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其中黄庭坚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位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不仅以诗文闻名于世,更因其戒酒15年后在宜宾破戒的传奇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024年黄庭坚降生于江西分宜县一个书香门第,这片孕育了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化巨匠的土地,再次迎来了一位未来的文学大家。江西这个被王勃赞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似乎总能培养出惊世骇俗的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庭坚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七岁那年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文学天赋,更透露出一种对世俗的洞察和超脱。一个七岁的孩童,居然能够看透官场中人的勾心斗角,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诗也为黄庭坚日后的仕途埋下了伏笔。北宋名相富弼就曾评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认为一个人在如此年幼时就对官场抱有如此消极的看法,将来恐怕难有大作为。这个预言似乎应验了,黄庭坚的仕途确实并不顺遂。

尽管科举之路坎坷,但黄庭坚的文学才华却日益精进。他有幸成为了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东坡不仅传授他诗文书法,还与他分享了一个特别的爱好——饮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以"酒神"闻名,但酒量却不太行,最多只能喝二两。相比之下黄庭坚简直就是个千杯不醉的酒仙。这对师徒俩一个善酿一个善饮,倒是绝配。好景不长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锒铛入狱,黄庭坚也受到牵连被贬出京。

这一变故让黄庭坚幡然醒悟,他认为自己沉迷酒色是导致仕途不顺的原因。于是他下定决心戒酒,并写下了铿锵有力的《发愿文》:"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他用最严厉的誓言约束自己,表明了戒酒的决心。

黄庭坚的戒酒之旅就这样开始了。这一戒就是整整15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以茶代酒,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美酒佳酿,他都能做到视而不见,仿佛那些琼浆玉液在他眼中只是普通的白开水。这份毅力着实令人佩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公元1094年55岁的黄庭坚来到了四川宜宾,也就是古代的戎州。这个看似平常的旅程,却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黄庭坚应邀参加了一场朋友的宴会。宴席上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大家都知道黄庭坚已经戒酒多年,但还是忍不住劝他喝上一杯。起初黄庭坚还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周围的氛围越来越热烈,他的内心也开始动摇。

就在这时有人端来了一杯特别的酒。那是用大米、高粱、糯米、荞子和小米五种粮食,加上当地的安乐泉水精心酿制而成的佳酿,也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五粮液的前身——姚子雪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杯酒放在黄庭坚面前香气四溢。他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酒香瞬间充满了他的鼻腔。黄庭坚感觉自己的心跳加快了,15年来压抑的酒瘾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他拿起酒杯轻轻晃了晃,酒液在杯中荡漾,折射出迷人的光泽。黄庭坚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15年的誓言就这样被打破了。

第一杯酒下肚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黄庭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杯接着一杯,直到酩酊大醉。酒后他的才情似乎被彻底激发,挥毫泼墨写下了50个"擘窠巨字",即后来被誉为"法书第一"的《青衣江题名卷》。

这幅书法作品气势恢宏,笔力雄健,被后人评价为"即使王羲之复生也要甘拜下风"。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见证着那个醉酒的夜晚,一个伟大诗人和书法家的激情迸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戒之后黄庭坚并没有感到懊悔。相反他似乎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他爱上了宜宾这座城市,更爱上了姚子雪曲这种美酒。在酒的催化下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巅峰期。

短短时间内黄庭坚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堪称佳作。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了《苦笋赋》、《诸上座帖》、《苏轼寒食诗跋》等传世名作。这些作品无一不展现出黄庭坚的才华横溢,也让人不禁感叹,酒对于一个文人的重要性。

黄庭坚破戒的举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言而无信,有负自己的誓言。但黄庭坚却用一句诗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远山横黛蘹秋波,不饮旁人笑我。"他似乎在说,面对如此美景佳酿,若不饮酒,岂不是太不解风情了?

这个解释虽然看似轻佻但却道出了文人的心声,古代中国饮酒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它是文人雅士交流的媒介,是激发灵感的催化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庭坚的破戒之举其实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那个时代的文人往往游走于仕途与隐逸之间,在追求功名与享受生活之间摇摆。黄庭坚的经历,不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生动写照吗?

黄庭坚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年少成名却科举失利,仕途坎坷却文名远播,立誓戒酒却又大醉一场。这些看似矛盾的经历,恰恰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

黄庭坚破戒之后并没有沉溺于酒色。相反他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他开始主张"中庸饮酒",认为适度饮酒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灵感,但过度饮酒则会贻害无穷。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更为成熟的人生态度。

在宜宾的日子里黄庭坚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还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文人墨客。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品茗论诗,谈古论今。这种生活让黄庭坚感到无比惬意。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杯香茗漱诗肠,心静如水月沧浪。"这或许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之后黄庭坚因为得罪权贵再次被贬。这次他被贬到了更远的黔州(今重庆黔江)。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几年。

即使在贬谪之地,黄庭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写下了大量描绘山水的诗作,其中不乏佳句。比如"江上山如黛,山头水似银",生动描绘了黔江的秀丽风光。在这些诗作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失意文人的悲叹,而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黄庭坚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都能保持自己的本心,不断创作出传世佳作。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回到黄庭坚在宜宾破戒的事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文人的"堕落"。相反这个事件折射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与酒"的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饮酒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行为。许多著名的诗歌、书法作品,都是在酒后创作而成。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最好的例证。

黄庭坚的破戒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生活的妥协和对人性的接纳。15年的禁欲生活,或许让他意识到完全否定自己的欲望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适度享受生活,反而可能带来更好的创作状态。

黄庭坚在宜宾的这段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酒后创作的《青衣江题名卷》,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他在宜宾期间创作的诗词,更是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精华。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事件所引发的争议,有些人认为黄庭坚的破戒行为有悖于儒家的"言必信,行必果"的教诲。他们认为一个人既然立下誓言,就应该坚持到底,不应轻易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道德层面来说坚持誓言确实是一种值得赞扬的品质。但是我们也要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有时候适度地调整自己的立场,反而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黄庭坚的破戒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佳作。如果他一直坚持禁酒,我们可能就无法欣赏到《青衣江题名卷》这样的杰作了。

黄庭坚本人对这次破戒似乎并不后悔。在他后来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饮酒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和豁达。比如在《饮酒》一诗中,他写道:"闲来饮酒复高歌,竹里青山水满波。莫笑山翁少官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似乎在说无论是仕途得意还是落魄江湖,只要有酒有诗,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庭坚的这种态度,其实代表了许多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在仕途与隐逸、拘谨与放达之间的平衡。饮酒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方式。

黄庭坚在宜宾的破戒经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文人形象。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被后人尊为大家的文人,也有他们人性的一面。这种认知或许能让我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历史人物,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