实力,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都是开国君主去世后逐渐走向衰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兴盛,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英明君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培养出一批忠诚可靠的人才。
东吴之所以能如此劣势的情况下坚持17年,确实有其独特的原因。但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偶然的因素。历史总是必然与偶然的交织中前进,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其中的智慧和教训,却值得我们今天的人细细品味,认真思考。历史总是以各种方式不断重复自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中汲取教训,以期不犯相同的错误。
西晋的兴亡史虽然只是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所反映出的历史规律和教训,却值得我们今天的人认真思考。历史总是以各种方式给我们以启示,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