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女“虽死不死”

作者:归途如虹

No.1

宝玉为什么会如此天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宝玉在第三十九回里听刘姥姥讲了一个少女茗玉英年早逝,死后化为精灵的故事。在贾宝玉看来,这不是成精,而是“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这自然是贾宝玉的幻想,事实证明故事只是刘姥姥瞎编的。贾宝玉为此非常愤怒。

贾宝玉为什么会如此天真,相信这种胡诌出来的故事?

因为对于贾宝玉而言,少女就是他的精神信仰,是情感寄托,既然是精神化的存在,自然是不会消亡的。

而在晴雯死后,一个小丫鬟胡诌出来的她成为芙蓉花神的故事同样打动了贾宝玉,让贾宝玉得到了慰藉。死后成为芙蓉花神

意味着晴雯的生命没有消亡,只是离开了人间,转化了存在形式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2

男性的腐化堕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宝玉为什么那么喜欢少女?因为少女代表了一种未被成人世界污染的,纯真善良的心灵状态。在贾宝玉看来,成人世界,尤其是男权世界,是污浊不堪的,是庸俗的。因为他早就以孩童的目光见证了贾府里男性的腐化堕落:薛蟠害死人命、贾环恶意烫伤自己、贾琏偷情、贾赦强娶鸳鸯……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伤害了他幼小的心灵,让他对成人世界充满了抗拒,觉得“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而且少女出嫁后沾染男人气息就会逐渐变成“死珠子”甚至是“鱼眼睛”。而少女则因为接触社会较少,能保持天真浪漫。兰心蕙质的林黛玉、乐观豪爽的史湘云、虔诚刻苦的香菱、清高孤傲的妙玉、心直口快的晴雯、倔强任性的芳官等少女都让贾宝玉看到了人性当中的真善美,让贾宝玉有一个精神的舒适圈。

而且,贾宝玉梦到过“太虚幻境”,所以他觉得人死后会进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贾宝玉自己也幻想过死后在少女的泪水当中飘到雅雀不到的幽僻去处,再也不托生为人。所以,贾宝玉不畏惧死亡,反而期待死亡,觉得死亡只不过是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宁静美好,自由自在,那里没有父母的责打,没有假丑恶,只有在那里,才能和金钏这样英年早逝的少女重逢。

但是,贾宝玉并不会主动找死。因为还有值得他珍惜的少女,他还可以继续怜香惜玉下去。贾宝玉只想和姐姐妹妹们活一天算一天,这对于他而言就是意义。贾宝玉活一天,就要关怀体贴少女一天,直到化灰化烟,死得干干净净,了无痕迹。

或许,贾宝玉的生死观在一部分人看来有些消极,也不够科学,但是其实倒不失为一种达观而洒脱的生死观:把死亡视作通往自由的道路,只要觉得自己活够了,活得充实而有意义了,该珍惜的都有好好珍惜,就坦然面对死亡。或许,这才是彻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3

不贪生不惧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雪芹为什么坚持写作《红楼梦》?因为他见证了太多薄命红颜的悲剧,希望香消玉殒的她们可以在《红楼梦》里以文字的方式得到纪念,成为永恒。这样一来,曹雪芹自己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一生,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为什么幼子的夭折让曹雪芹如此痛苦?因为那个孩子的人生并没有展开,没有多少人生体验就死了,相当于没有真正活过,让人非常遗憾。

所以,《红楼梦》所反映出的生死观其实很通达,珍惜当下,不贪生不惧死,去体验人生的点点滴滴。

我们对于死亡都是无知的,我们不必急于去死,因为死亡迟早会来。如果死亡意味着去往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我们自然无需害怕死亡;如果死亡意味着永恒的黑暗和空虚,那就更要好好地活着,活出意义与价值,珍惜生命,不负韶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