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甲辰年故乡行(4)

4月7日周日,早上我早早就起来了,燕妹来电话让我去吃早茶,我婉拒了,吃了八宝粥和牛奶。

8点多燕妹和兰妹来西湖小区,约我去“董府”转转,早就想去看看,不谋而合。8点45分我们从吴忠市区出发,约14公里的路程,我开车用了26分钟。

3月25日至4月30日,宁夏95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全国游客实行免门票,这里是免门票的。

我们来得早,景区刚开园,人不是很多。

董府(照片1),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余家桥村,占地14391平方米,建成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清光绪年间著名将领、甘肃省总提督,光禄大夫(正一品),太子少保董福祥的府邸,又称“宫保府”。

这里是宁夏唯一保存完好的达官府邸,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清末建筑。

照片1 董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1 董府

原董府由护城河、外城、外寨、内城和城内四合院等组成,现仅存内城和城内四合院。寨内三宅六院,连为一体,即中后、中前、南后、南前、北后、北前六院,院落在依中偏后处的离寨后墙约12米。南北两侧各离寨墙约8米。整体建筑东西长58米。南北宽70米。建筑格调模仿宫廷之状,因此在群众中留有“三宫六院”之说。

董府在吴忠还是比较响亮的一个地方,儿时的我经常听到大人们说起,但这里一直被占用,没有修缮作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

1993年,吴忠市政府先后多次组织专业力量,依据历史照片、文献记录为依据,对董府的建筑进行修复和加固,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延续了历史建筑的生命,保持了文物的真实性与原样性,并逐步对游人开放。

离开家乡50多年,只闻其名,未见其容。这次清明回来祭祖,有时间,在2个妹妹的陪同下来这里参观游览。

我们步进大门,迎面有一块高约4米的大照壁,绕过照壁进入中院,右拐进北院,左拐进南院。

主体建筑的三路六院,共116间房屋,以中院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形成三组双四合院,共六个院落。南、中、北院又都采用二进门庭,分为前后两院,分别构成前后四合院,又各自成一体,通过走廊(照片2)和过间,将不同院落组串起来,构成董府内寨。

照片2 董府走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2 董府走廊

以中院最为气派宏伟,做工精湛,这个二层楼的中院均为大屋顶飞檐,砖木结构,采用平座斗拱(照片3)。

照片3 董府中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3 董府中院

楼顶覆盖琉璃瓦,墙壁为砖雕,磨砖对缝,雕梁画栋,显得分外肃穆、幽静而又大方。整个建筑以硬山式屋顶居多,脊檐反翘,配以六兽,装点琉璃瓦(照片4)。

照片4 董府院落楼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4 董府院落楼顶

董府的全部建筑雕檐刻壁,彩柱画梁,五颜六色,绘制新颖(照片5)。所有雕刻绘画,沿用“福”“禄”“寿”为题,或龙凤、或虎狮、或寿老、或嬉童、或松竹、或牡丹,图形、格调、顺序、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宅院基础均以碴炭和黄土掺拌夯实。立柱、大梁、行条、橡子和门窗等木料全部是松木。

据资料介绍,董府的全部房屋的大梁、行条、立柱之长短,直径之粗细完全一致,全部立柱之基石,也为统一材质、形状和规格。董府建设是汇集了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和四川等省各类能工巧匠。

照片5 建筑雕檐刻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5 建筑雕檐刻壁

董府的建筑运用了雕刻、彩绘等手法,又以碑匾、书画、楹联、棂(ling)格等点缀装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居住审美情趣与礼制习俗,是研究宁夏百年以上建筑的实物例证。

我们看完了董府的院落,又顺着前寨墙的阶台走道登上寨墙(照片6),在宽阔的寨墙上可以一览董府的院落(照片7)和寨外周边开阔的田园景色。

资料介绍,董府是堡寨型的结构,座西向东,寨墙(照片8)东西长122米,南北宽112米,墙基宽12米,顶宽4. 5米,高8. 5米。外加女儿墙,高2米,宽0.5米,四面均有很多枪眼和嘹望孔。寨墙顶端四角有角台(照片9),并建有更房。大门建在偏倚北墙30米处,门洞条石为基,砖拱弧顶为墙,木制大门,包钳铁板。大门顶端,横跨三间“悬山式”立木大砖砌门楼,其墙壁、门窗、椽头均有雕绘。并筑瓮城围起前部,门内南北两侧,依接前墙砖砌2.3米宽的阶台式走道,直通寨墙顶端。环寨约20米处,建有高4米开外的围墙。围墙大门与寨大门直对,门端也建有普通门楼房。门外一对石雕雄狮,左右威坐,旁设下马石凳。门前约50米处,两株参天白杨,围墙门内两侧,建有土木结构的长工住宅和车棚马圈。其余南、北、西侧内生长若干枸杞和树木。

照片6 登上寨墙的阶台走道和内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6 登上寨墙的阶台走道和内寨门
照片7 在寨墙上俯瞰董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7 在寨墙上俯瞰董府
照片8 寨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8 寨墙
照片9寨墙的角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9寨墙的角台

2006年5月25日,董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府的主人董福祥我还知之甚少,在网上搜了一下,介绍董福祥的词条和文章还真多,我花了一些时间阅读和了解了此人。

董福祥(1839—1908年),字星五,汉族(误为回族),宁夏固原人(也为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毛井镇人)。为人直爽,打抱不平。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回民起义占据陇东,他组织地方团练,保卫家乡,在甘肃安化县(今甘肃庆阳)发动起义,对抗清军,主要活动于陇东的环县、安化(庆阳)、合水、华池和陕西北部鄜州(富县),洛川、甘泉、保安、安塞、延安、绥德、靖边和定边等州县。

后归降清军,组成甘军。光绪二年(1876年),随左宗棠西征新疆,参加收复乌鲁木齐和攻克玛纳斯城。后率部先后攻克达坂城、托克逊城,又连克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和乌什等城,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以及和阗四城。因战功升直至乌鲁木齐提督,加尚书衔。此后20年,董福祥和甘军守卫南疆,期间沙俄和英国伙同中亚势力多次犯边,都被董福祥派军击退。

甘军还多次深入中亚剿匪,稳固了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旨率军入卫京师。次年,镇压河湟地区(黄河与湟水流域的三角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回族和撒拉族叛乱,因功加太子少保,调任甘肃提督,节制陕甘军马。二十三年,率甘军进京。戊戌政变后,甘军被编入武卫军(北洋三军之一),任武卫军统领,驻防直隶、山西。二十六年,奉命入北京,驻永安门。后配合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日,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天津进犯北京。董福祥率部控制北京车站,日本驻华使馆书记生杉山彬乘坐使馆马车,来火车站迎接来京护使的日本援军,被甘军杀死。

当八国联军抵北京城下,慈禧决定挈光绪帝出京西奔,慈禧命董福祥为随扈大臣,节制全部满、汉马步残军,护驾西行,经宣化、大同、太原、蒲州抵西安。

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董福祥的甘军几乎参加了历次重要战斗,与凶悍的侵略军血战,捍卫了民族尊严,忠诚报国精神永载史册。

清廷与联军议和后,董福祥被联军控为“首凶”,坚欲诛杀。光绪二十七年(1901)2月,清廷决定对董福祥“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二十九年(1903),董福祥归养于宁夏灵州(吴忠)金积堡“董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董福祥突患重病,多名京医和当地名医前来诊治,均未奏效。正月初七,董福祥上书朝廷,表示“未能尽晚年之忠诚,无以报朝廷为憾。”

正月初九,董福祥病逝于董府,享年七十岁。当时清朝政府鉴于“国际议论”,没有对他进行追封。后归葬固原州南乡十里墩官山,乡人为其建立“董少保故里碑”,立于南乡官道。

董福祥去世前,还心念着国家大事,遗嘱将储银40万两上交国库,并将洋枪1600多支运存宁夏府。

董福祥戎马一生,对清廷效尽忠诚,晚年捐银赈灾、资助教育和公益事业。他一生荣辱兴衰,饱浸风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经历复杂且有争议的人物。在他军事生涯的前期,曾镇压甘、宁、青回民起义,给回族人民造成了危害和苦难。在他军事生涯达到顶峰时,适逢国难当头,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所驱使,不顾个人安危荣辱,抗击外敌入侵,“以鲜血染红顶子”的壮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董府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董福祥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也见证了那个动荡不安、充满变革的时代。董府还作为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珍惜和传承。

我去了董府,心中有个疑问,为何董府建在黄河东岸,却是坐西朝东?根据我国传统,不管是宫殿、寺庙,还是民居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我以为董府的西面是黄河西岸的贺兰山,背靠贺兰山?东面却朝向北京,这是他对“朝廷”的忠诚?还有宁夏的冬春2季多刮西北风和沙尘暴,是为了避风防沙?

我的想法得到了证实,网络有“蕺山念台”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2434077)的文章,有“一般府邸多是坐北向南,董府内寨大门却向东,且偏东北,这似乎是表明董福祥虽被罢黜,远离朝廷,但心未背离,仍向着朝廷,故大门没有向南。”

岁月无情,生老病死,沉浮起落,变幻莫测,云舒云卷,潮起潮落,戎马一生,驰骋南北,驱捋长毛,固守边疆,痛杀倭寇,护保京畿,随扈太后,世事苍桑,宦海沉浮,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万里封侯,威震铁塞,一代名将,望重银川。

2024年5月5日星期日农历甲辰年三月廿七日记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