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最近比较忙,接连创设和启用了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与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

前两项与证券市场有关,可视为央行对股市的支持。

第三项买断式逆回购属于比较纯粹的货币政策工具,但也与互换便利SFISF有一定联系。

此前,央行采取质押式逆回购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质押式与买断式都需要由商业银行将高等级信用债券转移给央行占有,不同之处在于:

1、质押

债券所有权仍然属于出质人,即商业银行,其间的利息收入归商业银行。

2、买断

债券所有权属于质权人,即中央银行,其间的利息收入归中央银行。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质押式回购,债券被锁定,央行不能动用;

买断式回购,债券所有权属于央行,央行可以处置,用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上面。

说到底,还是券源不够的问题!

2024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国债托管余额30.9万亿元,其中大部分在银行间市场,绝对额不算小。

但银行买入国债后,大多一直持有到期兑付,市场上可供交易的数量不多。

今年以来,在长期降息的预期下,新上市的超长期国债价格节节攀升,收益率不断降低。

市场利率降低,会传导到存贷款利率,进一步收窄净息差。

这是央行不希望看到的,怎么办?

想要提高国债收益率,只能抛售国债,把价格打下来,但手中没有券源。

于是,央行公告向一级交易商借入后卖出,暗示要做空国债,

但借来的债券,是要还的。

如果价格涨上去了,央行要用更高的价格买回来,就会产生亏损。

实际上,央行通过公告是想给市场一个预期,警告有些中小银行不要乱来,央妈随时会打压。

然而,随后两个月,央行却净买入3000亿元国债。

到底有没有借入国债?借了多少?相关公告并没有披露。

买入国债意味着市面上债少钱多,理论上有利于债券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似乎与央行稳住利率的目标背道而驰?

其实,央行也想通了,该降息还是要降息,最终决定因素还是资本边际收益率。

只有当利率低于预期资本边际收益率,企业家才愿意借钱扩大再生产。

但是也不能任由中小金融机构乱来,无脑买入国债,酿成硅谷银行式的悲剧,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干预。

为了解决券源不足的问题,央行启用了买断式逆回购。

央行买断这些债券后,主要有两种用途:

1、用作互换便利SFISF

让非银机构用股票、基金等资产换成国债,再以此向商业银行质押贷款。

2、直接卖出压低国债价格,提高收益率

商业银行买回这些债券后,在短期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可以再参与央行的逆回购业务。

如果是买断式逆回购,这些国债的所有权又回到央行手中,央行可以再次用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后,央行要把债券再卖回给商业银行。

换言之,也是要“还”的。

由于买断式回购将成为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手中持有一定比例国债用于偿还买断式逆回购,其余的大部分可以用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上。

这样一来,央行成为债券银行,商业银行不但可以存取准备金和现金,还可以“存取”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