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眨眼、挤眼、斜眼、面肌抽动症状6年余,经过3个月治疗,孩子抽动症状已经在六月份无症状,现在复查注意力也集中,姜主任交代停药观察......”
众多临床康复案例证实,儿童抽动症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做到早期发现、合理干预,大多数孩子都能走出抽动阴影!
诊室案例
从幼儿园开始,勤勤(化名)就有喜欢眨眼的习惯,但只是偶尔发生,家里人也没太在意。随着步入小学,勤勤开始频繁地做眨眼、挤眼、斜眼等动作,常常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模仿。父母一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任性,责令勤勤不准做这些动作,但勤勤只是忍一会儿就控制不住了——因为这些行为并非他有意为之。
之后孩子的症状开始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如咧嘴皱鼻、脸部肌肉抽动、肚子抽动等,父母这才感觉不对,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父母带着勤勤跑遍了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医院各科门诊,但都查不出什么结果,医生开的药吃后也收效甚微,最终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杭州复旦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姜志华主任处就诊。
姜主任在详细了解了勤勤的具体情况后,为勤勤做了全面的检查,包括YGTSS抽动综合检查、注意力检测、智力检测、感觉统合能力检测等,最确诊为中度抽动障碍,还伴随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孩子抽动症状持续时间较久,又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姜主任认为单一的药物治疗对孩子的帮助有限,需要结合心理行为、物理、药物治疗综合改善,并制定了医教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干预方案
心理行为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习惯逆转训练(HRT)、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放松训练、正强化、自我监控等治疗方法,帮助勤勤有效减轻抽动症状及其共患病、消除心理障碍、改善社会功能。
经颅磁治疗
经颅磁治疗仪治疗效果显著,其无痛、无创、无损的物理治疗方法,代替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通过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神经部位,达到康复效果,改善抽动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
药物辅助治疗
抗抽动症药物可以帮助勤勤缓解不自主运动,减轻抽动症状。药物的服用需要在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并嘱咐家长不能给孩子盲目用药、擅自停药。
家庭干预指导
姜主任也会定期对勤勤家长进行回访和给予生活指导,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六月份来复诊时孩子抽动症状基本消失,进入治疗巩固期。半年期再来复诊时,家长告诉姜主任,在家观察孩子再无复发过,孩子也变得自信了很多,复查注意力也集中,家长很欣喜,对主任的高超医术表示认可和赞许!
抽动症治愈关键:早期发现、合理干预
姜志华主任介绍,一般来说,抽动障碍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由于抽动障碍症状多样,很多家长认知不足,容易造成误诊,让孩子走了不少弯路。家长需要学会认识抽动症的症状表现,以积极应对及时干预。
01运动性抽动
一块或多块肌肉快速地、无意义地收缩,或更有目的性的一组复杂动作。常见有: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拍手、举臂、踢腿、挺胸、收腹、扭腰等动作。
02发声性抽动
突然出现的无意义的噪音或声音,或无意义的单词、短语等,是由于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引起的。常可发出:吸鼻声、清嗓声、咳嗽声、尖叫声、犬吠声、咕噜声、污秽言语等。
03感觉性抽动
患儿在运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局部不适感或先兆,例如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
儿童抽动症的治疗原则讲求“对症下药”,每个孩子的抽动症状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其特定的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对于轻度、中度以及共患病,也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案。姜志华主任强调,早期发现、合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大大减轻孩子的痛苦,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耽误孩子一生。
活动预告
【重要预告】第七届医教结合发展论坛即将启幕!
会议主题:
第七届医教结合发展论坛“心理健康与学习内驱力”专题研讨会
亮点预告:
- 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儿童心理健康与学能提升的新理念、新方法!
- 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平台,拓宽你的视野和思路!
- 真实案例分享,感受运动改造大脑的力量!
- 患儿家属亲身讲述,共同探讨心理健康的奥秘!
嘉宾阵容: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众多医学、教育、心理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将在论坛上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此外,还有来自特殊教育、普通教育、社工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共襄盛举。
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地点:浙江大酒店
不容错过:
如果你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关心孩子的学能提升,那么这次论坛绝对不容错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