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中国近代在内战中较为成功的政治势力,无不想得到西方强国的襄助。 太平天国与清廷的交战也是如此,谁能够得到洋人的支持,谁获得最终胜利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和我们教科书的观点大相径庭,除了一些口号和仅存于纸面上的纲领外,太平天国实质上并未反封建,本意上也未打算去反帝。评价一股政治势力,它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做了什么。
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类似武侠小说中的男女,因误会而互相怀恋倾慕,因了解而彼此恩断义绝,乃至最后拔刀相向。与其说太平天国反帝是主动积极的诉求,到不如说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01 预判与期待
令人振奋的消息
对于洪秀全的接触,罗孝全算得上是西方传教士第一人,早在起义之前的1846年,中国基督教浸信会的创始人、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就在广州见到了洪秀全,洪秀全愿意向罗孝全学习基督教教义。
当罗孝全在1852年初谈及太平天国的时候,他毫不避讳的写道: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他们对国内种种不满而联合起来的,他们中来自于拜上帝教的那些人有着不一样的目标——为了自己而斗争,正在废除偶像崇拜。不仅如此,罗孝全对太平天国有着一种期待:
“如果目前的叛乱能废除中国人的偶像崇拜,为福音在他们中间的广泛传播开辟道路,那么,这一结果将是同样的奇妙”。
其实在金田起义爆发后,很多西方传教士都比较看好太平天国,他们和罗孝全的认知一般无二,认为这次起义是在全能上帝的智慧引导下进行的,为的是创造机会,让中国真正的对世界开放,接纳传教士,救赎众生。
为什么这些传教士会对太平天国有如此多的期待呢?因为相同的“信仰”,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就喊出了“逢庙宇无不拆毁,见神像从不跪”的口号。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给传教士“机会”,为他们扫清传教途中的障碍,他们中甚至有人预言,一旦太平天国执掌全中国,“这个国家将对传播圣经和宣传福音开放”。
除去期待,这些传教士还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表示出极大的赞赏:“洪秀全有领导魄力,被大家拥戴……”“对于俘虏奉命而来的常备军,从不滥杀!”“他们慷慨仁慈,深得民心……得到普通人的支持,节制克己,力量正在壮大……”
所以,当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以后,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他倾倒。原因无外有三:
第一,洪秀全的起义被他们当作了基督教在中国的起义,所以所有的新教国家民众,想到大家信仰相同,都自觉不自觉的从感情上支持他。
第二,当时蔓延整个欧洲的1848年大革命刚爆发没多久,进步运动风起云涌,整个社会都以谈革命为荣,马克思也在同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所以马克思一听到洪秀全发动了起义,立刻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社论,把这场起义定性为革命运动,让整个欧美进步阶层都为之着迷。
第三,之前由于要和大清王朝打仗,逼迫他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西方的各种宣传工具,都开足了马力,把大清的满人统治抹黑的一比吊糟,所以很自然的,就把洪秀全当作了正义的力量、上帝的使者。
洪仁轩的出现
特别是洪秀全的胞弟洪仁玕,在1859年左右到达天京(今天的南京)以后,达到了一个高潮。一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中,西方对大清帝国恨之入骨,对同一战线的人都极感兴趣;二是因为洪仁玕本来就是一个在西方有知名度的传教士。
洪仁玕早年在香港加入了基督教的路德宗,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和在中国传教的洋人基督教传教士关系密切,在圈子内的口碑很好。再加上他刚到南京,正好赶上东王之乱结束,石达开又出走,洪秀全又没有管理能力,太平天国正处于权力真空期,急需一个能人来帮他解决危局。
所以洪仁玕一到,就被洪秀全委以重任,成为了太平天国的二把手。果然,他不负重望,成功组织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联合行动,消灭了清朝的江北大营,扭转了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颓势。
接着他又发表了《资政新篇》,强调向英国学习技术,向美国学习制度,以基督教新教立国,欢迎基督教传教士和各国商人来太平天国做生意,愿意和西方各国结盟,共同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
他的这些文章,被基督教传教士发表在西方的主流媒体,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一系列报刊上,顿时好评如潮,在西方民间掀起了一股强大的要求支持太平天国的浪潮。再加上基督教传教士回国后到处宣传,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向往。
西方友人的加入
许多西方人士认为太平天国是真正为理想而战斗的政权,因此给予了不少同情和赞美,甚至直接加入了太平军。所以太平军中也有少量的外国人,李秀成的部队有雇佣西方的洋枪部队。
1855年,法国传教士丹尼库特在一份家书中提到,九江的太平军中有4名外国人,其中两位黑皮肤、红头发,像印度人,而另外两位有金色头发和红胡须。
而到了1856年,爱尔兰人肯能带着其他外国人投奔镇江的太平军。他来时甚至发现,城内有5名菲律宾人已在镇江服役三年。
太平军中的外国人增多,是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一路追击,兵临上海。当时由于长江对外开放,进入太平天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在太平军中,尤以忠王李秀成部下外国人最多,据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当时苏州太平军中有来自不同国籍的104名外国雇佣军。这支雇佣军的部分成员,曾奉命驻守青浦城,重挫过洋枪队。到了1862年,李秀成攻克杭州,逼近上海,曾被太平军抓获的两名英国人归来后称,太平军中有外国人200名。
在这些外国人中,有两个比较有名,一个是美国人白齐文,他曾是常胜军领队,1863年投奔慕王谭绍光时,还从上海招募了大约100名外国人一同加入太平军。
另外一个是最有名的是呤唎,他曾经担任英国皇家海军上校。1861年,他加入了太平军,帮助天国训练军队,采购武器和粮食。1863年,他参加了九瞭洲保卫战,身受重伤。伤愈后潜入上海,夺取了一艘轮船献给太平军。天国失败后,他回国写下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
还有后来担任了清军洋枪队首领的华尔,就是听了传教士罗孝全在美国各地的演说,决定来中国投奔太平军的。但是造化弄人,华尔到了上海以后,他找不到和太平军联系的办法,盘缠也要花光了,于是就接受了中国最早的银行家杨坊的委托,组建了一支佣兵部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洋枪队,站到了太平天国的对立面,后来还居然娶了杨坊的女儿,归化了中国籍,做了清朝的副将。
总的来看,太平军中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为理想而来,有为雇佣而来,也有些是冒险家等。史料记载,在数百人太平军中,这些人来自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其中来自非洲的士兵就有五六十之多,这些数字还不包括他们的家属 。由于他们参与太平天国,使得太平军不再是一支靠着冷兵器作战的传统部队,各种洋枪洋炮和西方战术都在太平军中十分常见。
02 初见的美好
踌躇满志的教士
1860年,随着太平军占领苏南,和传教士集中的上海接壤,加上“基督徒”洪仁玕的掌权,外国传教士再度鼓起对太平天国的兴趣,并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拜上帝会。1860年6月,南部浸会的美国传教士高第丕(T. P. Crawford)、花兰芷(J. L. Hoimes)、赫威尔(J. B. Hartwell)等成为后期第一批抵达太平天国境内(苏州)的外国传教士,得到李秀成部的热情接待,留下“良好印象”。
几天后,和洪仁玕有私交的艾约瑟、杨笃信、英国圣公会安立甘会牧师包尔腾(J. S. Burdon)、英国美以美会牧师伊诺森(John Innocent)、法国新教巴黎福音会牧师劳(Oscar Rau)抵达苏州,会晤了李秀成,一方面对在太平天国境内传教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对拜上帝会的奇怪教义不乏微词。但当时这几位教士一致认为,拜上帝会“主流是基督教的”,一些错误是教义不清所致,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即可大功告成,而洪仁玕将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点。
1860年10月23日,罗孝全抵达天京,并很快成为唯一在天京见过洪秀全的外国人,被封为“通事官领袖”和“接天义”,踌躇满志,打算在天京接收“18座大宅”开办教堂,大办传教事业。
英王李秀成们的努力
另外,就在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到达上海的一年前,英王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大军,兵锋就已经直指上海。
但这次他们并不是来攻城的,相反,李秀成穿戴整齐,挂好了十字架,手中拿着一本圣经,背后的人帮他挑着一大堆礼物,准 备进城去拜访英国领事。
他并没有带领重兵,只是带着他的洋枪队队长,英格兰人萨维治,还有一百多名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的洋兄弟们,以及几名阿拉伯人和黑人组成的洋枪队,外加一千多名太平军士兵,只带了轻武器,大摇大摆的就往上海租界走去。
听到这里,你肯定觉得匪夷所思,他是不是疯了?其实还真不是。几个月前,一群在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专程跑到苏州来为他牵的线。在此之前他还给英国驻华全权大使卜鲁斯写了两封信,表达了和平之意,而且愿意全盘接受所有的大清帝国不愿意接受的不平等条约,让洋人自由出入他的占领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奇了怪了,我们的教科书上不都是说太平天国是反帝反封建的吗?怎么会向洋人眉目传情了呢?别急,继续看下去。
所以,当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的时候,一群在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激动不已,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船,不顾江面上漂满了的死尸,前来拜访李秀成,近距离的观察太平天国。
然后他们感到非常满意,忠王李秀成不仅仅按照洪仁玕的指示,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让他们不用下跪,而且亲切的一一握手;还让他们看到了太平天国严守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把孔教,佛教,道教的偶像砸的粉碎,把庙宇改成了教堂,让所有的人都必须礼拜上帝,严守安息日规则。
同时,忠王李秀成告诉他们,他会一路进攻到上海,和洋人们直接建立联系;他愿意和英法美等国结盟,接受他们的所有条约,一起消灭大家共同的敌人,腐朽的满清王朝。
于是这些人异常兴奋,看到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从此开始上下奔走,四处游说,为他牵线搭桥。不仅仅如此,当他们再次回到苏州的时候,干王洪仁玕亲自来接见了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向他们保证,会把洪秀全那些瞎编的拜上帝会教义剔除出去,保证将来在中国传播的,一定是原汁原味的基督教教义。
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是他们的毕生梦想,所以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西方国家支持太平天国,这就有了李秀成准备进入租界区和英国驻华代表谈判的一幕。
03 洋人们的分歧
英国人的态度
英国人内部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方针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社会舆论虽然被忽悠的支持太平天国,可是英国的部分官员却是务实的,毕竟他们的信念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们觉得,你信仰什么对我来说压根不重要,正不正义更与我无关;唯一要紧的是,谁能让我们赚到最多的钱,我们就帮谁,如果都差不多,我们就谁也不帮。
恰好这个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大清帝国也低头认输,协议也顺利签订,商业已经恢复了正常,该赔的款也正在履行中。虽然清朝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已经用海关税银担保,这些利益早晚都可以兑现。现在舆论突然又要政府去支持一个陌生人,到底可不可靠,谁也不知道,既然这样,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而且英法联军的总指挥额尔金勋爵,他个人的好恶也起了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个世袭贵族,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他对一切的革命和造反都深恶痛绝。特别是他带着舰队沿长江逆流而上,前往汉口检查协约的执行情况时,看到沿途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触目惊心,本能的把这一切都怪罪于太平天国造反带来的恶果。
在他路过南京时,太平天国那种急于和他们交好,迫切的希望他们提供武器和支持的态度,让他这种贵族出身的自大狂看不上眼。
他觉得太平军是野蛮粗俗的乡下人,又装神弄鬼,把欲望全都写在脸上,直来直去,一点儿都不优雅,令他反感。相反,倒是清朝官员那些繁文缛节、装模作样,更符合他的上流品位,让他觉得更自在一些,因为作为一个血统纯正的老贵族,他更擅长这些。
这种情绪也影响了他在上海的弟弟卜鲁斯,他严厉的痛斥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团体,特别是他们的头目艾约翰,让他不要到处去煽动英国支持太平天国。而且他和英国驻上海的另一个官员,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也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密迪乐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情报网。根据他掌握的情况,除了曾国藩,满清已经没有可以动用的军事力量;所以他相信,只要没有外力介入,太平天国一定会击败满清王朝,因此英国绝不能站错队。
因此,他热衷于促成双方的交流,并且把李秀成写来的信两次转交给了卜鲁斯,但是这两封信卜鲁斯都拒绝拆开。这时就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局面,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默许传教士邀请李秀成前来谈判,而英国驻华全权代表卜鲁斯拒不接触,不让进租界。
令人沮丧的结果
所以,当李秀成靠近租界的时候,突然一阵枪弹打来,搞得他莫名其妙,不是说的好好的,邀请本王来谈判的吗?开始以为是误会了,于是一行人又是打白旗,又是举十字架,然后用英语喊话,可是没人回答,枪弹却越来越密集,打倒了很多人,连李秀成都挨了一枪,无奈之下只得被迫返回苏州。
但是这些事,传教士可不会告诉李秀成,而且他们也不一定搞得清楚。所以李秀成兴冲冲的赶来,莫名其妙的挨了一顿枪子,差点儿丢了性命,只有垂头丧气的回去了,一路上只能骂洋人不是好鸟、背信弃义。
04 深入认识与了解
亵渎上帝的异教徒
1854年,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一支带着宗教认同使命的西方代表团,不远万里从欧洲奔赴中国。在这群人中间,有牵头的英国公使,还有罗马教廷大主教,他们浩浩荡荡、满怀热情,于4月27日来到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
作为天王的洪秀全并没有直接出面,而是指派翼王石达开接待了这群传教士和政客。在吃饱喝足之后,双方还举办了专门的宗教交流会。
为了掌握太平天国对基督教的理解程度,以及后期的政治目标,代表团向石达开提出了三十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对基督教的认识、政治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并给了三天准备时间。
三天后,主客之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问答会,在听到太平天国对问题的答案之后,传教士们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个个目瞪口呆当场石化。
首先,在西方基督教中,上帝只有唯一的儿子,那就是耶稣,作为无形的神,他并没有具体的长相和服饰。但在太平天国的回答中,耶稣成了穿着长袍,蓄着大胡子,身背桃木剑的老头,咋看咋像中国的老道士。
还有更离谱的回答,耶稣还多出了个弟弟洪秀全,这个弟弟还有妻子,在太平天国里被称为天母天嫂。此外,上帝还会偶尔降临到天王洪秀全身上,亲自发号施令指导太平天国的工作。
西方代表团听完回答全傻了,他们后悔居然还把这帮人当成自己人。要知道这番作答不仅证明太平天国不是基督徒,甚至还利用基督教神化自己,简直就是对基督教赤裸裸的亵渎。
随行的英国领事馆翻译官富赐礼在《天京游记》中写道:天王是我所听说过最固执的异教徒,如果教皇有权惩治他,早就把他烧死了。
这支西方使团马上打道回府,将太平天国的回答如实公之于众,西方民众怒火中烧,指责太平军侮辱他们心中的上帝。
天国的事实与真相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传教士也对太平天国失去了耐心,感到幻想破灭,因为洪仁玕答应的事儿,他一件也做不到。 首先关于修改教义的事他就做不到。
因为洪秀全的权威,全部来自于他装神弄鬼,如果回归基督教的本来教义,那么他就不可能是天父之子,也不可能和耶稣平起平坐,而且天父也不会随时下凡降旨给他。如果想要修改这一条,那就是要了洪秀全的命,他非先宰了你不可。
其次, 天京事变使这些披着神的外衣的领袖,显露出普通人的行状,他们神的伪装被相互撕破。 为了争夺权力,他们摧毁了兄弟、父子、君臣等神际和人际关系的伦理网络, 自相残害,甚至不惜诛戮广大无辜将士。
诸王和广大将士的鲜血,使幸存者幡然猛醒,对洪秀全竭力宣传的拜上帝教产生厌倦和怀疑的心理,天国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同时,事件的发生也让清廷和洋人们看到了天国的不堪,并借以大加诋毁。
再者,太平天国到了中后期已经走向腐 化,洪秀全自己就有88个老婆,还有众多的宫女,每天都躲在皇宫里吃喝玩乐,忙于责罚管教犯错的孩子老婆,还写了不少打油诗,但从来都见不到他的面,也从未出过南京城。宫门之内,莺歌燕舞,宫门之外,饿殍遍地。
南京城里除了几座宫殿以外,其它地方就像一个巨大的废墟,原先的金陵盛景早已毁于兵火战乱之中。城内的人由原来的90万只剩下了不到10万,虽然这时已经不用过着夫妻分居的生活,但是却承受着数不清的徭役,终日做牛做马,却随时都饿着肚子,稍有一点小过失,不是剥皮,就是凌迟,要么就是点天灯,过得生不如死。
太平军的士兵,也失去了理想。老一批意志坚定的人,大部分都已经战死,或者在内部的清洗中被镇压。新参加的士兵,要么是被抓的壮丁,要么就是流氓无赖,这些人毫无信仰和道德可言。
所以军纪荡然无存,为了维持士气,渐渐只能靠严刑峻法和金钱引诱,这样每次攻下一座城市,必然都是无法约束的滥杀和抢掠,只有这样才能让军队继续效命。
洪仁玕请来参观的基督教传教士,最初总是把太平天国往好里想,觉得这些是个别例外,可是时间久了,他们发现,这些其实就是太平天国的真实面目。于是他们内心感到越来越不安,毕竟这些人都是道德君子,陆续都失望的离去,把这些负面的消息传递了出来。
而洪仁玕本人也越来越沮丧,他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而自己完全无能为力,于是开始逃避,抽起了鸦片,取了一大堆老婆,来麻痹自己。 有一次,他甚至发了狂,一剑砍死了太平天国的铁粉,传教士罗孝全的佣人,然后冲着罗孝全大吼大叫,威胁要杀了他,最后赶走了罗孝全。
风向突变
1862年当李鸿章带领淮军来到上海的时候,罗孝全也失魂落魄的回来了。由于失望之极,他开始歇斯底里的揭发太平天国的丑陋一面。这些文章发表在伦敦巴黎和纽约的报纸上,被寄予厚望的洪仁玕,也从一个基督教的保护者变成了魔鬼,让所有支持者都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马克思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本来是太平天国热烈的鼓吹者,这时候他也开始发表文章,全力攻击太平天国,他在《中国纪事》里写道: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05 利益的抉择
只有永恒的利益
实质上,洋人并不存在所谓的倒向谁,从许多洋人的态度来看,整个天国前中期,洋人的确是中立,其中立的目的就是观察天国和清廷谁能在这场较量中获胜,无论谁的局势最终占优,洋人都会望风使舵,以最大化坐收渔利。
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当时洋人有三种意见:
第一,就是说如果不出手帮助清政府,那么他们倒台了以后已经获得的各种利益就不再获得保障。
第二,既然清政府那么腐败,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基督教政权出现,我们赶紧靠过去,以后好合作。
第三,两边都交往,两边都不撕破面皮, 静观其变。
当然第三种意见才是主流,那就是中立。英、美、法等国采取中立政策的理由, 在 1853 年 8 月 4 日文翰致克拉兰书中有十分清楚的表达,即便最后天国获胜,洋人也照样会想方设法从天国手里获取利益最大化:
在事态更为明朗化以前,参加任何一方都是为时过早的……...从任何观点看,中立乃最为切要的办法。因为如果我们援助现在的政府,而最后却是叛党成功了,那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就极其狼狈了.........如果叛军占领北京,则将有多年的、不利我们商务的战争。但纵使如此,我也认为遇有适当机会和叛党协商时,我们从叛党手里所可获得的政治与商务利益,也大可超过皇党。和叛党交涉,我们要对付一班新人,直到今天为止,就我们所知者而论,这批人并不像不向我们就范的样子。而和皇帝打交道,我们会发现他和从前一样傲慢自大,反对和我们扩张中外关系。
来自大洋彼岸的影响
接下来,世界格局又发生了大变化,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了。英国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收入来源,就是从美国南方收购棉花,在英国加工成棉布,卖到远东,主要是中国,然后再从中国购买茶叶和生丝,卖给美国这样一个三角贸易,内战一打,英国人顿时懵逼了。
于是英国人就要想办法补救,所以闭着眼睛也得支持南方,先不说那是英国最重要的棉花原料来源地,就是冲着美国北方越来越蓬勃兴起的工业对英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竞争,也该使下绊子,不然也太对不起大英帝国这张搅屎棍招牌了。
于是英国毫不犹豫的在这场战争中支持美国南方,立刻就给予了美国南方邦联交战国的待遇,允许英国商人向他们出售武器。顺便提一下,在战争开始之前,英国的报纸都是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架势,以谴责南方的奴隶制为消遣的。
这个时候,英国国内同情太平天国的舆论又掀起了一股浪潮,要求放弃中立原则,比照给美国南方的条件,给予太平天国交战国待遇,让他们能顺利的从英国购买武器,击败满清政府。
最终的考量
但是,这个时候在中国,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新开发了众多通商口岸,原来因为战争阻隔,无法交易的地区,现在也可以经商,英国对华贸易一下翻了几番。因此大清政府的关税和厘金收入也激增,有了更充足的资金用于战争,无论是支付军饷还是购买武器,手头顿时宽裕了很多。
当然后面这点,大清帝国做梦也没有想到,挨打受虐之后,居然还能帮着赚钱,早知躺下来闭着眼睛享受多好,干嘛还要拼命挣扎?所以英国很多务实的官员和商人就想,堤外损失堤内补,要不咱们别装了,牌坊也不要了,直接当婊子算了,干脆站在大清一方,早点结束叛乱,这样我们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弥补因为美国内战造成的损失。
而且由于英国国内法的限制,虽然有些商人也在走私卖给太平军武器和各种其他货品,牟取暴利,但毕竟是小打小闹,没法和大清帝国之间的正规贸易相比。所以孰轻孰重,现在已经不用掂量了。
另外,太平天国的法律以鸦片为违禁品,吸者处死,一切违法者均斩首不贷。由于鸦片是每次对华战争的主要原因,人人知道太平天国获得成功就要彻底废除鸦片贸易。洋人一旦完全明白他们对输入鸦片采取不妥协的态度之后,就会有力的团结起来反对太平军,而不管他们是不是基督徒兄弟了。
毕竟,在没有苏伊士运河的情况下,英国纺织品还没有完全打垮中国的土布,不让卖鸦片,英国人挣什么钱?而清朝在1858年与英法美三国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同意了鸦片贸易,甚至江南大营的军饷就来自上海的“鸦片捐”,这也是列强可以和清朝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06 天国的迁就与示好
无疾而终的禁烟
定都天京以后,在洪秀全严禁鸦片的思想指导下,太平天国的各级官吏都严厉禁止鸦片。
由于禁烟的效果显著,使得当时最大的鸦片商行-英国上海怡和洋行,生意冷落,大批的鸦片卖不出去,烟价猛跌,外商叫苦不迭。
一些访问过天京的外国人都很惊讶,认为这里和满清政府大不一样,满清政府禁烟是明禁暗不禁,而太平天国却非把烟禁绝不可。
外国侵略者对洪秀全禁烟的行动十分恐惧,他们担心洪秀全一旦革命成功,会废除鸦片贸易。
但是,太平天国的禁烟和林则徐的禁烟是两码事。林则徐的禁烟是从根源上将烟商们手中的货物进行销毁,而太平天国则不一样,他们只是禁止自己内部人员吸食鸦片,并且这是对于早期和中期的太平天国而言。
到了晚期,地方的各种大小首领不再那么听从天京的管束,下面的兵士们也不再像当初一样遵从“国策”,故而在一些记载太平天国后期活动的文章中,时有看到购买吸食鸦片的字眼。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鸦片主要来源在于国外,太平天国要禁止鸦片贸易的时候,洋人就说这是正常贸易的一部分,我们卖军火是正常贸易,卖鸦片也是正常贸易。
洋人的狡辩,让太平天国没有态度强硬的收缴鸦片,更别说直接销毁。当然,太平天国对待洋人的态度上从开始到最后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后期,太平军想要拉拢洋人的时候,对于鸦片贸易活动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时候参与其中。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了减少自己的敌人,有人拉拢洋人,称洋人和自己同拜上帝,本来就是兄弟,可以正常的通商往来。洋人们则抓住太平军这样的心理,利用“自由通商”的便利,悄悄的将鸦片销往各地,而这些吸食鸦片的人中,不乏太平天国的中高层官员。
不该有的迁就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也是因为急于示好洋人,导致太平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1860年,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分兵两路,夹江西上,摆出合攻武汉的势态,迫使清军从安庆抽军回救,然后伺机反击。 陈玉成率军走长江北岸,从安徽直入湖北,攻武昌北路; 李秀成率所部经江西直下湖南岳州,绕出武昌之西; 李世贤率所部由江西入湖北,攻武昌南路; 杨辅清部经江西湖口、九江入湖北,攻武昌东路; 要求各路人马于半年后会师武昌。
随后陈玉成率军从天京渡江,一路转战。 翌年二月,他亲率五万大军,从桐城出发,昼夜兼行,十二天内,奔驰六百里,连克英山、蕲水、黄州等州县,兵锋直指武昌,此时武昌守军不足三千,几乎唾手可得。
此时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乘军舰来到汉口(已在《中英天津条约》中辟为通商口岸),听说陈玉成率兵占领黄州,准备向武汉进攻,巴夏礼即于三月初一日赶往黄州,会见陈玉成。 巴夏礼,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被僧格林沁关起来严刑拷打的那个谈判代表。
一见到他,英王陈玉成立刻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好吃好喝的招待。酒饱饭足之后,巴夏礼就问他,你们这是要往哪里行动?想到巴夏礼吃过大清的苦头,又是一个基督教兄弟,肯定是拥护太平天国的,于是陈玉成就一五一十的老老实实的告诉他,我们要去攻打武汉,而且把作战方案和盘托出。
没想到巴夏礼听到以后,惊出一身冷汗,他来到这里,就是因为听到了这个传闻,没想到是真的。于是他决定阻止太平军的进攻。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当时汉口是新开的通商口岸,英国商船在这里贸易后,发现获利巨大。但是清军在这里的防守薄弱,士气低沉,肯定不堪一击。所以英国人不愿意太平军进攻这里,因为打仗影响做生意,而且战争过后,人死了一大半,东西还卖给谁?所以巴夏礼就跑来阻止陈玉成,说这是英国人的地盘,你不能来。
巴夏礼这么一说,陈玉成突然就为难起来,因为打下了武汉,太平军就把整个长江南岸的地盘连成了一片,通过长江,把大清帝国一分为二,这样就可以阻绝南北通道,集中精力征服整个南方。
相反,如果武汉在清军的手里,那么虽然长江的下游在太平军手里,但是大清帝国依然可以南北沟通,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就遥遥不可及。想想当年的朱元璋,也是平定了整个长江流域以后,才开始北伐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太平天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但是洪仁玕已经明确要求大家,不要和西方国家发生冲突,以此来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这让英王陈玉成一下子没了主意,于是就写信给洪仁玕,要他明确指示,但是迟迟没有得到回答,估计洪仁玕也拿不定主意,毕竟他也太想得到西方的支持了。
左等右等不见消息,陈玉成就和巴夏礼商量,你看要不这样,我只打清军的地盘,你的租界我不碰,而且我占领以后,你可以更好的做生意,甚至我给你一些补偿,怎么样?
但是巴夏礼咬死不松口,还威胁陈玉成,这样我们可能就以后再也没法做朋友了,你们就别想将来得到我们的支持了。其实巴夏礼从来也没有想过和太平天国做朋友,他访问南京和洪秀全谈判的时候,他发现太平天国其实比腐败的大清王朝还不堪,在他看来,这帮人不过是一群刚刚抢劫完的强盗而已。
别怪这些英国官员看不起太平天国,他们自己也不争气,其实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上,太平天国完全不应该有所顾忌。当时大英帝国的军舰远在上海,当地只有几艘小炮艇,再加上清军防御空虚,援兵未到,陈玉成应该不顾一切,先打下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但是陈玉成并没有那么做,他非常不理解英国人这个举动,心里想,巴夏礼你这个屌呆逼,僧格林沁当年在北京拷打你,是不是把你打出了快感?你怎么竟然会帮清妖说话?但最终他还是退让了,因为洪仁玕太想投靠西方国家了,而且他认为这是太平天国胜利的唯一途径,这已经变成了太平天国的国策,他也不敢违抗。
最终犹豫再三,陈玉成放弃了攻打武汉,领兵退走,丧失了良机。就这一点,他比以后的李鸿章和左宗棠,遇大事的处理能力相差甚远,完全没有原则。
07 借师助剿
正式合流
《北京条约》的签订,使英、法、俄、美诸国攫取到一系列特权,清廷和洋人关系趋于缓和。洋人深悉清廷的虚弱,为使条约上的特权得以尽快兑现,不仅要继续对它施加压力,而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扶持。
因为,不少地区处于太平天国统治之下,如果不扶持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许多权益就难以兑现。 由此,洋人 对清政府的对策由“打”转为“拉”,公开撕去“中立”伪装。 它们有的馈赠枪支,有的帮助训练军队,有的露骨地表示愿出师助剿。
例如,法俄两国首先提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建议。法国专使葛罗表示:“所有该国停泊各港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夏燮:《外夷助剿》)。
俄使伊格那提也夫面见奕訢表示为镇压南方太平军,请清军从陆路进攻,“该国拨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必可得手”。接着俄国把以前答应送给清政府的一万支枪、若干门炮运到中国。
早在1854年就狂言“剿贼自任”的美国,则要求为清军代运漕粮。
关于是否借用外兵问题,清廷进行了几次讨论,少数人反对,奕訢等多数官僚表示欢迎,“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筹办夷务始末》)。与此同时,麇集在上海的买办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如吴煦、杨坊等,则加紧活动,支持洋人组织洋枪队。
1862年4月,英国轮船把李鸿章淮军从安庆运到上海,进一步与英法组成“中外会防局”,决定上海由洋人防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这样,太平天国便面临着清廷和洋人联合进攻的严重局面。
幻想的破灭
不知情的太平天国并不清楚西方列强早已全面调整对华的政策,李秀成和洪仁玕甚至还幻想着进军上海,借助西洋人的帮助建设现代化的水师,然后沿江而上击溃湘军的水师。
殊不知洋人和清廷已经达成了一致,上海的洋人早已和地方的官员和士绅结合在一起,准备好武力阻止太平军。上海一战,太平军与列强彻底撕破脸,清廷和洋人正式勾结在一起,联合镇压太平军。
而太平天国终于开始被迫反帝反封建了,但是他们已经没有机会。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外,英国人支持的李鸿章,法国人支持的左宗棠,携快枪利炮,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太平军。1864年,内外交困的太平天国,在中外力量的联合绞杀之下,最终走向了彻底灭亡。
所以,太平天国的重要失败原因之一,是他们把希望过分寄托在洋人身上,而不是自立自强,因此最终的覆灭一点儿也不冤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