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永远的“丰碑”
雪,已经给连绵的山峰穿上了厚厚一层衣服,覆盖了它原来的面貌,可,还是没有要停的意思,似乎下得更狂虐了一些。雪地里,一支队伍在摸索着道路艰难地前进。
冒雪前进的人们弓着腰、低着头,互相搀扶着往前挪,天气冷的叫人不想伸出手来,,更像是要把这支本就虚弱得不行的队伍吞没一般,肆虐的刮着刺骨的寒风,阻挡着这支努力前行的队伍。
雪厚难行,将军老早就把自己的马让给重伤的战士了,此时也在跟随大部队一起徒步前行,即使没有了马,自己仍是身先士卒,走在最前面,为身后的队伍开路,也仿佛这样的话能让身后的战友走的轻松一点、再轻松一点。
身负重任的将军紧皱着自己的眉头,前路未知,不知还有多少磨难等着他们,本来食物就不多,吃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夜晚帐篷都不一定能搭起来,也许还得睡在雪窝里,这么长的路一天也得走个百十里,否则所带的物资都要维持不下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敌人埋伏在路上,一切都是未知数,而我们,又能不能抵得住这场考验?
正想着,前面的速度越来越慢,卡在了那里,有人拥了一圈堵住了前进的路,后面的人自然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都停了下来。将军喊着:“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疏导人员的将军看见警卫员折了回来,对他报告说:前面,有人冻死了。
【军需处长呢?】
这是一篇记录在小学课本里的真实事件,故事的后来又是什么样的,那位被冻死的又是什么人?
将军愣了一下,随后立即反应过来。自己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啊!只皱了皱眉,就跟随警卫员一起快速向前去查看情况。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紧靠着树干坐着。树,光秃秃的,树杈上都堆上了雪,老战士像座雕塑,也坐在那一动不动,雪下得很大,没一会,老战士的身上也落了一层的雪花,几乎与身后的雪山融为了一体。
雪模糊了他的样貌,却模糊不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他的眼神仍是镇定的、柔和的,本来要抽的烟还夹在手指上,没有掉下去,烟头上的那一丝小火光早已被风雪打灭,他的手微微向前伸着,是给战友借火的姿势。那一身薄得可怜的衣衫紧贴在他的身上,也许裹紧一点就能暖和一些吧。
“他就是军需处长,负责后勤与发放棉衣,有充足的条件可以得到棉衣,为自己保暖,他却把大家的冷暖放在第一位,关心每一个人,却独独漏了自己。”
将军的脸瞬间黑了下来,脸上的肌肉肉眼可见地抽搐了一下,究竟是冻的还是生气的,身旁的人也不敢去猜,一声不吭地站在那,将军忽然转过身来,对着人群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过来,老子……”来不及说完的话已被风雪打断,这句话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来喊,头上被憋出了青筋,眼睛也在一瞬间红了起来,他像一只发了怒的野兽,没有人敢回答他,当然,也没有人动。
他的怒气还没有下来,见没人动更是命令道:“听见没有?警卫员!让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寒冷加上愤怒,使他的两腮看起来更加抽搐了。
众人面面相觑,良久,人群中传来一声弱弱的声音:“他就是军需处长……”
这弱弱的一声回答,彻底让将军怔在了那里,雪花,无声无息地飘落在他的身上,飘进眼中的雪花被融化,顺着脸颊滑落,他的眼睛湿润了……良久,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抬起沉重的右手,停在与眉平齐的地方,向那位静静坐在树旁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礼。
风,越来越狂;雪,越下越大。被雪覆盖的那位军需处长,像一座丰碑一样鼓励着前行的队伍,将军什么话也没有,大步走进了前行的队伍,只是脚下的步伐更坚定了。队伍依旧在前行,只是,所有人都觉得,这天好像没有先前那么冷了,脚下变得轻盈起来,继续朝着前方走去……
【永远的丰碑】
丰碑,本指高大、壮观的石碑,但这里形容的不正好是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么。“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无数革命前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造了一座座惊天动地的不朽丰碑!
他本可以有自己的棉衣,但因想着那些有相同革命理想的同志,却甘愿为了别人放弃了唯一能取暖的衣物,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生的机会。
在那样艰苦的行军途中,正是有了像军需处长那样大公无私的人,才使更多的战士熬过了寒冷与饥饿,才能走完那漫漫革命路。胜利,若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么又会是谁的呢?
故事中的将军便是红二军团的贺龙了,当年的老战士向人记述了这件事便被记录了下来,由李本深作者写成《丰碑》一文,入选小学课本。
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长征,在当时的情形下,长征是唯一能保存下红军主力部队的办法,即使顶着艰苦的条件,红军战士也依然熬过来了。
1935年,红二、红六军团成为最后一批出发长征的队伍,一路渡江、翻雪山,还要与敌人战斗,在一次战斗中有两位战士胳膊受伤,伤重成程度需要截肢,两位钢铁般的战士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用锯子截肢,贺龙把这两位战士的骨头包在了红布里,向众多战士说:“看看,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骨头!”
1936年,贺龙带领红二、六军团继续赶路,前行途中,他发现一名战士昏倒已经神志不清了,他丝毫没有犹豫,抓了一团雪就放进自己的口中,融化后雪水也不再冰凉了,然后喂进这名战士嘴里!但长时的寒冷、饥饿、行军还是让这名战士倒下了,贺龙亲自带人将他安葬在大雪山中!一路上,他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送走一个又一个战友的!
红二、红四军穿越草地后,继续北上要经过红原县的日干乔大沼泽,这里又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连当地的百姓都不敢踏近半步,但没有什么能难倒红军的!之后,这里还修建了红军过草地的纪念碑,“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活得辉煌!”
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在陕北的一间窑洞高兴地迎接贺龙,连毛主席都对贺龙的战术夸赞不已:“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别说敌人了,就连我们都被你们转晕了,这下可算转出来了!你们有一万人,现在走过来还是一万人,可是个了不起的大奇迹,这个经验,要总结起来,都学学。”周恩来也说:“你贺胡子真行啊!三次巧妙地把敌人甩了,可真是‘神来之笔’啊!”
为什么说贺龙在乌蒙山打转呢?
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为了破灭敌人想要歼灭红军的阴谋,深入乌蒙山,与敌军十多个师回旋作战,顾祝同见红军进入乌蒙山了,就调动了三个纵队的军队从东面追击。
3月,红二军团红四师袭击广德关,为了将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到镇雄那一带,在第二天,贺龙带领红军主力从红场出发,摆出很大的声势,让敌人误以为红军要进镇雄县城,之后红军突然调转发向,而敌军已向镇雄前去“围剿”红军了,可谓声东击西。
红军在到达以萨沟时,敌人认为合围之势已经形成,敌人被引到了镇雄那边,南下的大门打开了,但红军被超出自己十倍兵力的敌军包围在镇雄、赫章之间数十里的狭长地带。形势危急之下,是贺龙带领部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次日,红二、六军团开始南下,以镇雄的巴溜村三合头作指挥部,指挥红四、红六两师南下。
之前的国民党部队已被调到了镇雄那边,南面防守薄弱,贺龙说:“就是这个时候,应该趁敌人不注意,从他们的结合部钻出去,兼程进入云南,捅捅龙云这个马蜂窝!”
在一系列出神入化的指挥下,部队在乌蒙山里一会往东,一会朝南,一会又向西的,引着敌人来回跑,虽耗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但总算是把穷追不舍的敌人甩开了,不再威胁我方部队,成功化险为夷、跳出了敌人的包围,粉碎了敌人的全歼计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