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1739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四百多位皇帝,其中也不乏才华横溢的,例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集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南唐后主号钟峰白莲居士的李煜、亡国之君多被毁誉的隋炀帝杨广、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自创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及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留下的作品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大风起兮云飞扬”,感觉画面感扑面而来,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就是乾隆,现存诗歌记录有4万首,可大家知道的好像寥寥无几。今天老达子就跟大家聊聊这两位帝王的作品,为啥出现这么鲜明的对比呢?
01 《大风歌》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但是并没有提到诗人、文学家等称号,可见其在文学造诣上并不是强项,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流芳百世。大家也总觉得刘邦不就是一个地痞流氓上位的皇帝吗,能有啥水准,可是老达子觉得这样简单的评判是有失公允的。
首先刘邦他只是不喜欢从事农作生产,青少年时代多受魏楚两国文化熏陶、还曾以宾客身份去过魏国各地,壮年时代通过试补成为秦吏,这怎么说也不是文盲,加上创作大风歌时的历史背景,刘邦经历半生再归故乡的感慨,开国皇帝晚年征战的唏嘘,激发了刘邦的创作欲望。
《大风歌》创作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这首诗歌实际上只有三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狂风呼啸,浮云飞扬,隐喻此次平叛英布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我统一了天下衣锦还乡,海内诸侯向我大汉天子刘邦臣服,展现了刘邦的豪迈和威风凛凛;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为我镇守四方呢?我刘邦已英雄迟暮还四处征战,昔日的大将都举兵谋反,大汉江山谁能来守卫呢?!
02 《鸿鹄歌》
鸿鹄歌是刘邦的第二首诗歌,也是最后一首,这首诗歌创作于平叛英布之后。因在征战时被流箭射中,且回长安后病情加重,刘邦自知命不久矣,想要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因为吕雉儿子刘盈软弱懦弱,相反刘如意的性格更像自己,可是吕雉联合张良设计,最终改立太子的想法宣告破灭,刘邦才发出无可奈何的感慨。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晚年没有可用大将平定叛军,还带病就被抬出去平叛,最后连更换太子的权力和能力都没有,震惊、痛苦、无奈。最终于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刘邦在长安的长乐宫驾崩。
原文: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史记·留侯世家》也有这样一段记载: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03 《飞雪》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见乾隆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较刘邦不是那么复杂。
乾隆终年89岁,现存记录的诗作近4万首,如果以40000/365=109年,可想可知乾隆至少每天1篇诗作,而且所作诗作包罗万象。
“天时农事之宜,莅朝将事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莫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
想想如果你的领导,每天发一条朋友圈,连续7-80年不间断,也是挺炸裂的存在!
再说说乾隆唯一一首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诗作《飞雪》,原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再看看郑板桥的《咏雪》,原文“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总感觉有点像,嗯,是有点一模一样;
老达子说
古代帝王所作诗作多会彰显帝王霸气,或者文采斐然,像刘邦和乾隆这两种对比极其强烈的也确实不多,依老达子所想呢,不同历史背景、社会经历所造就的文化造诣自然不同,重点是你菜又没人敢说且得意自满的,那就只能一直菜下去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