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刚刚送走的第十六个双11,一切似乎波澜不惊。

没有群星云集的晚会,没有悚人听闻的战报披露,也没有了前两年铺天盖地的全网最低价。

这个电商狂欢节,好像已经被国人们过成了一个普通日子。

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变化之中,更能看到机会。

纵观几大平台,它们在这次看似平淡的双11中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中京东公布的“收获”更是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当增长困难已成共识时,今年京东11.11购物用户数同比增长超20%,超30000个中小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倍;大放异彩的不只有3C业务,服装业务里的羽绒服、冲锋衣、保暖内衣的成交额也同比增长翻倍;在激战依然正酣的下沉市场,全国超过90%的县域农村地区都有消费者选择京东进行以旧换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从这届京东11.11身上,足以见微知著——是时候忘却旧日荣光,奔赴新战场了。

唯一的问题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准备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天都是双11,消费者早就“变心”了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双11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变化。

比起最初双11的“百米冲刺”,如今的双11更像是“马拉松长跑”,今年更是被称为“史上最长的一届双11”。

从1天变成1个月的原因在于,双11的核心卖点“低价”早已随着各平台的百亿补贴以及火爆的直播带货融入日常。

换言之,天天都可以是双11。

看惯了低价的人们,消费心理随之变化,低价不再是吸引他们的最强卖点。

相对应地,京东等平台也不再执着于争夺“全网最低价”的话语权了,而是琢磨起了新的消费趋势。

其一是理性消费:真便宜、真省心,才值得注意。

今年有个句式在网上大行其道:“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

这种对“更实惠”的追求,在今年京东11.11的家电业务上,有非常直观的回应。

这届双11,不只是平台的年度狂欢,也叠加了政府发力。只要买冰箱、洗衣机、电视等八类家电产品,就有15%~20%的折扣,最高2000元的国家补贴。这引得很多人都在想怎么更好地把自己的需求和国补结合起来,网上不乏求攻略、分享攻略的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样明显的需求趋势,京东给出了诸多解法。

比如,在App首页推出“政府补贴”专区,点击进入该专区,不仅有详细教程,还列出热卖排行榜、精选大牌、超级爆款等细分指引,满足不同需求;更诱人的是,平台双11优惠叠加国补。有媒体报道,有人配合国补+京东降价+优惠券,只花了两千出头,就买到了原价3800 带双面洗、消毒烘干的洗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大规模更换家电的趋势,必然会催生回收旧家电的需求。这一点,也被京东考虑在内。

在这次国补的基础上,京东额外投入65亿元加码以旧换新,还伴随着“三免”承诺——免费上门、免费拆卸、免费搬运,以及“四不限”——不限购买渠道、不限使用年限、不限品牌、不限品相。

在理性消费的趋势下,只有想尽办法实现真便宜和真省心,才可能吸引用户注意力,使其动心。

其二是情绪消费:真好、真有用,才值得出手。

京东数据显示,在这个双11期间,包括省电空调、扫地机器人、烘干机、零水压智能马桶、功能沙发等在内的519个家电家居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0%。

一方面,这是源于家电品类和功能更加细分,刺激人们的换代需求。

过去的家电拥有基础功能就足够了,但现在的人们远远不满足于此。

前阵子小米双区洗衣机、顶部出风的空调上市,不少人就在感慨“雷军真听劝”,纷纷捧场。卢伟冰在直播间里透露,这两款产品的实际销量分别是目标销量的3.5倍和4.5倍。

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京东深厚的家电服务能力所构筑的口碑。

家电配送难度不小,既要快,也要稳,否则不规范的服务很可能损伤产品内部相对脆弱的电子配件。而仓储、物流配送这些方面,无疑是京东的优势。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它还首创了“送、装、拆、收”一体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直接把行业服务标准提升一大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11变了,消费者变了,过去爆炸式的数据和场面或许一去不复返了,但不代表一切就真的归于平淡了。

能随机应变,就依旧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卷低价,卷什么?

不难看出,低价或者说便宜仍然很重要,但一味地卷低价已经不构成最核心的竞争力了。

为什么现在不能再一味地卷低价了?

除了上述变化,还在于越来越多人深受低价内卷的危害。本月初,有篇关于浙江诸暨袜子工厂的报道,非常生动地描写了一味卷低价的后果。

首先,消费者的选择受限。成本更高同时质量更好的纯棉袜子,如今几乎不见踪迹;其次,商家被迫内卷。为了节约成本,连空调都舍不得开;最后,行业陷入停滞甚至是降级。面对比价,产品质量、研发、原创设计、服务水平集体让位。有的工厂原本定制了价值200万的包材,用来冲刺“品牌梦”,如今只能躺着吃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消费者和商家乐于见到的。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渐渐地拨乱反正,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态度。上个月,北京永辉超市“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的首家门店恢复营业,顿时人气爆棚。人们自然不是对永辉本身多么感兴趣,而是冲着胖东来的名头。

所以如今的新趋势是:在合理的低价基础上,品质和体验成为了胜负点。

这次京东11.11也很好验证了这一趋势。

双11期间,京东在县域农村以及在服饰品类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个典型例子。在过去,这些算不上京东极具优势的领域,如今增长迅猛。此前还有报道称:女性用户的同比增速,自京东成立21年来第一次远超男性用户,目前京东大时尚的女性群体占比接近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变不是在双11这一个月里完成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京东11.11,观察转变的几个核心动力。

面向商家,做的是引导升级,引导他们从低价内卷回归到产品竞争。

在此之前,需要尽可能减少商家的后顾之忧,例如流量焦虑、运营成本压力。为此,京东通过“厂货百亿补贴”、直播补贴、广告金奖励等方式,直接为商家带来千亿级的新增流量。至于降低运营成本,则有降低履约费用、使用AI技术等有效方式。

接下来才是引导。例如通过数次升级的“春晓计划”以及专业采销的指导,助力商家提升运营效率和销售快速增长;保护商家的原创设计版权,让商家重拾研发的信心,不用担心被不良商家轻易抄走。

品质提升后的好处,十分直观地体现在了退货率上——即便是在退货率奇高的服装领域,京东的退货率也是几大平台里最低的。

面向用户,做的是更便利、直击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这方面,从京东官方发出的报道之中就可见一二,像是京东超市推出的不同品牌商品组合销售的套装,京东服务+联合京东汽车推出工程师带充电桩上门、送装一体服务,首次推出的“长辈专属客服互动陪伴直播间”,等等。

最后是面向平台自己,强化保障水平,提升全链条的服务能力。

这届双11,京东推出了超百项行业首创和独有服务,涵盖了商品选购、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

提出这些的前提是平台自己必须有兜底的能力。

例如在物流配送方面,京东211限时达服务已覆盖全国数百个核心城市,背后离不开过去十几年的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为了提升商品品质和价格优势,近些年京东对采销愈发重视。在今年双11的发布会上,京东还宣布未来三年要招募至少1万名采销。

种种变化说明,低价依然重要,但“又便宜又好”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东“三无”直播间,抢了顶流主播的风头

比起上面,京东11.11揭开的更显眼的变化是:“信任”消费的阵地开始转移。

最明显的例子是,专业带货主播的直播间风光不再,投诉量逐年上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近5年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增幅高达47.1倍。

即便是大主播也难以幸免。从槽头肉做的预制菜,到“假香港”月饼,再到“真木薯”粉条,翻车事故层出不穷。10月14日的“京东11.11又便宜又好”发布会上,几位年轻的京东采销还以rap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全方位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人们相信这些主播们能带来品质和优惠,现在却在内心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反倒是京东的采销直播间,这两年异军突起。618期间,订单破百万、成交额同比提升7倍。双11期间,订单量则同比增长3.8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其撒手锏和最初大主播搞定用户的方法可以说是并无二致:信任。

但深究之下会发现,二者取得信任的方式大相径庭。

大主播自恃大流量,令商家拿出“全网最低价”的诚意,并取得用户信任,以此套路跨界卖各种产品,再凭借烂熟于心的表演和直播间话术,挑动粉丝情绪。

然而这些主播和粉丝之间的信任,变得越来越脆弱。

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对各类产品全部深入把关,同时又不精于其他服务环节,因此商品质量、退货率、售后服务水平都算不上出色。

另一方面,一些他们直播间的常客,特别是倚仗大主播而崛起的所谓国货品牌,常常被诟病“重营销轻研发”,而吐槽背后,是人们对其产品创新和使用体验的不满,这种不满最终也会破坏信任,毕竟将它们说得天花乱坠的正是这些主播们。

与这类主播相反,京东采销直播间走的是另一条路。

最明显的区别是,京东采销采用的是“无佣金、无坑位费、无套路”三无直播模式,不慷商家之慨,也不钻直播带货的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又该怎么保证低价和品质呢?

按京东官方的说法,采销做低价,是“拼命从供应链里挤水分”。

换句话说,不是靠以次充好、缺斤少两换来的低价,而是和品牌、商家一起在研发、采购、交易、履约、售后等供应链全流程降本增效,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消费者。

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京东把采销工作视作重中之重。

据媒体报道,在选拔和培训中,京东明确提出了对采销主播的三大要求:熟悉产品、熟悉行业、熟悉用户。

比起其他主播,这些采销主播专心深耕垂直品类、细分赛道。他们中有人手撕过上万片纸尿裤,上手就能知道纸尿裤的好坏;有人试睡过上千款床垫,对每款床垫的材质、工艺、生产成本都倒背如流;有人拿到一件羽绒服,只需要看一眼,再上手摸一下,就能知道羽绒成分含量多少羽绒品质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知晓产品的多个维度的信息,这样一来,确保用户买对产品和购买体验;他们对行业的整个链条也有很深入的理解,这样一来,有利于对品质产品寻根溯源以及寻找到更具性价比的材料、生产方式等。

不论是大品牌还是无名工厂,只要有心有能力做好产品,这些采销都可以助它们一臂之力。反过来,也是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好的选择。

比起流量轰炸,强化供应链管理和商品采购能力,才能做出健康、可持续的低价和体验。

这样的路,虽然或许没法重现大主播巅峰时那样夸张的业绩,但就像现在不复爆炸式数据和场面的双11一样,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是静水流深。

未来必将还有新变化新趋势,具体的应对必须与时俱进。

唯有商家的信心和用户的信任,是不变的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