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26日,这天中关村15号传来了一则噩耗,赵九章先生去世,享年61岁。
就在不久前,中科院收到一块黑板,是赵九章先生送来的,上面干干净净,没有一个字。
离世前,他也未曾留下一句遗言,周总理闻讯潸然泪下。
这位首颗卫星的总设计师,又被人视作人造卫星之父的杰出科学家,就这样陨落了。
而在他离世的18个月后,那颗他呕心沥血设计的“东方红一号”被送上了太空。
他没能亲眼见证这一刻,而是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年,这位杰出的科学家遭遇了什么,让他做出这样决绝的选择?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院里送去一块空黑板,又有何用意?
天边明星
赵九章先生曾在心中暗下决定,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而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决定献出自己的一切。
诚然,在他下定决心的10年后,他与“东方红一号”都成了天际边明亮的新星。
而促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因为10年前秋天里的一趟苏联之旅。
1958年秋天,他作为领头人,带着国内的大气物理科学代表团,前往苏联参观、学习。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习到世界上先进的航天技术,然而,现实却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他们在苏联待了2个月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获得的知识少得可怜,不管是参观,还是访问,都困难重重,科学家们遭到了刁难。
那个时候,中苏两国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方不愿意再分享技术给我国,甚至害怕我国学走技术后,反过来对付他们。
因此,这些不远千里来到雪国的科学家们,仅参观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设备、模型。
而真正的火箭、卫星,他们是一个影子也没抓着。
不仅如此,赵九章等同志还发现,在参观途中,苏方一直盯着他们,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
这让众人感到十分的屈辱、愤怒,国家在科技上不强大,有求于别国,这样的情形实在太揪心。
回国后,赵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中科院汇报了他们的访苏情况。
在对国内科学事业的热切下,他投身进了开创国内航空事业,带着科研队伍,展开了对发射火箭、卫星的实验。
在他的努力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做好了人造卫星的基础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而这也只是打基础,远远不够。
时间来到1964年,他向周总理写去一封信,而正是这封亲笔信,正式拉开建造人造卫星的序幕。
之所以写这封信,还是因为他了解到,国内在研制运载火箭时,已经有了发射卫星的能力。
这让他激动不已,立刻找到了钱学森先生,想请对方一同推进研发卫星的工作。
然而,那时更要紧的是研制导弹,以研发导弹为目标,尽可能地让中国迅速成长,不被冷战的美苏两国威胁。
因此,钱先生的意见是,卫星还在科学研究的阶段,上面的同志抓不了那么多,可能还需要多做点宣传。
无奈,他只好再找到钱骥、吴志诚等同志,向他们讲解卫星对于建设国防的重要意义。
他还讲到了卫星与发射洲际导弹之间的重要联系,这一番宣传说服了同志们。
随后,由钱骥同志起草报告,他来逐句修改,花了20多天,一份言辞诚恳,用心良苦的报告诞生了。
这年12月份下旬,恰逢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赵先生将署上自己姓名的亲笔信,也就是那份报告递交给了周总理。
报告的核心就是建议国家应尽快立项,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时不我待,十分紧急。
他与同志们的报告引起了中央的注意,周总理将这份报告转给时任副总理的聂帅。
很快,国防科委的副主任罗舜初将军,把他、钱学森、钱骥等同志召集起来,就研发卫星一事展开了讨论。
就在第二年的4月29日,关于研制卫星的报告终于出炉,确定了卫星、火箭分别由哪些部门研制。
其中,卫星交由中科院负责研制,同年中央批准了研发规划方案。
而赵九章先生也被确认为研发卫星的总负责人,“东方红一号”这一卫星名,正是他与同志们商量出来的结果。
人造卫星研究得以开展,这让他激动不已,那场会议开了多久,他就在宾馆待了多久,一连算下来竟有40多天。
白天开会,晚上跟同志们讨论技术问题,交流看法。
这样连续而紧张的工作,势必让他感到劳累,开会期间,他时常感到心绞痛。
为了不耽搁研究,他往往吃点药缓解,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人造卫星的研究,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展开的,而他能坚持研究和劝说中央批准,与他的早年经历密不可分。
不断学习
1964年4月29日,我国正式确定研究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是赵九章先生。
这个项目,是他与钱骥等同志,修订20多天报告,坚持争取来的。
他这样坚持到底的个性有迹可循,最早可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期。
碰巧的是,他的早年经历,与数学家华罗庚有着相似的地方。
若回到研发卫星的43年前,没有人能想到,曾经那个辍学,在小交易所当店员的学生,未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赵九章先生是河南开封人,自幼勤奋好学,然而,少年的他面前摆着的路,并非一条笔直的大道。
1921年的秋天,由于各种原因,他家道中落,双亲无法继续供养他念书。
无奈之下,他只好辍学,回家帮忙赚钱。那时,家人将他安置在一家小交易所当店员。
如果他就此消沉下去,若干年后,就不会有那第一颗卫星的总设计师了。
在真正的历史中,赵先生与同样被迫辍学的华罗庚先生一样,坚持利用空闲时间读书。
每天干完活后,他就点起煤油灯,一直读到天际泛白。
很快,他晚上看书的事被老板发现,为了省灯油钱,老板把他抓过去训斥一通。
为了继续读书,他自制了一个灯罩,仅在一侧透出一个小孔读书。
只不过这样的小玩意没撑多久,就被老板逮住了,还被罚一个月不许吃晚饭。
为了应付老板,他后来将知识写在小卡片上,放在口袋里,得空就掏出来看一眼。
靠着这个办法,他半年学完了一本中学物理教材。
1922年9月,他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而这也是改变他命运的一个消息。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入了当地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随后,他又投身进“五四运动”中,立下了“科学救国”的鸿鹄之志。
值得一提的是,他投奔姑妈,转去浙江继续学业时,还参加了共青团、
1927年,由于当局大肆搜捕当地的共产党人,而他也被捕入狱,那时,他才20岁。
设法出狱后,他继续学习、考试,2年后以第4名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成为物理大师叶企孙的学生。
在老师的影响下,他对物理和气象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5年,他顺利通过庚款考试,前往柏林大学念书,跟着气象学家菲克尔博士学习气象学。
学成归来,他又回到祖国,成为将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的第一人,曾经指导他的竺可桢院士也赞不绝口。
随后,他一直留在国内,在西南联大等学校担任讲师,坚持培养一批研究气象学的人才,将我国的气象研究引入现代道路。
除了在研究、教学上一丝不苟,他在生活上也严格保持节约、整洁的习惯。
他在西南联大教书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很清苦,自己与妻子吴岫霞穿的衣服全都打满了补丁。
他们的大女儿赵燕回忆起童年生活时,对补丁衣服印象十分深刻。
妹妹出生时,父亲的薪水仅能勉强养家糊口,妹妹的第一件衣服还是母亲用几只袜筒拼着缝出来的。
1948年国民党逃走时,有人想要拉他走,他为了不被带走,与竺可桢院士一起躲了起来。
从这一段经历就能看出,赵先生对待教学,还是生活都一丝不苟,坚持到底的心态。
面对诱惑,他坚定拒绝,一心只为祖国的科学发展。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科学家,却遭到了非人的对待。
在他生命最后的阶段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块空黑板
1966年中科成立“651”设计院,赵九章先生担任院长,卫星研制由他组织。
就在我国航天事业全面发展时,赵先生却未能看到第一颗卫星升上太空的那一幕。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担任院长没多久,一场混乱降临了,他被人拉出去打倒,认为他所做的学术有问题。
这对于一个常年从事科研,兢兢业业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污蔑。
但他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坚持工作,然而局势并没有好转,随着进一步严苛的盘查。
他因为曾在海外留学,还有与其他亲人的关系,被批为了“特务”。
事实上,他本可以在1948年前往国外,甚至可能获得更多礼遇。
但他并没有,而是守在四川北碚(今重庆北碚)那间小小的气象所里,艰苦研究。
他还和其他同志一道,让它成为地球物理研究所,再分化出多个小研究所。
在被扣上莫须有的帽子之后,他被拉上大街上遭受羞辱,而更令他痛苦的是,人造卫星相关的事,他不再有权过问。
一想到其他国家在争分夺秒地研究,他心中就异常焦急,忧虑不堪。
一走到路上,或者上厕所,碰见自己的学生,他总会问到卫星研究的情况如何。
1968年2月,“东方红一号”的原型星配件已全部研制完成,并在初步试验基础上,完成了正样星的组装。
与此同时,赵九章先生被押去郊区进行劳动改造,他们改造时,脖子上还要挂着重重的胸牌,脖子上勒出了血痕。
在改造过程中,他还多次遭到欺侮,比如劳动时被推进水沟,又被命令立马爬起来,而当他爬起来的时候,那群恶魔又将他推下去。
那时,他已经满60岁,身体较从前更加不好了,没想到在这个年纪遭到如此非人的对待。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心理上他一方面为自己不能继续工作而忧愁,另一方面时常得知其他同志的死讯,异常心痛。
赵九章先生的心脏不大好,张劲夫同志回忆,一遇紧张、连续工作的日子,赵先生时常感到心绞痛。
当他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吃点药,不顾一切地继续工作。
就在郊区改造期间,他得知了一个噩耗,姚桐斌同志被打死了。
姚同志是国内著名的航天材料专家,要找像他一样的人才,太难了。
人死不能复生,赵先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快,他已经愁苦到晚上难以入睡了。
而促使他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的导火索,是一封被扣押的请柬。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每年国庆节他都会收到一封请柬,邀请他与诸多科学家一起,参加国庆。
假如能拿到请柬,他就能见到领导同志,兴许说明情况后,他就能回去工作了。
然而,一直到国庆节前夜,他也未曾收到请柬,他彻底绝望了。
赵先生不知道的是,请柬实际上已经发过来了,但他的请柬在三天前被人扣押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做出了那个沉重的决定。
在离开之前,他表现得非常平静,也如往常一样,完成必须的劳作。
只不过这一天,他送了一块空黑板给院里。
这块黑板是他自己用的,不管是自己研究数据,还是给学生们讲课。
一切知识都曾出现在那块黑板上,这块黑板曾承载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对科研事业的心血。
赵先生有两句最喜欢的句子,“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是南北朝诗人庾信所作的赋,暮年之作,回顾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和梁朝兴衰。
谁曾想竟一语成谶,他真做了那一去不复还的将军壮士。
1968年10月26日,赵九章先生在中关村15号“特楼”三层去世,一颗明星陨落了。
而令人更加心痛的是,他死后,遗体不知去向,不知在哪里火化,骨灰不知所踪。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至太空,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了更多发言权。
只可惜,他没能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直到1978年春风再度吹过大地,他与各界众多人士才逐一恢复名誉。
在八宝山进行安葬仪式时,墓碑里放的是一个空骨灰盒。
1999年9月,他被追授“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在14年前,他还被认定为是我国卫星事业的奠基人。
赵九章先生走时,没有留一句遗言,但那一块空黑板足以说明一切。
因为他不需要用言语来说明什么,他已经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最佳答案。
他一直没有忘记要科学救国,十年如一日地将毕生事业献给了祖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