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这一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始终为人民服务,同时也由人民共同参与构建。
上海市杨浦区是一片兼具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城区,成为了这句话的最早实践地。五年过去了,杨浦区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逐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上海的老城区之一,杨浦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老一辈居民对城市的情感记忆。同时,杨浦区也积极吸引年轻人和新兴产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基地。这种“老”与“新”的并存,恰恰展示了杨浦区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过程中的独特性与挑战。
在这五年中,杨浦区既处理好了城市发展跟“老”的关系,又积极拥抱“新”的城市元素,摸索出了一条关于独特的“人民城市”实践之路。
01. 兼容并蓄的杨浦
杨浦区坐落于上海的东北部,黄浦江沿岸,曾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聚居地之一,厂房林立、工业繁荣。这里的老建筑和传统工厂曾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兴衰,承载了无数老一辈居民的回忆。
杨树浦发电厂旧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社区,积累了深厚的城市文化和独特的社会结构。老年居民是杨浦区的一大特征,据统计,区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30%,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上海市中位列前茅。
杨浦区的老年人口大多是这里的原住居民,许多人经历了杨浦的历史变迁,见证了这个区域从工业重镇到现代城区的演变。这些老年居民不仅是杨浦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也是杨浦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但与此同时,杨浦区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土壤。
杨浦被誉为“大学之区”,汇聚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根据2022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全市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为55.48万人。其中,杨浦区高校在校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占全市在校大学生总数的约18%。
得益于上海市的城市更新政策,杨浦区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新兴产业。因此杨浦区不仅是大学生的聚集地,也是年轻人的重要居住区。数据显示[1],近年来,杨浦区青年群体集聚活跃。区内35岁(含)以下常住人口44.76万人,占比36%,其中18岁至25岁的青年群体人数约为18万。
因此,杨浦不仅有“老”的历史沉淀,也有“新”的创新活力——这是一片连接History和Young的土地。
杨浦的“老”与“新”在地理上并不分隔,而是交织在一起。老旧社区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比邻而居,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分享着这片土地的美好。这种双面性使得杨浦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城区,在城市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02. 穿越历史的杨浦
2023年3月,杨浦区启动了控江街道凤南一村小区的旧改项目。
凤南一村是杨浦区典型的老旧小区,原有环境空间狭小,厨房和卫生间共用,停车位不足。由于年久失修,小区面临汛期内涝、管线老化等安全隐患,居民对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改造启动后,凤南一村项目迅速创下了自《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生效后全市最大规模、最快速度实现3个100%的新纪录。
小区原有的35幢老旧住宅被拆除重建,建成了8幢高层电梯住宅,房型多样,面积从45.5平方米到90平方米不等,满足1813户居民的不同需求。同时,针对老年人居多的特点,部分小区还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如加装电梯、无障碍通道等,方便老年居民的出行。
亟待改造的风南一村
凤南一村只是杨浦近年来旧改的案例之一。自2022年以来,杨浦区对大量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例如,针对小区内道路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实施了道路修缮和排水系统改造,解决了汛期内涝的隐患。同时,对供水、供电、燃气等管线进行了更新,确保居民用水用电的安全和稳定。
围绕 “老”的一面,杨浦区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突出了以民生为本的核心。
比如,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多发、健康管理需求大的特点,杨浦区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确保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此,杨浦区在各社区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养老服务方面,杨浦区实施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设立了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等服务,保障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社区内设有丰富的文娱活动,如书法、绘画、戏曲等,不仅帮助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还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老龄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普遍趋势,杨浦区作为上海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之一,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在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过程中,杨浦区始终将尊老、爱老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一系列措施,探索出城市建设与老年人需求之间的平衡,为全国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03. 赋能年轻的杨浦
一个少有人知道的事实是:中国两大年轻人聚合的平台——B站和得物,都诞生于历史积淀深厚的杨浦。
B站(哔哩哔哩)立于2009年,截至2024年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其中约80%为18至35岁的年轻人。得物成立于2015年,现已发展成为集潮流商品交易、鉴定、社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截至2024年得物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主要为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
B站总部
两家公司的总部都位于杨浦区,它们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杨浦区多年以来的支持,一方面也得益于杨浦区丰富的高校资源和创新氛围。而除此之外,抖音、美团、小红书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互联网平台,也都纷纷在杨浦区设立总部或重要办公基地,吸引了大量年轻员工。
对应“老”的一面,杨浦新的一面是遍布全区的创新产业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口。
作为一片年轻人的聚集地,杨浦区以其多样化的产业布局和优质的创新资源,吸引了大量互联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为杨浦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使得这里成为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沃土。
为支持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杨浦区打造了多个创新创业园区,例如长阳创谷、杨浦科创园等。这些园区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和政策支持,还组织定期的创业辅导和资源对接活动,帮助年轻人快速进入市场。这种开放包容的创业氛围,使得杨浦区成为了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创业热土。
杨浦区在支持年轻人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宜居性。为解决住房问题,区内推行“人才安居计划”,提供经济适用房源,并发放安居补贴,减轻青年生活负担。同时,杨浦滨江的升级改造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空间,成为社交、健身的热门场所。
数据显示,杨浦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近500家,拥有近7000家数字经济企业,2023年杨浦区数字经济营收达2600亿元,增幅达18.7%。2023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到2600亿元,约占全市的1/6、占中心城区的1/3。
2022年9月,位于控江路1155号的杨浦YOUNG剧场投入使用。那铁锈红的陶棍立面,寓意着杨浦作为老牌工业区的深厚历史,而那洁白的玻璃幕,又象征着一种扑面而来的年轻和活力。
杨浦YOUNG剧场
正如剧场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杨浦的“杨”,也是年轻的“YOUNG”。
04. 迈向未来的杨浦
五年来,杨浦区在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围绕“老”与“新”两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人民城市”这一理念在杨浦区的实践不仅仅体现在政策的落实上,更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从家庭医生的健康服务到创业园区的资源对接,从社区活动的多样性到滨江空间的开放性,杨浦区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城市”理念不仅为杨浦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所有城市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让每个人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
在未来的路上,杨浦区将继续秉持“人民城市”理念,迎接新老共存的城市挑战,不断探索更加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让杨浦的老年人安享晚年,让年轻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座城区正在以创新和包容的姿态,朝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杨浦的“老”与“新”,正如这座城区的双翼,支撑起一座属于人民的现代化之城。在杨浦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卓越路径。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