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陇南真相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人。他曾自称少陵野老,又因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有杜少陵、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篇,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真实,达到唐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因此自唐代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史诗",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繁盛转向衰落的时代。公元755年至763年(玄宗天宝十四年到代宗广德元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安史之乱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和人民一道,患难与共,九死一生。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月,四十八岁的杜甫怀着报国无门的愤慨,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带领家小,迎着萧瑟的秋风,翻越高峻陡削的陇山,沿着关陇大道,西行来到秦州,希望得到从侄杜佐和友人的周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上,杜甫曾客住秦州的驿站,看到碧竹高柳,秀丽幽静的景色,产生了假驿而居的念头,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坷。"

杜甫来到秦州时,正是叛军趾高气扬,血洗长安,火焚九庙,血火染红夜空银河的时候,同时,由于原在秦州设防的唐军大部奉调驰援关中,吐乘虚而入,严重威胁着秦州,而秦州仍是"城上胡茄奏","胡舞白题斜","羌童看渭水"、"羌笛暮吹哀"的暂时偏安升平景象,杜甫深感秦州的局势就像自己的处境一样危险。

杜甫初到秦州时下榻在东柯谷他的从侄杜佐的家中(今天水街子乡柳家河村),后来大部分时间住在秦州城里。杜甫来秦州的目的,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更多的则是为了投靠亲友,聊解生活上的困危。

但到秦州后,生活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善。他困守长安时曾经卖药度日,现今除靠杜佐的供给外,因生活所迫,只好重操旧业。于是踏着早晨的寒露,背着血色的夕阳,白天采药山中,夜晚将它凉干后,在城里寄卖,有时穷得口袋里只剩下一文钱。他在《空囊》诗中曾经写道:"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杜甫集家愁、国难于一身,愁肠千结,夜不能寐,远方断断续续地传来凄厉的雁鸣和戍边的鼓声,寒露在月光之下忽明忽暗的闪烁。他思念着远走山东、河南而杳如黄鹤的弟弟,更放心不下参与永王李璘军事行动而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的至友李白。杜甫曾连续三个夜晚和李白梦中相会,醒来时唯有惨白的月光和无边的空旷,可李白嘱托自己莫忘旧交的声音,离别时那憔悴的面容,搔首的神态仍历历在目。杜甫立即写下了极其动人的怀人诗《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对李白的生死表示了无限的疑惧。当获悉李白遇赦的喜讯时,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用他晚年所擅长的、为元稹所极口称道的七言排律的诗歌形式,写了《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诗代笺。诗的首四句:"昔日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总写了李白的人和诗的特征。

杜甫在秦州的生活虽然极为艰苦,但他还是游览、欣赏,并用诗歌赞颂了秦州众多的名胜古迹、锦绣山川和秀丽风光。当他游览过至今仍座落在天水市南山半腰的南郭寺后,写诗以记之。"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诗中提到的"老树"(据传唐代秦琼和敬德曾在此拴马)、"水流泉"(井),而今虽已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沧桑,依然旧貌犹存。在游了麦积山石窟后,写了我国诗人歌咏麦积山石窟的最早的一首诗——《山寺》。诗云:"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首诗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麦积山石窟,赞美了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技才能,记述了陇右所产的鸟兽花木,显示了祖国西北物产的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游过秦州东北面山上的隗嚣故宫后,写下"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的诗篇,既勾画了一千三百多年前隗嚣宫的轮廓,更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身在秦州心在长安的情思。品尝秦州碧水如镜、香美胜乳的甘泉水后,写了赞美甘泉的《太平寺泉眼诗》,留下"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的千古绝唱。观赏秦州的菊花后,写下了"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的记载。

杜甫在秦州居住不满四个月,衣食无着,卜居不成的时候,忽然接到同谷(今甘肃成县)知县邀他到同谷居住的信。杜甫考虑到同谷气候温和,物产富饶,或许可以稍微解决缺衣少食之苦,就于10月间毅然离开秦州,经过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到达同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次严冬的旅行,途中经历了行役之苦:"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水寒长冰横,我马滑正折。"杜甫不幸生病,在投寄龙门镇时,写了反映他旅途中见到的人民苦难生活的《龙门镇》诗篇。诗中写了天寒日短,旅人行役之苦,也写了寒山荒成、征人中夜之泣,不仅描绘了冬日古镇上的荒寒景色,而且表达对"远戍人"的深厚同情。经过凤凰台时,更触发了杜甫的幽情,挥笔写了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凤凰台》。这首寓言诗借助神话故事,运用瑰丽的幻想,采取豪迈、夸张而华美的语言,抒写了美好的理想和热烈的感情,表达了作者为了"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而甘愿拿自己的心血喂养象征着天下太平的凤雏的自我牺牲的思想。

杜甫到达同谷后大失所望,同谷知县无意慷慨解囊,使杜甫陷入了比在秦州更加尴尬的境地。为了活命,他披散着过耳的白发,追随着猴子的踪迹,到深山里拾橡栗充饥,天寒衣单,"手脚冻皱皮肉死"。有时扛着锄头,把裤角、袖口挽得高高的去挖黄独(野生土芋),因大雪封山,只好空手而归,一家老小啼饥号寒。杜甫经常午夜起坐,心事万千,悲感交集。生活又迫使杜甫作出新的抉择,把希望寄托于正在四川彭州(今成都附近)任刺史的诗友高适身上。十二月一日杜甫携眷离开同谷,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出甘肃,于月底抵成都府,开始了他漂泊西南的生涯。

杜甫在陇南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多月,但这段艰苦的历程在他一生中却是至关重要的,使他有机会更进一步的了解人民大众的重重苦难,成为他诗歌创作欲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使他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走向成熟的时期。杜甫在这不足半年中的诗作,根据清人杨伦《在诗镜铨》的编次,从卷五的《贻阮隐居》到卷七的《水会渡》,共有纪行诗、怀人诗、寓言诗一百一十一首,约占他一生诗作的十三分之一。我们甘肃有幸和诗圣的名字连在一起,应该感到自豪。

——摘自《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