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全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位于中国西部的柴达木盆地,这里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聚宝盆”。青海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戈壁滩上艰苦创业、不懈探索的能源开发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初步勘探与发现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政府就提出了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口号,并派遣考察队进行资源调查。1947年,考察队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一带发现了油砂山,这是青海油田石油勘探的重要起点。然而,由于当时战事吃紧,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勘探开发被搁置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决定派遣石油地质队伍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行地质调查。一支由480多人组成的地质大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发现了多个可能储油构造和油苗,为青海油田的后续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勘探与开发并进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青海油田相继发现了多个油田和气田,其中涩北一号气田和涩北二号气田的探明,为青海油田的天然气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尕斯库勒油田的发现,结束了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长期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加快青海油田的开发利用,油田组织实施了多项产能建设工程,包括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花格436公里输油管道、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等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青海油田的生产能力。

三、现代化生产与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油田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油年产量从1978年的13.6万吨跃升到200多万吨,增加了近17倍。天然气产量也从无到有,突破数十亿立方米,成为甘青藏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油田积极应对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的严峻形势,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实施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等综合性措施,保持了油田的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同时,油田还积极推进改革增效,优化机关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盘活矿权区块和未动用储量,推进矿权内部流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青海油田也积极规划新能源资源项目,结合柴达木盆地资源条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四、生产基地总部搬迁过程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青海油田相继发现了多个油田和气田,其中冷湖油田的开采标志着油田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1956年4月,青海石油勘探局从西宁迁至茫崖花土沟镇,成为青海油田公司的前身。这一搬迁标志着油田管理和运营中心的初步确立。1958年10月,为了更好地推动勘探工作,青海石油勘探局决定将勘探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东边,勘探局机关从茫崖花土沟镇搬到了大柴旦行政区的柴旦镇。随着冷湖油田的发现与开采,1959年3月,青海石油管理局(由青海石油勘探局改名而来)机关从柴旦镇搬到了茫崖市冷湖镇,以更贴近主要产油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面对冷湖油田石油资源枯竭的现实,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和二级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一部分二级单位前往茫崖花土沟镇,而总部机关和大部分二级单位则选择了甘肃省敦煌市的七里镇作为新的驻地。这一搬迁决策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包括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油田长期发展的规划。搬迁至敦煌七里镇后,青海油田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成为甘青藏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在敦煌七里镇,青海油田的总部机关、科研机构、学校、后勤单位等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基地。这不仅为油田的办公、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青海油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为核心内容。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海石油人不断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油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通过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加强油污处理隐患治理等措施,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程。从初步勘探到现代化生产,从单一油种到多元发展,青海油田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