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在击败宋太宗进攻幽云十六州的三路大军的25年之后,改变防守态势,二十万大军大举南下,萧太后带着辽圣宗御驾亲征,兵锋直指北宋都城汴梁。

宋真宗赵恒慌作一团,打算依主和派的建议迁都,但是在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的力劝之下,不得不壮着胆子御驾亲征来到前线——澶州,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的签订地点。皇帝的亲临让前线将士顿时士气大振。

澶州是汴京(东京)的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澶州是汴京(东京)的门户

由于辽军孤军深入600里,从边境到澶州一座重要城镇都未攻破,辽统军萧挞凛又意外被宋军床子弩射死,战争迁延日久,且面对不断前来增援的士气正盛的宋朝90万大军,辽军逐渐士气低落,辽国萧太后于是不得不通过宋朝降将王继忠主动提出议和。

面对契丹人主动提出的议和,宋真宗如获至宝。但此时宋军本可以乘势猛攻,与边关的杨延昭部关门打狗,消灭辽军20万倾国之主力,继而就此收复燕云十六州。寇准和边关大将杨延昭也都力谏大战,无奈真宗在主和派的极力怂恿下执意议和,还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这才有了后来的那个被宋真宗称为“才30万,实在太便宜了”的每年三十万的岁币买了120年和平的所谓《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 ·辽宋双方相约兄弟相称;
  •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确定各自疆域;
  • 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 停战的条件就是宋每年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合称30万)的岁币。

此后宋辽之间虽有零星战争,但靠着宋朝不断增加岁币也确实买来了近120年的和平。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从古至今一直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是北宋和汉民族的耻辱。

一种观点是说澶渊之盟花小钱办了大事,给北宋换来了120年的和平,而且30万对于富裕的大宋实在是九牛之一毛,从经济上算是十分划算的。而且对于能够由此安居乐业的两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伟大的。

后一种种观点历史上一直不绝于耳,更有众多正史学者赞同。某位所谓经济学家就津津乐道地举出各种数据论证澶渊之盟是多么的划算。

那么澶渊之盟真的划算吗?花钱买来的暂时和平又真的值吗?澶渊之盟给我们这个民族又真正带来了什么呢?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我的回答是澶渊之盟不划算,花钱确实可以买到暂时的和平,但是澶渊之盟却让我们这个民族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气。

为什么说澶渊之盟不划算?

北宋每年拿出那么一点点钱不是确实也买到了近120年之久的和平吗?

怎么就不划算了 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回答长达25年的宋辽之间的战争北宋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是所谓的和平吗?靠着不断地增加岁币换来的120年的苟安值得炫耀吗?
北宋想要得到的当然不只是所谓和平,北宋的目的一直还有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宋朝永远的痛。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北宋王朝便失去了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游牧族自此可以肆意出入践踏华北平原,这对农耕民族是致命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帝制王朝所追求的最大的资本一定是土地,没有了土地一切都是空谈。澶渊之盟是换来了苟安,可是却恰恰让北宋王朝永久地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所以看似十分划算的花钱买和平,实际上正是辽国求之不得的,而宋真宗却轻而易举地送了出去,并以法律条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私下里还沾沾自喜,以为只是花了点小钱,很便宜。怪不得赵姓官家的国号为宋,确实是送啊,送土地,送金钱,北宋、南宋一路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还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经过澶渊之盟,北宋连同我们这个民族由此失去了一口气,一口男人的阳刚之气。从此之后我们的惯常思维就是花钱摆平一切,反正我们有钱,能用钱摆平的事情都不是问题。这句话也是现如今我们经常说的。这种思路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也就有了后来宋金之间的前后两次《绍兴和约》。
如果说《澶渊之盟》是花小钱办大事,那秦桧的两次《绍兴和约》又何尝不是呢,它不也让南宋偏安了150多年呢吗?可是这种大事真的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想要的吗?

按照北宋南宋这几个和约,我们从大的时间跨度去看宋朝的版图变化,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龟缩。
一再地退缩,放弃燕云十六州,放弃黄河流域,直至放弃全中国。最后实在退无可退,就只剩下陆秀夫抱着小皇帝在崖山上跳海这一条路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
就是因为我们从澶渊之盟那时起丢掉了一口气,一口阳刚之气,所以后人才会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汉民族已经没有了风骨,只剩下了算盘。直至今日不是还有那么多的人在算来算去,算出我们在澶渊之盟中得到了多少多少的好处,如何如何的划算吗?

人活一口气,佛为一炷香。国家也好,个人也好,皆同此理。
如果那口气没了,无论你有多富裕,无论你有多肥硕,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