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本是“双峰并峙”的,她们的判词,也是放在一块儿写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说明作者曹雪芹是实在下不了决心把谁放在第一位,第一句是写宝钗,第二句写黛玉,然后第三句又写黛玉,第四句写宝钗,变成一种交织的状态。
就是说,实际上她们在“金陵十二钗”里是并列第一,然后贾元春直接第三名。
众所周知,曹公对黛玉是有偏爱的,这一点古今读者都这么认为。但是有偏爱,并不意味着就要贬损不受偏爱的宝钗,特别是以爱林黛玉的名义。也许曹公理性上实在非常疼惜宝钗呢。
这里也不闪烁其辞了,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宝钗说说话。
并且,如果林黛玉得知不少人借着爱她而贬损宝钗,恐怕还不答应呢。
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是好中更好者,不需要以坏来衬。
新人结婚,新娘子一般情况下不会找比自己更漂亮的伴娘,喧宾夺主的味道可不好;但是如果新娘子是刘亦菲,她会担心找像高圆圆这样的漂亮的女孩当伴娘吗?
恐怕就不会了,因为新娘子自己太漂亮了,没有谁能盖过她的光彩。
所以说,只有自身不够好,才会担心被别人比下去。在自身足够好的情况下,来一个同样好的来映衬一下,反而更能显得她的好。
所以林黛玉是不怕薛宝钗来衬的。但只要“映衬”,而不需要“反衬”。
比如,雪的白,就非得用煤来反衬吗?就不能用白梅来映衬吗?
“绛珠仙子”林黛玉不需要一个被“抹黑”的薛宝钗来反衬,而只要一个同样好的“山中高士”薛宝钗来映衬。
要知道,用坏来衬好,未必真好;用好来衬更好,那才是真的好。
就像过去抗日神剧,把鬼子表现得像弱智似的,这样的话,抗日为什么要那么多年?到底把谁看成了弱智?
现在创作者也想明白了,不搞这种弱智事了。像《暗夜与黎明》里,王志文演的反派郑兰亭多厉害!他厉害最终还是失败了,才见得聂远演的路正明厉害嘛!
当然这是敌我双方,林黛玉和薛宝钗不是敌我双方,但毕竟也存在一种“谁更好”的比较关系,道理是一样的,不能试着把薛宝钗贬损到“坏”来衬林黛玉的“好”。
此外,薛宝钗是一个不完美的女孩,甚至,放在现在来看,也只是一个容貌、能力较为突出的普通女孩。
与林黛玉相比较,薛宝钗的“俗世”味道更重。
在“三观”方面,薛宝钗是更加主流的实用主义。
比如说,对宝玉读书这件事,她认为是必须走“仕途经济”这条路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贾府继续辉煌下去;
对自己婚姻这件事,她认为自己必须为母弱兄暗的家族挺身而出,成为贾薛两大家族共荣的联结点。
她有点把包括她和宝玉在内的“年轻人”工具化的意思,即在家族需要面前,就不要奢谈理想和爱情了。
这跟林黛玉一则不逼宝玉科举应试,二则表现了爱情的至真至纯一比较,差别可太大了。
不过,林黛玉固然值得赞美,但薛宝钗的务实其实也值得尊重。
当然有人就认为不能给予尊重,因为“金玉良缘”害了“木石前盟”。然而在这件事情上,薛宝钗何尝有主动权?她何尝不是受害者?
在家族利益和婚姻面前,薛宝钗和宝玉、林黛玉一样没有自主权,无非是她表现得更“主动”,就好像那是她自己的选择一样。
薛宝钗对林黛玉挺好的,林黛玉后来在判断出自己与宝钗其实并非“情敌”关系后,也认识到了。
特别是那次林黛玉在宴会上行酒令口不择言,把《西厢记》里的“艳词”给搬出来,要知道那可是当时的禁书,薛宝钗后来私下里就提醒了林黛玉,要她以后注意,并以自己小时候读这些书被家长禁止为例,建议黛玉多按当时对女孩的主流要求做事。
如果薛宝钗想要打压林黛玉,那就不妨在这种方面做做文章,弄臭她的名声。
虽然在婚姻上她们是有冲突的,但是在感情上不是。如果别有好的选择,薛宝钗不会与黛玉争宝玉妻子的位置。她对宝玉努力培养感情,但是他绝非她的理想型。
从个人一些习惯上来说,薛宝钗也是有明显缺点的。
比如说在滴翠亭偷听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就证明她与我们大众一样,有着一颗爱八卦的心。
这个地方是薛宝钗受批判最多处之一了,估计她也没话说,毕竟偷听了别人的对话,还巧设情境让小红误以为偷听她们对话的是林黛玉。
这也反映了薛宝钗跟我们大众一样的“趋利避害”,在情势紧急之下先考虑自己的安全。
尽管这不算“嫁祸”给林黛玉,因为也就是涉及丫头私情的八卦而已,并无什么利益冲突之事,但终归是不地道的。
另外,帮史湘云张罗“螃蟹宴”,也确实涉嫌卖弄。
本来可以帮史湘云简单地准备些点心之类,请姐妹们聚一聚顺便开个诗会就好了,她却偏说既然要搞就搞大点,变成了整个荣国府的派对。
东道主原是史湘云,但谁不知道是薛宝钗安排的?
就变成摆阔卖弄了。
这应该不是薛宝钗的初衷,但确实有这样的嫌疑,表明宝钗还是不够低调的。
然而话又要说回来,有缺点才是正常人,我们对正常人的评价,不能非黑即白啊!还得看主要表现。
林黛玉那么美好,她也有缺点啊!最基本的,她不爱动,宝玉劝她饭后去走走也不听,身体一直不好(先天有不足,后天不锻炼),以至于成了合府上下共同的认知,不是也影响了贾母的决策吗?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和宝玉的未来的责任感不够强呢?
陈晓旭2006年在北大演讲时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唯一“觉悟”的人:
林黛玉来了一生,她是来酬愿的,用她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对她的灌溉之情。酬愿之后,心愿已经了了,所以她一定会把这个情看透了,然后她带着一份解脱心又回到了天上。
这样的话,是不是更不用怪薛宝钗了?因为这本就是林黛玉自己的安排。
薛宝钗可能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更多一些,谁叫她表现得太不像青春美少女呢?但她主要还是一个好姑娘,得到林黛玉信任的好姐妹。
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凡是某个人某件事让自己不舒服,马上就认定该人该事是“坏”的。
比如某些明星的“塌房”,没塌房前,简直是白玉无瑕,爱得不要不要的;一旦出点事,马上追打如过街老鼠。有那么好吗?有那么坏吗?
我觉得这是神经过敏。
另外,近期在某档脱口秀节目中,年轻女子被演员叫了声“大姐”就认为受到了侮辱,就把这个演员看成了“坏人”,这种情况就是如此吧。
怎样看待薛宝钗,还是向林黛玉学习吧!
近期发现了一部解读《红楼梦》的好书,作家潘向黎的《人间红楼》,细致,公允,值得一读,特此推荐。
(网图侵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