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列传
李如松(1549—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都司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中后期名将。
名震朝日的抗倭猛将
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是辽东(今辽宁省大部)总兵,镇守辽东三十年,立下赫赫战功。李如松的老师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渭悉心教授他兵法。
李如松自幼天资聪颖,骁勇善战,在名将父亲与名师的栽培下,逐渐深谙军事。
李如松子承父业,当了武官,开始凭借战功步步高升。1583年,李如松升任山西总兵官,当时的言官多次向明神宗进言,认为李如松与他的父亲同时执掌重镇,不符合惯例,就连首辅大臣申时行也规劝神宗,神宗便召他入京。李如松担任京官期间犯下不法行为,遭人弹劾,但神宗不予采纳。
几年后,李如松担任宣府镇总兵官司令。宣府镇巡抚检阅军事操练时,李如松没有遵守武将尊文臣的规矩,直接让巡抚和自己坐在一起。属官劝解李如松,以致发生争执,差点动起手来。
有人因此弹劾李如松,神宗只夺去他的俸禄以示惩戒,并不贬官降职。其后,李如松又数次被弹劾,神宗始终不减对他的宠眷。
1592年,宁夏镇武官与蒙古部落勾结发动叛乱,连续攻占了很多地方,整个陕西地区人心震荡。朝廷急忙派出军队平叛,但进展缓慢。
李如松临危受命,六月份率兵抵达宁夏镇,七月份包围了宁夏城。李如松仔细观察地形与城防后,决定采取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的战术。水灾使宁夏城弹尽粮绝,岌岌可危。九月,宁夏城城防崩塌,李如松乘胜追击,彻底平定了叛乱。
不久,日本开始侵略朝鲜,朝鲜三都十八道很快沦陷。朝鲜国王向明廷求救,明神宗决定出兵。第一支抗倭部队入朝,很快惨败而归。神宗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誓师东渡。
1593年正月,李如松领军兵临平壤(今朝鲜平壤市)城下,双方陷入激战。李如松亲临前线督战,坐骑被火枪击中,但他临危不乱,立刻换马再战,继续指挥。明军斗志昂扬,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弃城而逃。
随后,明军骑兵突入城中,残余的日军退入城内的十几座土堡死守。由于道路狭窄,明军的火炮运不上来,难以组织有效进攻。如果日军拼死一战,势必给明军造成巨大伤亡。
李如松毅然选择停止攻击,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日军,只留出南面的大道,并给日军指挥官写信,告诉他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不予阻拦。
天黑后,日军派出侦查兵,发现往南的道路果然没有明军,马上冲出城外,争先恐后地渡过冰封的大同江。就在此刻,早已埋伏好的明军开炮炸开十里宽的冰层,大批日军掉进江中丧命,少数上岸的日军也被明军骑兵袭击。此战之后,日军纷纷弃城而逃,全线撤退四百余里。
李如松率领明军继续南进,准备收复汉城(今韩国首尔市)。明军一小支侦察骑兵在汉城北面的小驿馆碧蹄馆与日军的诱敌部队遭遇,双方爆发激战,明军大胜。
日军认为明军即将总攻,便派出主力部队先后赶到战场,想全歼这支明军,这就是碧蹄馆大战。李如松带领援兵迅速投入战斗,日军误判为明军主力,仓惶撤离,明军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碧蹄馆之战后,明军因兵力有限,暂时停止进攻。日军则遭受重创,军心已寒,虽然坐拥优势兵力,却不敢进攻。一时间双方陷入僵局。
两个月后,李如松得知龙山大仓储存着日军的全部粮食,便派出敢死队,深夜奇袭龙山大仓,一把火将粮食烧个精光,以最小的损失换来了最大的利益。
日军失去军粮,顿时乱作一团,彼时朝鲜开始流行瘟疫,日军不得已签署停战协议,全军撤退。明军于1593年四月份收复汉城。李如松仅用四个月时间,横扫朝鲜半岛,收复千里失地,恢复朝鲜三都。
东征结束后,李如松回国述职,神宗提升他为从一品官太子太保。几年后,又不顾众臣反对,任命李如松为辽东总兵。李如松见皇帝如此看重自己,更加振奋报效。
1598年,鞑靼侵犯辽东,李如松立即带领轻骑深入敌方老巢,遭遇数万鞑靼骑兵,李如松率领骑兵浴血奋战,寡不敌众,当场阵亡,终年五十岁。明神宗听到消息,悲痛万分,下令在京城附近为他修建衣冠冢,追赠官职爵位,赐予谥号,建立祠庙纪念。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