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日两国僵持不下,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为争取周边国家的支持,早日结束战争。

蒋介石不远万里赶赴印度,拜访甘地。希望他能声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致对抗日寇。

但未料到甘地竟然对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视而不见,还大放厥词:

“你献给日军2亿中国人,让他们肆意杀害。等日军杀累了,自然会罢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是纵横政坛多年、掌握生杀大权的蒋介石,闻听此言,也不予苟同。

他不死心地追问:

“若是易地而处,日寇枪杀印度人民,你也会坚持这种观点吗?”

甘地毫不犹豫地说:“当然!”

针对此番言论,蒋介石是否会坚持己见,说服甘地,声援中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01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1942年,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蒋介石为争取周边国家的支持,亲自拜访甘地,希望能得到他的声援与支持。

但当他赶到印度时,却遭到了英国政府的阻挠。

一番周旋后,蒋介石才被获准,会见甘地。

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此时突然传来电报:

你与甘地见面,必会失望而归。

蒋介石不清楚丘吉尔为何在两人会见的紧要关头,发来这句令人“扫兴”的内容。

不过,既然来到印度,无论如何,他都要尽全力争取甘地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愿见到甘地后,蒋介石对眼前这位干瘦如柴又精力充沛的印度精神领袖,充满了好奇。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让印度人民心甘情愿追随于他?

蒋介石与他客套几句后,进入正题:

“我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希望您能号召印度人民加入作战的行列。”

但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甘地在听完他的请求后,别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低头不语。

此举让纵横政坛数年之久的蒋介石,都感到莫名其妙。

他不明所以,只好又复述了一遍诉求。

直到这时,甘地才开始发表高见:

“我要是你,绝不会以暴力手段抵抗日本人,而是眼睁睁地看着两亿中国人被日军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言一出,举座哗然。

纵是见多识广又喜怒不显的蒋介石,也难得的表情管理失控。

他与随行人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各自的脸上,看到了不可置信的神情。

确认自己没有幻听后,蒋介石一脸诧异,又不甘心地问:

“若是日本人攻打印度,你也会禁止人民参与战争,任由日寇在你的国家滥杀无辜,强取豪夺吗?”

甘地脱口而出,

“当然,我相信等他们杀累了,自然会罢手,而我们也就胜利了。”

这真的是一代精神领袖吗?为何总是语出惊人,拿国民的生命当儿戏?

蒋介石开始怀疑自己前往印度,声援甘地出兵的决定是否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时,甘地还在喋喋不休,高谈阔论:

“日本人妄图攻占中国,你们何不拱手相迎,让出领土与人民,用大爱感化侵略者。”

无稽之谈!可笑至极!

但凡有血性、有良心的人,都不会白白牺牲同胞的性命。

更何况,日寇所到之处,为非作歹、怙恶不悛。

这样的人,只有用武力征服,才能以绝后患。

与他们谈大爱,绝对是徒废唇舌。

蒋介石终于意识到自己远赴重洋来到印度,拜访甘地,恳求出兵的做法,实属多此一举。

面对如恶魔般的侵略者,甘地为何会口出此言,任由敌人对无辜百姓下此狠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反对暴力,和平解放

02反对暴力,和平解放

印度从古至今,都实现严格的种姓制度,阶级分化,相当严重。

而甘地就隶属于“四大种姓”之首的婆罗门姓,出生即贵族,高高在上,俯视他人。

但他们一家是当地声名远播的慈爱之人,在这种家庭长大的他,从小就怀有一颗怜悯之心。

由于当时印度正被英国殖民者所统治,甘地得以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思想,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岁那年,他终于有机会前往英国留学。

为此不惜放弃高贵又象征着权利的婆罗门身份,也因此迈出了改革人生的关键一步。

而甘地选择就读法学,旨在追求公平正义。

留学期间,他刻苦钻研理论知识与法律法规,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学成归国,他在孟买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一职。

对法条烂熟于心的他,本想一展抱负,却由于性格腼腆,不善言辞,搞砸了辛辛苦苦准备已久的案子。

甘地生平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但他并未垂头丧气,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试图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一次,他因债务纠纷案,前往非洲大陆。

在那里,他见到了不同种族间的矛盾与抗衡。激烈的打斗,让他感受到仇恨的可怕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虔诚的印度教徒,甘地一直信奉人人生而平等。

因此,为减少民族对立,他辞去律师一职,四处游说,反对种族压迫。

为此,甘地留在南非二十余年,不停演讲民权的重要性,招募了众多信徒跟随于他。

在此期间,他在印度教非暴力、不杀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仁爱思想,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所谓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实际上就是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1895年,甘地盛名归来。

他在印度四处演讲,宣传此主张,并身体力行。

数年间,率领印度人民展开非暴力斗争。

英国殖民者面对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反抗者,每次都以雷霆手段镇压,惨死者不计其数。

举国震惊!

而甘地作为领导者,眼睁睁地看着信徒死在屠刀之下,仍坚持以非暴力形式,对抗英国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民众为实现印度独立,一次又一次地响应他的号召,倾尽全力支持甘地。

罢工罢课,抵制英货,宁可饿死,也绝不受人施舍。

在印度,苦行之风盛行,忍受饥饿、节制欲望,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

但由于民众的集体罢工,导致英国政府在印度无法正常运转。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在人民齐心协力的配合下,实现了印度真正的独立。

甘地也因此赢得了全体国民的爱戴与尊重,被大家尊称为“国父”。

为何在非暴力不合作理论的践行下,印度实现了独立,而蒋介石却认为甘地是无稽之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罔顾国情,不切实际

03罔顾国情,不切实际

事实上,甘地率领国民以和平方式,消极对抗英国政府,只是印度得以独立的一小部分原因。

真正让英国殖民者妥协的是,一方面,英国政府的实力日渐衰弱,日不落帝国早已名不符实。

二战时,与德国作战已让它自顾不暇,更遑论派驻军队占领印度、把控印度。

另一方面,在甘地的背后,有印度军方的大力支持。

给予英军大爱的同时,也不忘以暴力手段作威胁。

因此,看似是甘地鼓吹的不合作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实际上,借印度军方之力、英国衰弱之势,才是印度独立的真正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印度和中国所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

英国殖民者掌控印度,根本目的在于获益而非肆意破坏。

更何况,印度本身资源有限,可压榨的价值,不足以让英国费尽心思、派驻军队来管理。

中国则不然。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奇珍异宝更是数不胜数。

日本垂涎已久,虎视眈眈,欲占为己有。

而日寇与英军也截然不同,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以亡国灭种为目的。

占领我国疆域、掠夺我国资源、残杀我国人民,面对这种赤裸裸地恶行,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只会导致我国百姓罔死,助长日寇的嚣张气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当日寇占领南京后,一场震惊国人、骇人听闻的屠城事件,有计划、有预谋地展开。

他们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展开了为期6周地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的暴行。

无辜百姓无力自保、无处可逃,一夜之间皆化作30万亡魂。

此事一出,成为中国人心中不可泯灭的永久之痛。

可见,日本对中国而言,是残害同胞的刽子手、强占国土的侵略者、破坏文明的野蛮人。

而面对这种恶魔,若是强调用大爱感化,纵容他们的所作所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日寇不仅会将侵入中国战场的100多万士兵,调往世界各地,开展侵略行动;

还会把臣服于日军的中国人组织起来,加入残害他国百姓、抢占他国领土的行列中。

届时,日寇会更加毫无底线、肆无忌惮地入侵别国,滥杀无辜。

地狱空荡荡,厉鬼在人间。

而甘地的不抵抗政策,无疑就是在纵容恶魔为非作歹,仗势欺人。

但中国人是有血性、有勇气、有骨气的民族,绝不会甘当他国之奴隶,放任日寇之暴行。

与其寄希望于敌人的怜悯之心,不如将独立之希望肩负在自己的身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面对甘地侃侃而谈的一番言论,蒋介石才会感到无语,并不欢而散。

而他对甘地的评价也极为中肯:

“彼惟知爱印度有印度,而不知有世界及其他之人类也,可谓忍心极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宗教的意义,在于弃恶扬善,而非无底线地纵容恶魔烧杀抢掠,为非作歹。

国土遭到侵略、同胞陷入苦难,精神领袖更应该举起屠刀,冲向敌人。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

甘地无视生命,罔顾国情,一味强调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实在有违随机说法利众生的真理。

“圣雄”之称,似乎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