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齐鲁大地上出现了一大群人,他们拖家带口,推着小车,背起行囊,浩浩荡荡向着北方寒冷地区前进。

在清朝末期,山东人迫于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为了生计,被迫离开故土,前往关东地区求生。

这便是《闯关东》这部剧中描述的,相信各位或多或少的都是看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闯关东”,究竟是个怎样的过程?

何为闯关东?

何为闯关东?

“闯关东”一词其实有着两个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从广义上讲,凡是山海关以内的人出关求生计,皆为“闯关东”。

而狭义之说呢,指的是一个特殊且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关内人闯入关东求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东”便是山海关以东,也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所在的东北地区。“闯关东”最早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开始的。

从顺治到咸丰这两百多年间,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封禁措施,颁布了许多严厉的法律,严禁内地人到东北“龙兴之地”垦殖。

顺治皇帝曾以“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为由,颁布禁关令;还下令修建数千公里的“柳条边”篱笆墙,被后人称为“满洲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工程直到康熙年间才竣工。

康熙七年,下令“辽东招民为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地区实施严厉封禁,这样的举措将长达20多年鼓励人们前往关东的政策彻底结束。

在清朝,关东地区地广人稀,大量的土地荒地闲置,便吸引了很多关内人,他们前往关东地区便可以获得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禁关封锁,关内子民想要再次进入关东,唯一的办法,那就是“闯”。

清朝朝廷在山海关、北古口、喜峰口等设立关卡,严加检查,禁止汉人出境。此外,在实行封禁政策后,在原有的“老边”基础上建立“新边”,即“柳条边”篱笆墙;21道边门,每道边门都有十几名官兵把手,关内的汉人是不可以进入,甚至都不可以靠近。

注:(老边: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新边:自开原东北吉林市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天灾人祸的重压下,关内的穷苦百姓为了生存,便开始不顾一切的“闯关东”,以身犯险。

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一直处在内忧外患、命运多舛的状态之中,残破的旧社会、狼子野心异族的压迫和迫害,天灾的肆虐,让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食不饱腹、衣不蔽体,可是说是生不如死。

当时的山东灾荒连年,官府的徭役、赋税;老百姓可以说走投无路,甚至有儿的卖儿子,有女的卖女,然而没有子女的百姓就更加绝望了,上吊、投河便是常有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内民众为了生存,迫于无奈,纷纷背井离乡,向关东迁徙,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潮”之一“闯关东”。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

据记载,当时“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水路和陆路。水路便是从山东半岛乘船至辽东半岛,虽然路程、时间都很短,但是水路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而且能坐得起船的人少之又少,这里不就多描述了。

陆路才是选择最多的,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出关,进入关东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要说明一下,可能会有人有疑问,前文提到,清朝在这三个出关口都派兵看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选择从这里出关?

其实,清朝除了乾隆年间,其他朝代时期对关东的封禁政策执行的都不是特别到位,很多驻守的官兵对待“闯”出的汉人基本都是睁一眼的状态,而只有乾隆年间,皇帝则是三令五申,严禁关内人入关东。

在乾隆之后,清朝的封关态度就没有那么严厉了。嘉庆皇帝曾前往避暑山庄的路上,看到过许多前去关东逃荒的百姓,心生怜悯之心,非但没有追究,还多次示意把守边界的官兵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多数人选择的陆路的原因,尽管路途遥远。

其实,关内人的“闯关”之路也并不都是如此,也会因人而异。就比如说,有些人会沿着驿站,沿着河道随大队而行,有的人则会寻着亲戚或者老乡的足迹一同前往关东。

从清朝开始到民国,关内人将近有3000万人“闯”向关东地区,他们可谓是路途遥远,克服重重险阻,钻入山林、跋山涉水、挨着饥饿、还有躲避山贼土匪,甚至还有野兽出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关内人也是被迫无奈之举,横竖都是死亡,倒不如前往关东闯闯;或许抱着这样的想法,拖家带口,挑着扁担,走上了出关的漫长且未知的求生之路。

这般情景,不禁让人想到杜甫的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为什么关内人不选择富足的南方,反而奔向了严寒之地呢?

那为什么关内人不选择富足的南方,反而奔向了严寒之地呢?

纵所周知,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土地便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

而江浙一代早就是没有多余的土地,相反呢,关东地区地广人稀,饱受天灾人祸之苦的百姓怎能不知土地的重要。

关东地区虽然寒冷,但长久以来的封禁,大量的闲田搁置,只要能经得住严寒考验,勤劳开垦,便能将“闲田”变“粮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是这土地的诱惑,就不知有多少关内百姓,携儿带女的,尽管知晓路途遥远,也要前去关东地区。

最开始,“闯关东”的百姓都选择了距离较为近的辽宁,那是的辽宁土地肥沃,而且天灾极少,对于常年受灾无法耕种的关内人来说,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于是他们在这里开垦种地, 繁衍生息。

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关内人增加,辽宁地区很快就人满为患;新来的关内人为了寻找更多、更优越的可开垦土地,自然就继续向北迁徙,这才逐渐迁向黑龙江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1860年,朝廷迫于外强的压力,解除了禁令;当时中原地区人满为患,为了缓解饱和状态,政府下令凡是前往关东的百姓都可以免费获取大量的土地,最重要的是三年之内不需缴税。

要是知道,中原地区的土地是按“亩”来丈量的,而在关东地区,是按照“垧”丈量的,一“垧”地约等于10亩土地。在关东地区,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几乎都可以拥有十几“垧”的土地。

即使是在天寒地冻的关东地区,关内人以顽强的劳动精神,在关东大地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对于清朝统治时期的禁关政策,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议。黄河流域的百姓本就遭受着天灾人祸的迫害,这样的政策无疑是雪上加霜,酿成了“家破人亡、尸殍遍野”的惨状,造成极大的人口损失。

但又不得不承认,随着禁关废除,大力鼓舞关内人出关开垦,政策变化也为关东地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算是关东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