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奴隶制社会三个大阶段,从位置传承的角度来讲,自从大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的时候,家天下就开始了,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领导者的位置不再是选贤任能,而是直接进行家族传承。
从夏朝开始,经历商朝,到了西周时期,在分封制的外表之下,内部的宗法制表现为朝政中的高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沿用到了封建社会,中原正统王朝大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时常有废长立幼的特殊情况出现。
比如唐朝时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明朝时期朱元璋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孙子等等,此外,少数民族争权夺位的现象则更加明显,比如清朝康熙时期就爆发了九子夺嫡的乱象,最终的胜利者雍正在康熙驾崩当晚,没有去稳固权力,而是废除了康熙60年的心腹。
雍正皇帝因为继位的事情被他人议论纷纷,而千钧一发之际竟然将目标放在了一个侍从的身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清继位早期风波
清朝乃是后金满族政权所建立,趁着大明朝国内动乱之际招吴三桂投降入关,经过多年的战争建立大清,并逐步统一中原土地,虽然国家建立,但清朝在王位的继承上一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会导致后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最初的后金,乃是游走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和早年的蒙古一样,他们在马背上夺得了天下,而努尔哈赤的打拼,是后金崛起的开始,也是清朝建立的前身和基础,他是后金的大汗,而后来继承他位置的,是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
同为后金的大汗,此处大汗的产生和中原政权的继任者不同,乃是在这一支族人之内有能力者当之,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没有确定具体的继承方式,加上两人均暴毙而死,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皇位问题就已经引发了一些争端。
皇太极暴毙去世后,对皇位的传承有多种说法,有朝臣认为此时大清已经建立,应当效仿汉人的体制从皇太极的子嗣中选择出合适的皇位继承者,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像当年大汗的选举一样,选择部落中有能力之人继承皇位。
最终大约有三方势力彼此争斗不休,一番商议以后,决定拥立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为皇帝,也就是顺治,虽说有了皇位,但权力却一直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手中,这让顺治皇帝苦不堪言,名为摄政,其实就是对皇帝的一种控制。
多尔衮见了顺治皇帝不仅要行礼,后来甚至因为调兵遣将不方便,直接将皇帝玉玺搬到了自己这里,下诏降旨从来不考虑皇帝的感受,任人唯亲,顺治也只能被迫忍气吞声,受他摆布,直到多尔衮骑马外出狩猎病故,顺治才算真正掌握了权力。
自己幼年时被架空的经历,让顺治皇帝有了借鉴,所以在后来自己看破红尘决定出家的时候,就直接宣布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并亲自选择了四位辅政大臣进行辅佐,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而玄烨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也算是非常有才能。
他先除掉鳌拜,掌握实权,还平定了三藩之乱,征讨噶尔丹,收复台湾,为大清后续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但唯独在皇位继承上重蹈覆辙,上演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戏码。
九子夺嫡与胜利者
康熙总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九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其实康熙的不恰当之处,就是立太子太早,并没有对其进行综合能力的考察就直接决定继承人的事情,这定然会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服,康熙在二阿哥两岁的时候,就将其立为太子。
结果他仗着自己皇太子的身份肆意妄为,结党营私,甚至在养病期间和国舅索额图窃窃私语,结果被康熙发现,索额图被处死,与二阿哥胤礽之间也十分不愉快,没多久就以多种罪名废除了他皇太子的位置,继承人成了不确定因素,其他诸多皇子自然蠢蠢欲动。
在这个时候,大阿哥开始出来作妖了,他虽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并且康熙不怎么喜欢他,所以就在表面上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样子,暗地里却诋毁其他皇子,他对康熙大加推荐八阿哥,原本这种吹耳边风没有什么大错,但他却指出自己可以杀掉二阿哥。
这种危险的想法让康熙十分生气,直接将大阿哥连同八阿哥一起抓了起来,打入监牢,后来虽然被放了出来,但想坐上皇位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到了1709年,二阿哥重新被立为太子,但还没多久就再次传出了结党营私的问题。
三年之后康熙再次宣布废除太子,并且直接打入死牢,终身监禁,至此,朝中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只剩下了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为了避免更大规模的冲突,康熙此次没有再立太子,即使群臣建议,也只是表示自己有了人选,没有公开册立。
其实这是大清朝的一种秘密立储制度,指皇帝为了避免夺位之争,采用隐晦的方式确定继承人,等自己百年之后,由指定的大臣再对遗诏进行宣读,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当时十四阿哥并没有留守京城,最终遗诏由隆科多宣读,皇位将由四阿哥继承。
胤禛便是雍正皇帝,但这次继位似乎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很多人认为遗诏有误,甚至有传言说“康熙本要传位给十四阿哥,被篡改为四阿哥”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言论一直到今天还存在,虽然雍正后续雍正专门写下了大义觉迷录来解释。
但却被世人理解为欲盖弥彰的行为,所以这个皇位当得并不舒服,尤其是在继位的时候,十四阿哥尚且外出未归,这就让雍正的继位更难站得住脚,按照正常程序来说,雍正在继位当天就应该积极抓住自己的权力,彻底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
以此来消除那些对自己猜忌的声音以及未来可能的隐患,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雍正竟然没有如此做,在康熙驾崩的当天晚上,他首先除掉了服侍康熙六十余年的一位老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赵昌与康熙皇帝
太监乃是皇宫之中最广泛的劳动力,其产生渠道较多,有社会上迫于生计入宫的,也有皇亲国戚向朝廷推荐的,此外还有哪些太监总管从自己家乡招募的等等,总之,进宫渠道不同,之后的位置自然也存在一定差别。
而一个太监在主子面前服侍的时间越长,就越受这个主子信赖,随着自身地位提高的同时,也能听到不少闲言碎语,拿皇帝侍寝这一方面来说,掌管这里的太监公公,地位是很高的,为了能让自己前去侍寝怀上龙种,不少嫔妃娘娘要用钱权打点,低声下气。
此外,还有一种太监了不起,那就是时常跟在皇帝身边的,这里提到的赵昌就是这样一个太监,他从很早开始就照顾康熙皇帝,饮食起居,外出走动几乎都是形影不离。
随着在康熙身边待得时间越来越长,在事情的处理和察言观色上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不但摸清了康熙的个人习惯,甚至连喜怒哀乐也把控的十分喜爱,康熙对此人很是满意,而这个和皇帝如此亲近的侍从,也成了皇位争夺战中诸位皇子拉拢的重要目标。
对于诸多皇子来说,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太监,那完全不值一提,但赵昌不同,他跟在皇帝身边六十多年,即使没有资格参与朝廷政治事件,也能知晓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皇帝更加偏向哪个皇子,或者对某位皇帝的某些行为不满意等等。
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信息,而除了这些情报之外,赵昌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对皇帝的了解程度,提出一些对策和做法来博得皇帝喜爱,因此在皇位争夺开始之后,众位皇子争先恐后地贿赂赵昌,试图从他口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情报,或者请求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赵昌对于这些不义之财则是照单全收,而所告知的信息也有真有假,其实不只是雍正,无论是谁获得了皇位之争的最后胜利,首先都会处死赵昌,因为此人知道的东西太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皇子们都输不起,输了就是人头落地。
不夸张地说,赵昌作为康熙身边的六十年老臣,哪怕开口直言遗诏有误,无论真假都会有人相信,因为雍正的皇位坐的不稳,他们需要一个借口,而赵昌,是最有可能给出这个借口的人,所以对于雍正来说他必须死,处理掉可能再度引发争夺的存在,比掌权更加重要。
#三分钟讲文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