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时间有形状,它会是什么样的呢?程波老师说,时间的基本形状是纺锤体。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两个不同领域的两个关键概念呢?
我想突破点在于程波老师的这些诗句,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人们的生命是靠时间来衡量的,时间塑造了每个人的生命经历,每个人对于时间管理的不同,其享受的生命质量也有所不同。通过时间的长河,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也有所不同。
用纺锤体来形容人生的形状,这让生命中的时空也有了形状。
纺锤体的形状是中间宽、两端细,这象征人们生命中所走过路的宽度与深度。
从一开始的懵懂,到后来的广泛涉猎,再到之后的“不惑”,有所取舍,生命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走去。
《时间的基本形状是纺锤体》这本书,是程波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说起程波老师,他现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程波老师的200余篇作品,每一篇诗句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诗中有故事,也有感情,这感情并不轰轰烈烈,却充满着成熟、感性的细腻。
这里的很多首诗,是程波老师根据时间节点,现编的故事集,也有针对某个事件写的诗句,以及关于电影的诗,关于节日的叙事,还有很多关于时间、事件的诗组。
程波老师说,诗歌似乎是青春的文字,这些诗句都是碎片时间写的,如今诗集的出现是自己“个人写作”的再次回归。
程波老师说,诗歌是歌唱与奔跑的对应,也是一种身心的结合;诗歌是房子建在水上漂流与荡漾,也是人世中千百个寂寞集体的基本相撞缝隙里自洽的个人性与孤独感。
我理解的程波老师所说的“个人写作”,就是贴近自身生活的写作,是对独立立场和每个人个性化内容的提倡。
相比起如今不少的网络文章的固定格式,“个人写作”看似会参照过去的经历,但也是向着未来敞开的。
我喜欢程波老师诗句中的贴近现实,比如:
在记录自己所见毕业季的故事中,
“航班是第二天一早的,典礼在晚上
离开的城市是熟悉的,去往的是家乡
告别的聚会不具体为了送别谁
你会觉得好像是特地为你而准备”
在记录七夕节约会的激动情节:
“带去节日应景的零食给你,半糖
巧克力在工厂不如在你的手里甜
可是在手里久了它会软
那样也就没有了入口即化的快感”
在节气诗组中,内容更是结合了生活的乐趣,还略带了一些幽默,比如:
《节气歌·处暑》
“天气有点热。
放错了地方的残酷,
可以是快意。
处刑曲一响,
玩了一个夏天的表白梗,
会终止流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