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门口遇到一位接孩子的妈妈,她脸色蜡黄,眼窝凹陷,满脸都写着疲惫,可一提到孩子,她的眼里就露出灿烂的亮光:“我儿子脾气好,性格好,还听话,和他接触过的都夸他。只是,”她顿了一下,似乎在考虑措辞,“学习不太行。”
接着,她的情绪有些低落:“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我和他爸早早就外出打工。这两年,大宝上初中,二宝也上一年级了,爷爷奶奶不识字,没法辅导,我不得不放弃高收入回来陪读。现在孩子爸一个人养我们娘仨,压力很大,我也天天忙着接送孩子,洗衣做饭。”
旁边一位妈妈忍不住问:“你们家的情况,孩子知道吗?”
这位妈妈腼腆地笑了一下:“哪能啊,怕孩子自卑,我们家的情况从来都没有跟孩子说过。再说了,孩子嘛,只要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不用管。”
正说着,迎面走来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这位妈妈笑眯眯地迎了上去,看着比妈妈还高半个头的男孩很自然地摘下肩上的书包递给妈妈,我脑子里瞬间冒出一个疑问:这位妈妈的做法,合适吗?
“你只要学习就好,其他的不用管”
无独有偶,抱着同样想法的家长,我还真遇到过。
同事有个亲戚,对孩子可谓关心到了极致:
衣服,放那别动,妈妈给你洗,你学习就好;
上下学,你站那就行,妈妈负责接送,你学习就好;
做饭,你等着就行,妈妈给你做,你学习就好;
吃饭时间想看电视,行,只要做完了作业,你坐沙发上别动,妈妈给你端过来;
甚至每天的穿着,书包的收拾,晨起的闹钟,妈妈都给照顾得妥妥贴贴,她每天和孩子说的都是一句话“你只要学习就好,其他的不用管”。
孩子确实如妈妈期盼的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酱油瓶倒了?家人做事需要搭把手?太阳出来了可以把衣服拿去户外晒太阳?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事。
亲戚曾经向同事抱怨,说家里孩子冷漠、自私,问同事怎么办,同事只回了一句:这不是你期盼的吗?
可不是嘛?家长一直都在强调:“你只要学习就好,其他的不用管。”孩子不就长成了父母期盼的样子了吗?怎么到头来,家长又不满意了呢?
其实,对于孩子,很多家长确实抱着“学习就好”的想法,毕竟孩子的年龄摆在那里,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学习的时候专心学习就好,本也无可厚非。只是,父母太过一厢情愿,也会给孩子带来困扰。
困扰1:为什么要瞒着我
瑞瑞很少见到爸爸,每次和爸爸相聚都匆匆忙忙,哪怕是春节,爸爸也会提前离开。每次瑞瑞问起爸爸是做什么的?在哪里工作?爸爸妈妈都会笑着岔开话题,问得多了,还会被说上几句:“大人的事你别管,你顾好自己的学习就行。”
看着爸爸妈妈言笑晏晏、毫不在意的样子,瑞瑞一直以为爸爸的工作轻松惬意,他在面对学习时也就有些心不在焉,反正有爸爸在。
直到有一次,妈妈惨白着脸带上瑞瑞直奔医院,看着病床上动弹不得的爸爸,瑞瑞这才知道,爸爸从事的是非常危险的高空作业。
这次是爸爸在检查电力系统时遇到意外,爸爸连人带杆倒了下来,好在倒下的地方刚好有个凹陷,爸爸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为什么要瞒着我呢?瑞瑞很困扰,一家人相互理解,共同努力不好吗?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他可能还是那个浑浑噩噩、只想着坐享其成的孩子,这真的是父母期盼的吗?
困扰2:为什么没有人听听我的想法
理理喜欢户外运动,尤其是篮球,他每天都会和伙伴们打上一局,那种奔跑跳跃、无拘无束、肆意挥洒汗水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每次运动完,他都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可是妈妈不这么认为,她总觉得打篮球是一件可有可无、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每次伙伴邀约,妈妈都会拒绝。有时候,她还会言辞剧烈地表示:打篮球有什么好,又费精力又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个题,多背几个生词。
理理最怕的就是妈妈的碎碎念:“你只要学习就好了,其他的啥都不用管,篮球运动也可以放弃了,反正也不是特长生,学好文化知识比什么都重要。”
渐渐地,伙伴们也不来了,一提起理理,他们就摇摇头:他要学习,反正约了也不来,别浪费精力了。
理理很不解:为什么妈妈就不能听听我的想法呢?难道学习之余锻炼锻炼,有个适当的爱好也不行吗?
困扰3:我真的只是个机器吗
文文又为上兴趣班的事和妈妈起冲突了,母子俩大吵一架,互不相让。尽管最后母子俩都哭成了个泪人,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
原来,文文的文科不太好,妈妈听说书写美观能拿高分,在各种辅导班之余,又强制给他报了个书法班。
文文很生气:不是说好了不报班了?这两个小时让我自己选择吗?怎么又报班了?你就不怕我累死?
妈妈一下就怒了:我省吃俭用给你报班,不都是为了你好,你那些乱七八糟没用的想法可以放一放了,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
文文不解:“难道我就只是个学习的机器?让你设定好程序,自己没思维地跟着跑就行?”
妈妈也生气:“你这个阶段就是学习的,只要安心学习就好了。”
最后,母子俩各自生气,谁也不理谁。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父母咬牙努力坚持,就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只是,有时候,我们习惯了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小宝宝,总喜欢俯视他,以至于忘记了:孩子也是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的。适当的时候,找个机会,和孩子说说话,听听他们的想法,相互理解,可能比一味付出、一厢情愿好得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