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9月14日,腾冲光复。这是属于中国远征军和整个民族的一场大胜利,中国远征军在与日寇相匹配的火力与盟友空军援助之下,表现出了极其高超的战术素养,纵使对手丧心病狂地使用毒气弹,以玩命地架势固收,也没法阻碍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远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云南研究⼆战的学者⼽叔亚发起了⼀件事情,他和朋友们希望为腾冲国殇墓园中的⼀块阵亡将⼠碑补上名单。那是⼀块竖⽴在中国军队墓地国殇墓园⾥的美国军⼈的墓碑,以纪念参加了那场战役并牺牲于其中的14名美国军⼈。那碑是1986年恢复墓园的时候重建的,上⾯只有⼀个⽤中⽂标注的名字——夏伯尔中尉,据说其他⼈的名字原碑上有,但在1966年被毁掉了,没有⼈记录下来。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在滇西战场上,除了陈纳德将军的航空队以外,还有⼀⽀规模庞⼤的美国陆军部队在帮助我们。它的代号是“Y”,担负着从战术指导、兵器使⽤和维修到地空联络;从直接的对⽇地⾯作战到兽医及粮弹补给。这⽀由史迪威将军的副官多尔将军任司令官的英勇的部队,竟然在我们的抗⽇战争史上⼏乎被遗忘得⼲⼲净净。

知恩图报的腾冲⼈不能让异国的英灵在献⾝的⼟地上默默⽆闻。他们要重新⽴⼀块碑,把被遗忘的名字找回来,刻上去。腾冲⼈记得他们,那种记得,不是对解放者冷冷的感激与恩情,⽽是像朋友、像亲⼈那样怀念。——摘自《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腾冲国殇墓园,这是一处不该被遗忘的地方,历史上他曾经被遗忘过,但今天,我们将他们铭记于心。笔者今年有幸前往此地,探望长眠于此的英烈。在纪念碑前,风吹倒了两侧的花圈,我们献上了自己的花束,然后将花圈,缓缓扶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数的英烈,长眠在了原始丛林。

很庆幸,总还是有那些口述者与记录者,用口耳纸笔,把这些一度被遗忘的历史,记录下来,流传至今。我们曾经忘却过这段历史,但我相信不会将其再次遗忘——满山的雕塑、纪念碑、鲜花还有那堵长墙。值得一提的是,口述笔记中,还留下了日军后人来此地寻找先人的遗骨与遗物的故事。可无论怎么说,这是一片我们的先辈浴血奋战并且取得胜利的地方,我们在珍视与铭记这段往事上面,不该输给任何人。

长墙之上,延绵不绝镌刻着十多万个姓名,这是民族的脊梁,保家卫国的勇士,当然,还有那些未曾留下姓名的人,这片土地依旧会记得他们,比如“远征军反攻滇西,共有20余万民工支援作战。青壮劳力不够调用,许多老人,妇女、孩童都参与运粮。

他(她)们肩扛背驮,在崇山峻岭的雨雪风霜中艰难跋涉,许多人饿死都不吃一粒军粮,最终以累死,饿死3000余人的代价,保证了数十万军队的粮食供给。”这样平白直叙而又让人泪目的故事,这里有着太多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山战场,此乃古战场,常覆三军。血肉之躯,铸钢铁长城,驱寇于国门之外。在这一尊尊整齐划一的高大雕塑之下,所有人都肃然起敬,手握钢枪与炮管的先辈们,曾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冲锋,只为胜利的旗帜,可以插上那山峰之上。战火抹平了山巅与天堑,战士们的遗骸与灵魂,重新化作山脉,屹立于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排排高鼻子外国面孔,他们冒着坠机的风险,一次次高升与俯冲,翻山越岭,只为送来物资。只为在冲锋之前,在长空之上,与日寇搏杀,今日,让我们再歌一曲《友谊天长地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排排稚嫩的孩童脸庞,他们曾经是失去家园的孤儿,“孩子们,跟我们走吧,可以吃上一口饭。”他们成了娃娃兵,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为了胜利而去奔赴。为了最终胜利的到来,这里的所有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倾尽了一切,唯愿山河永固,英灵长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在当时 我是村妇 那么我就做几碟菜饭 给路过的军人改善一餐 ;假如在当时 我是男子,那么我就拿起工具敲敲打打 哪怕只是铺平几米小路;假如在当时 我是乡绅 那么我就组织村里捐款捐物 哪怕是买上几套新军服;而此时 我愿自己是清风 轻抚他们的面庞 ,我愿自己是菊花 飘出一缕幽香….

这里再讲一讲最近视频号上很火的“娃娃兵”,内容大都是这排雕塑的视频,然后配上一段煽情的文字,讲述在腾冲,国难当头之际,那些身高还不急杆枪的孩子们,前赴后继,奔向战场,那么真相是怎样呢?我们来看这一段表述:

我们都应该记得中国抗战时期美国《时代》周刊那张著名的封面照片,一位微笑着的中国少年士兵。他那么从容地面对战争,准备用自己尚不厚实的双肩来与大人们一起共担国难。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都会为那位年少的前辈自豪。但是,我们真的到了举国抵抗,打死到不剩几个成年男人,而非要孩子们上阵的境地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他们是否自愿,让那么稚幼的少年走上战场,是那个时代每一个自称男人的中国人的耻辱。更可悲的是,在松山,有这样一个少年竟然被排在了向顽敌发起绝死攻击的最前列,在日本军人的注视下,在那样的火线上,竟然也没有一个成年军人掩护他撤退或者奋身扑倒他,而让自己的身躯来遮挡当然根本挡不住的子弹。

那少年离日本人的战壕已经很近了,枪声平息之后,居然毫发无伤的这位小兵看见近在咫尺的日本军人在向他招手。他迟疑了一下,挪着步子走向了敌人。他也没有办法逃,在那种状况下,连鸟都没有展开翅膀的机会。他只走了几步就站到了日本人的身前,接着,对他招手的那个人枪上的刺刀洞穿了他单薄的胸膛。

真相是这样:腾冲确实存在很多娃娃兵,他们或是无家可归,或是家人已经参战从军,他们便跟随着远征军一起,成群结队,有个照应,在军中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上战场,可以说只是一些极端的个例。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让未经足够训练的孩子去面对炮火,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应当给予批判且不人道的。滇西存在这样的个例,但我们没必要用这种过度渲染甚至是虚假宣传惨剧的方式,来标榜战场的壮烈与伟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考察中国远征军,笔者注意到一个特殊因素,就是装备了美式先进武器、改善了补给方式后,中国士兵的自信心获得极大提高,对日军由惧怕转为轻蔑。这种战场上的"技术革命",给中国士兵带来了从思想到行为的全新变化,正如驻印军一位美军联络军官所言--"对于那些只要显示出自身能力便能有效击败的敌人,中国人是从不畏惧的。"当时在远征军部队提出了"以火力压火力,以速度压速度"的口号,这是抗战以来所没有过的,甚至是同时期在豫湘桂战场一再节节溃败的东线国民党军队不敢想象的。因此,拥有先进战斗力及与之相伴的先进战术意识,建立了较强的自信心,也许才是生成远征军官兵坚强战斗意志的直接因素。——摘自余戈《松山战役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住,在80年前的滇西,中国军人在具有匹配的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勇往直前,在面对日寇来自九州地区的亡命之徒,毫不畏惧,用坚韧的意志与出色的战术,打赢了这场战争,收复了失地,并且赢得了盟友们的钦佩与赞叹,这是属于我们的胜利,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