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是被蒋介石软禁33年的孙立人恢复自由的第三年。这一年他已经90岁,他接到一封大陆来的信件。寄信人是冰心,她请孙立人回大陆看看。
可是就在这年11月,孙立人突然在台病逝。他去世前,一直念叨的遗言是:“我对得起我的国家,我对得起我的国家……”他一直希望能够归葬广州马头岗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但因为种种阻挠,最终安葬在台中。
孙立人的前半生战功赫赫,中外闻名。后半生却贫困潦倒,受尽委屈。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蒋介石。
孙立人究竟为何遭到不公待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孙立人将军的人生。新来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我们继续往下看。
清华才子,投笔从戎
孙立人为人所知的是他的赫赫战功。印缅抗战中他的杰出功绩为他赢来了国内外的赞赏。而他从军前的经历鲜为人知。孙立人其实是清华学校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和梁实秋、吴国桢等人是同学。
孙立人本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祖籍安徽巢湖庐江金牛镇,家境殷实,家学渊源。孙父任青岛知府,孙立人9岁时便随父亲到青岛上学。当时青岛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西学兴盛,孙立人便早早接受了近代化的教育培养。
1914年,孙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建筑系。这所学校便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孙立人堪称“文武双全”。清华求学时期,就得到了“飞将军”的称号。只不过,这是对他动作迅捷灵敏的赞赏。他曾身兼多支体育队伍队长,能从足球跨行到手球,再从棒球到排球。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举办时,孙立人参加了北方大学球队组成的中国篮球队伍获得冠军。远东运动会是亚洲运动会的前身,奖项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从清华毕业后,孙立人又以公费留学生的身份前往美国继续学习建筑。1923年8月,他和吴文藻冰心夫妻乘坐同一艘船前往美国。然而,当他于1925年顺利毕业后,他却没有和同学一起回国,而是选择考军校。
这个决定让亲朋好友大为吃惊。孙立人不顾父亲劝阻,进入了美国佛吉尼亚军校学习。这所学校曾培养出巴顿、麦迪逊等名将。而孙立人得到了校方高度评价:“他禀赋优异,超越同侪”。
1927年,孙立人回国,他决绝了父亲的引荐,决心靠自己打拼,从基层做起。因为他的出色的练兵才华,宋子文注意到了这个新人,很快提携他到财政部管理税警。
税警的职责本来是对内维持治安。但孙立人早早察觉到日本人野心,对此深感不安,因而常常严格要求部下,要他们意识到这是一支卫国的队伍。
果不其然,1937年,日本侵略者露出了獠牙,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孙立人站上了前线。
抗日名将,退居台湾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立人积极参战。
1937年,淞沪会战开战,孙立人率领税警总团赶赴上海保卫苏州河,血战17天数次击退试图渡河的日军,撤退前夕,孙立人受了重伤。他的勇猛和坚韧给部下和敌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淞沪会战后,蒋介石却没有重视他,反而将他闲置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蒋介石向来看重门阀和派系。孙立人是佛吉利亚军校的高材生,但在蒋介石心中远远比不上黄埔系的军官。这种派系之见绝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往后的人生中,孙立人还会被多次牵连。
1941年,蒋介石把税警总团改编为第38师,派孙立人率领第38师前往缅甸支援同盟军。第二年春天,中国远征军在距仰光不到50公里的同古歼灭日军5000余人,同古之役重创了日军在南亚的气焰,为了反击,4月,日军在仁安羌向盟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包围了7000余人的英军。孙立人率领第38师强行军赶往阵地,与英军里应外合,最终歼灭日军第33师团主力1200多人,解救出500多名英美俘虏。获救的记者对此写下充满盛赞的报道。孙立人因此声名远扬,英皇授予还授予了他“帝国英雄”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授予他“丰功”勋章。
仁安羌战役虽然取得大捷,但在此之后,盟军的战略发生了变化。英国决定从印度撤军,中英美三方在作战中出现配合失误,种种原因导致盟军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受日军围困,伤亡惨重。英军的撤军行动也举步维艰,只能放弃原定路线,转而向北高黎贡山原始林区撤退,此地条件剑客,撤军途中饿死病死的人达到4万人数。面对这样的惨况,孙立人动了恻隐之心。他违抗了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的命令,决定按照美国将军史迪威制定的路线,掩护英军向印度撤军。
这种人道主义至上的做法再次令英美两国对他大加赞赏。而孙立人也用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决定正确,由于是落后掩护,他率领的5000人部队一度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但他们仍然浴血奋战,最终不仅没有损失,还吸纳了很多难民。
这次作战可谓是孙立人最亮眼的战绩之一。可杜聿明却对他违抗军令的做法大为恼火。杜聿明正是黄埔系出身军官,极受蒋介石看重。这一战,便给孙立人埋下了隐患。
1943年春,孙立人的新38师和原属杜聿明第5军的廖耀湘的新22师,在印度组成新编第1军,孙立人的新38师和驻印度的全体军人参与了密支那攻坚,这场战役是印缅战争中最艰苦、历时最长的战役。但最终凭借着将士们坚韧的意志,盟军一方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史迪威没有吝惜赞赏,给了孙立人高度评价。
毫无疑问,孙立人在国际上的声誉给了蒋介石很大的压力。抗日战争胜利后,孙立人虽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副司令,地位却在比他小4岁的黄埔将领杜聿明之下。军中以黄埔系为贵的潜规则令孙立人感到不满。
由于印缅战争时的矛盾,杜聿明也给孙立人下了绊子。1947年,孙立人在东北民主联军手下接连吃了几场败仗。杜聿明把孙立人来东北后的作为报告了蒋介石。蒋介石立即借机把孙立人踢出新1军,改任陆军训练司令。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孙立人出任“台湾防卫司令”,之后改为“陆军总司令”。
孙立人的这次高升却不是因为蒋介石放下成见,而是因为孙立人在印缅战场上的突出表现让他在英美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不容小觑,蒋介石希望通过孙立人改善国民党破败的国际形象,以求获得美国的援助。
但这次升任却给孙立人招来了祸患。孙立人在陆军总司令任内,极力抵制当时的蒋经国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蒋经国把孙立人视为大患,恨不得能置他于死地。同时,美国政府又格外青睐孙立人,1953年前后,台湾盛传美国有意“以孙取代蒋”主控台湾,甚嚣尘上的传闻让蒋介石坐立难安,他再次决心解除孙立人的兵权。1954年6月,孙立人被免去“陆军总司令”职务,改任“总统府参军长”的虚职。
另一场阴谋还在酝酿中。
冤案软禁,受尽委屈
1955年,以蒋经国为首的一伙人决定为孙立人编织罪名,力求治孙立人死罪。起先,他们局以孙立人与其部属郭廷亮发动“兵变”的罪名抓捕了孙立人及其300余部下。审讯中,他们对部下言行逼供,迫使他们按照预先设定的口供招供。后来又意识到了编织的罪名与实际情况有太大出入,不可能让人信服。于是又把“兵变”罪名改为“匪谍”罪名。
孙立人看过后,怒极反笑,拒不承认。
蒋介石一直关注着审讯过程,这段时间内常在日记里痛骂孙立人。蒋经国力争以死罪处置孙立人,但蒋介石最终听取了下属的劝告,决定留下孙立人,以给美国留下好印象。但他对孙立人忌惮至极,勒令孙令人承认罪状引咎辞职。
孙令人当然不肯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但因为事涉300多人的性命,他不得不小心衡量。
最终,孙立人低头了。他根据蒋介石的要求,呈交了一份反复修改5次的自白书。而这份自白书换回的“宽容处理”便是终身软禁的命令。
在幽居的漫长日子里,孙立人的日子过得清苦单调。
孙立人早年结过两段婚姻。元配妻子是父母指婚,有着新式思想的孙立人与元配接触甚少。第二任妻子张吉晶与他感情和睦,但二人自1930年结婚以来一直没有生育。孙立人以为是自己受过伤的原因,但到了台湾后,张吉晶被医生告知是她不能生育。于是张吉晶作主为孙立人纳了一房姨太太,这才有了四个孩子出生。
孙立人被软禁时,几个孩子都还处于学龄,正是用钱的时候。为了养家,孙立人在园圃中培育玫瑰,再托人拿出去卖,那时,人们都叫这种玫瑰为将军玫瑰。在遥遥无期的监禁之下,孙立人最大的牵挂便是印缅战争时的新1军战友。他总会记得给部下焚香烧纸。
他总说自己有两个心愿:一是再回安徽老家探望;二是待去世之后归葬广州马头岗新1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因为家属和昔日下属的争取,孙立人终于从软禁中释放。这年,他已经88岁了。
孙立人重获自由的消息传回大陆。此时,一位老人看过后,感慨万千。她就是冰心。早年,冰心因为丈夫吴文藻认识了孙立人,留美期间两人成了好友。谁也没想到,昔日同学会被迫分隔两岸。
冰心一直想和孙立人通信,并想请他回到家乡来。可是因为孙立人身份特殊,两岸三通后,通信的心愿也很难实现。直到1990年,冰心才通过台湾的许教授转交给孙立人信件。此时,两人都已到90岁高龄。对于冰心的提议,孙立人何尝不动心呢。但刚刚恢复自由的他比谁都清楚回乡有多艰巨。他回信写道:“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一生的无可奈何,都寄托在这句话中了。
这年10月,他为冰心90大寿发去贺电,只引用了一首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月后,孙立人赫然长辞。
他的两个心愿,回乡和与战友同葬,都没能实现。落空的心愿,成为了这名抗日名将无奈人生的最后一个悲伤注脚。
喜欢本期内容的话,不要忘记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们下期再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