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翰府
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伟大的文学代表作和伟大的作者。古希腊有《荷马史诗》,意大利有《神曲》;德国有歌德,英国有莎士比亚。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三百年前的古人心中的梦,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穿越历史风尘,带着青春气息,以无比的生命力,走进我们今天的梦里。不管古人的梦,还是我们当下的梦,对于爱与美的追求是一致的。《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赞歌,又是中华文化下审美与艺术的集大成者。让我们走进红楼的世界,再次感受她的美,体悟她的思想,和她一起以梦为马。
1
红楼的美,是青春之美
无论岁月在我们身上穿凿下怎样的痕迹,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青春,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印记。
《红楼梦》写的是一群青春少男少女,而青春时节恰是爱做梦的年纪。幸运的是,他们有大观园那样一个理想国作为庇护,可以把青春的梦做得更加缠绵而绚烂。
红楼儿女是美的。无论是钟灵毓秀的宝玉,还是环肥燕瘦的宝钗和黛玉,抑或是一众丫鬟们,身上都体现中华文化里最美的元素。
黛玉的美,是娇弱轻盈的古典美;削肩膀,水蛇腰的晴雯是骨感美;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和一痕雪脯的尤三姐是性感美;削肩细腰,长挑身材的探春是干练之美;蜂腰猿背,鹤势螂形的湘云是健康美;还有细挑身材的花袭人,容长脸儿的林红玉,蜂腰削背的鸳鸯,乃至生得单弱的秋纹等,都是瘦美人的代表。
那么,胖美人的代表就是宝钗。
她生得“肌骨盈润,举止娴雅”。曹雪芹只用了八个字,就把一个珠圆玉润雍容富态的胖美人薛宝钗描绘得跃然纸上。这种微胖的美是曲线美。怪不得看惯了各种美色的宝玉在看到掩映在红麝串儿下的宝钗的胳膊时,一时成了“呆鸟”。宝钗的微胖美,是如此动人心魄。而微胖的宝钗,扑一回蝴蝶就累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把一个富家女儿的娇憨可爱表现得活色生香,着实惹人怜爱。
红楼儿女,瘦有瘦的美,胖有胖的美,简直美不胜收。
这些美,便是浑身上下洋溢着生命元气与朝气的青春之美。
2
红楼的美,是纯真之美
纯真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在于没有任何矫饰与做作,是发乎于心之美。红楼女儿们大都是妁妁其华的年纪,她们有的像桃花,有的像杏花,有的像荷花,有的像牡丹,有的像芙蓉,有的像玫瑰……
黛玉的敏感多情,宝钗的朴素归真,湘云的憨态可掬,探春的聪敏干练,平儿的温柔善良,袭人的贤惠体贴,晴雯的风流灵巧,龄官的一往情深,金钏儿的刚烈勇敢,鸳鸯的机巧智慧,小红的聪明伶俐……这样一群少女,她们至真至纯,在花样年华里蓬勃盛开。她们都有一颗冰雪晶莹的心灵。
这真与纯,美妙无比。
3
红楼之美,是诗意之美
红楼儿女们不但长得美,她们的才情更美。黛玉《葬花吟》,展示的是对于生命无常而心生悲悯的凄美;宝钗《咏柳絮词》是觉悟后的空灵飘逸之美。还有,湘云诗的洒脱之美,探春诗的敏锐之美。就连香菱在得了黛玉真传以后也生发出滔滔不绝的诗意来,更添几分可爱。
她们生活在诗的世界里,每一处寻常的生活场景都是一首诗、一幅画。宝琴的踏雪寻梅,湘云的醉卧芍药,黛玉的荷锄葬花,宝钗的团扇扑蝶……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可我们有诗词。诗词歌赋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当现实里的我们倦了累了,可以在诗词的天地里,或小栖,或驰骋。生命里有了诗意,心田就不会荒芜。诗意的美,在《红楼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4
红楼之美,是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在于由内而外的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在那样一个时代,封建伦理纲常往往是压抑人心人性的。而在红楼世界里,我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封建礼教之下,还是看到了人性里的柔软与温暖。
宝玉对女孩子们的体恤与怜爱,黛玉宝钗等对丫鬟们的情同手足,王夫人和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慷慨资助,等等,无不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就连作为泼皮无赖之代表的醉金刚倪二,也有侠义温情的一面,而呆霸王薛蟠也有孝顺可爱的时候。
曹公的伟大之一就在于,绝不把人物脸谱化、扁平化。他笔下的人物是立体的,因立体而丰满,因为丰满而真实。不会因为角色设置的影响而偏颇、黯淡了人性深处的光辉。
当然,红楼之美,绝不是几段文字或者几篇文章就能够说尽的。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这里只撷取其中一二便能感受到她独特的美。
一部浩浩《红楼梦》,以情入梦,以梦而悟。又兼取幻与空,揭示人生的真理妙谛。
《红楼梦》一方面揭示了一切繁华皆梦幻泡影而万境终归空,一方面又试图建立一个有情之天下。以情警幻,显幻归真。
而情幻与归真之间,就是觉悟。觉悟才知梦的真义。
《红楼梦》不单有作者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探索与思考,也有审美意义上的开拓与妙悟。
警幻仙子和她的妹妹可卿,是红楼一梦中以情警幻的实施者,也是直接点化者。宝玉梦游幻境,警幻仙子以册、曲、情、淫等晓喻点化。说明情乃执念,而执念是人痛苦的根源。而宝玉与其妹梦中之淫,是对宝玉人生中实施的一次启蒙与觉醒教育。作为与警幻仙子妹妹同名者的秦可卿,对王熙凤的托梦,是说繁华、富贵、权力等,都是虚假空幻的,到头不过一场空而已。
可惜,宝玉在警幻仙子那里并没有得悟,他的悟是在现实里一步步完成的。
宝玉在山坡后听到黛玉作《葬花吟》,至“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不觉恸倒。想黛玉将来至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亦至无可寻觅,自己又安在?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如此反复推求之下,顿觉青春之短暂,生命之无常。
宝玉见到龄官画蔷之痴,悟到人各有缘法,各人得各人之泪。
这些对世间聚散离合的思考,触动了他敏感的心灵,引起他对人生归宿的初步思考。
最终,随着大观园繁华落尽、众芳凋零,一个个青春鲜活的生命,嫁的嫁、死的死、散的散、病的病、出家的出家,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他在了悟中破灭了心底最美的梦,也埋葬了对人世情爱最深的眷恋。一僧一道的现身为他指点迷津,并最终为他指出归路,得以觉悟。从情天幻海而来,历劫情缘聚散之后,又归本位。
而宝钗的悟,是由幻入真。
她知道世间一切,终将幻灭。
作为皇商之女,她从小见识了人间真相,也看到贾雨村之类的“禄蠹”,把书读坏了,也把书误了,读圣人之书却行欺名盗世之实。金钏儿的殉情,柳湘莲的出家,以及其他身边诸人的生离死别,让她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幻灭。然后,身体力行去修行,穿着最朴素的衣服,住着雪洞一样的房子,淡定安然而随分从时。
她悟了。
但她的悟与贾宝玉的悟,不同之处在于,看空悟透以后,积极作为。本质上是以出世之心而入世。
宝钗的美,是“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美,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美。看似无情,实为至情。因此,“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身上,儒释道的精神理念都有体现——
儒家的仁爱而有为,道家的无为而为,佛家的慈悲与禅悟。
宝钗的悟,是参透生命真谛后的淳朴自然,是生命的返璞归真。
而《红楼梦》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还原,所谓文化之还原,最终必然是对生命的还原,还原到生命中的本真状态。还原少年之情,赤子之心。
而这种由情警幻,以幻归真的思考以及宝玉和宝钗各自的悟,其实都是作者自己的悟。
觉悟后的作者是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去看待世界的。对于每个现实里的生命,都能看到其无奈与挣扎,体察到他们的不得已之处。比如对待薛蟠,不仅写出了一个任性尚气的呆霸王,也写出他少年丧父失于教养,及母亲溺爱之下所求皆得的苦恼。由于欲望的无限满足与肆意蔓延,让他总是对没有得到的事物存有好奇,总想占有。可占有之后又陷入无可自拔的失落之中。
作者对黛玉由于身世落差以及身体孱弱所带来的对生命的幻灭感,并因此导致的敏感多疑、刻薄小性的包容;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虽然被书中许多人物和读者所厌弃,却又能够得到宝玉的谅解和宝钗的平等对待。可见作者的态度是,反省多于指责,悲悯多于批判。
具悲悯心,其实是一种平等观,是从生命的角度来观照世态人情。
红楼一梦,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与觉悟的过程。无论宝玉黛玉还是宝钗,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姿态体察着世态人情,感悟着人生,并思考着生命的最终意义与归宿。虽然思想体系不同、实践方法不一,但从生命得自由的根本追求上来说,却是殊途同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情爱世界的书那么简单。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与思想,作为三百年前古人的探索与思考,至今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我想,这就是她的永恒魅力之所在,也是许多人沉醉在红楼,并长醉不愿醒的原因之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