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的川南古蔺县,古时候位于夜郎国境内。或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片土地上植下了深厚的“郎”文化。
“郎”(读作 lang)由“良”和“阝”组成。良,(读作 liáng),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一说是与水中之梁有关 ;一说是良好的谷子从风柜里流出来,表现“善”“良”“美”“好”的意思 。“良”字的字源解释有两种观点:一说其商代文字像水中有梁形。
《说文》:“良,善也。”已非良字本义。良应以梁为本义,古文字良、梁二字通用。一说其甲骨文中是过去农村用来风谷的“风柜”的简形,中间的“口”,便是方形的柜身。
“阝”(读作 fǔ),同“阜”,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阜的古字形像阶梯或像阶梯那样有起伏的山,后来演变为“山丘”之意。阜也用来表示面积很大的、又高又平的土地,由此引申为厚、大、多之意。由多的意思引申,又特指物质的财富。
我们今天看到的由“良”和“阝”组成的“郎”有四种解读:一指古代官名,如侍郎、员外郎。二指对某种人的称呼,如货郎、牛郎、儿郎、女郎。三指女子称丈夫或情人为郎君、情郎。四指旧时称别人的儿子为大郎、令郎。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
“良”右边加“阝”,变成“郎”;“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也指男子。古时女子称呼丈夫为“郎君”,或者在丈夫的姓后边加一个“郎”字,称张郎或李郎,以示尊重和亲切。其他人也可以尊称某个男子为“郎”,像风度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就被世人称为“周郎”,留下了“三国周郎赤壁”的文学殊荣,也留下了“曲有误,周郎顾”的音乐美谈。
本身就是栋梁之才,经过“风柜”的精挑细选,更加“良、善”。加上阶梯式不断上升,成为面积很大、又高又平的土地。一个“郎”字的意境便跃然纸上,可见古人造字的大智慧。
有关“郎”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个之多。什么潘郎车满、潘郎鬓丝、夜郎自大、周郎顾曲、刘郎前度、中郎有女、拼命三郎、白面书郎、江郎才尽、认奴作郎、白首为郎、郎前白发、南户窥郎、萧郎陌路、檀郎谢女、何郎傅粉、二八女郎、二郎作相、郎才女貌、天壤王郎、牛郎织女、傅粉何郎等等。
“郎”字在古代民间经常被用到。比如成语“郎情妾意”,指爱侣之间的情意,“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搜索一下带“郎”字的古代诗词或者典籍文献,就会发现这个字在古代非常重要。但随着现代白话文的兴起和社会的变革,男女之间的感情淡薄了,人们使用它的频率越来越低,一般用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男人”或者“男子”代替。这样做,意思浅显明白,但失去了汉语原本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在古代,“郎”还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皆是如此。比如,韩信做过“执戟郎”,司马迁做过“郎中令”,袁绍做过“虎贲中郎将”,杜甫做过“工部员外郎”,古蔺当地龙溪王氏二世祖王应现做过“文林郎”……很多历史名人的官职里都带一个“郎”字。隋唐后实行三省六部制,做过“侍郎”的历史人物更是多如牛毛。可见,“郎”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名称。
古代文人骚客更是钟情于“郎”的运用。唐代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代诗人鱼玄机的《赠邻女》诗中有“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唐诗人李商隐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宋代诗人苏轼有“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吩咐点酥娘。”;明代诗人唐寅有“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代李白诗句里提到的夜郎国,大致位置在今天云、贵、川三省的部分地区,当然也包括古蔺县在内。李白在《长干行·其一》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诗中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描写了这样的场景: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诗中天真、纯洁的感情溢于言表,更将青年男女的郎情妾意表达得如此抒情与浪漫,也为今天的我们奉献了“青梅竹马”这样意味深长的成语。
在古蔺这片曾经的夜郎古国的土地上,“郎”文化更是根深叶茂。成语“夜郎自大”被用来形容人的狂妄自大,给人的感觉是夜郎国很小。其实不然,夜郎国本身面积并不算小,只不过和更大的汉朝版图比起来较小而已。如今的古蔺人,早已走出当年故步自封的境地,站在村头,瞭望世界。那耸入云天的箭竹坪、丫杈凹口,早已被叙古高速、古金高速踩在脚下。“夜郎自大”的成语,也被勤劳勇敢的古蔺人改造成了“夜郎自信”“夜郎自强”等富有时代感的新成语。
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经过古蔺,留下了“八百儿郎当红军”的红色典故;抗日战争时期,古蔺彰德街道上出了一个叫“骆健郎”的抗日英雄,县里的金兰中学,校歌里有“蔺州健郎”;古蔺的地方网站,叫作“郎网”;古蔺曾有风景区,叫“古郎洞”,古蔺有公路,叫“郎太路”;古蔺有农旅特产品牌,叫“小郎妹”……这些无不是古蔺“郎”文化氛围浓厚的最好佐证。很明显,古蔺与其他许多地方不一样——外地除了在婚礼上提到“新郎”的称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很少用到“郎”这个字。
“郎乡”古蔺,作为一个兵员大县,具有双拥的光荣传统。作为一个双拥模范县,古蔺用新时代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郎”文化。在当地干部群众眼中,“郎”不只是一个称谓,还是一种文化精神。这里世代传扬着古代中国人的优秀传统——“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儿郎勇武阳刚,慷慨豪迈的精气神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男儿敢于赴汤蹈火保家卫国,弘扬社会正能量;女郎温柔善良贤惠细心,能够多谋善断勤俭持家,传承家门好风气。在古蔺,传统的“郎”文化发展得更为坚实有力。
沿着古郎路一路前行,抵达二郎滩,沿陡峭的山崖顺势而上,便进入古蔺辖区的二郎古镇,这里便是“郎”文化的核心区域,著名的郎酒厂就坐落在这里。二郎古镇不大,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古老的石板街。街道两旁的古民居、荫浓叶茂的黄桷树,都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古风可掬的老街上漫步,身边不时走过三两个背着竹篓的村民,清新的乡土气息迎面而来。镇上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均以“郎”字冠名。
古镇地处赤水河中游,四周崇山岭。古镇半山腰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味甜,人们称它为“郎泉”。因取郎泉之水酿出的美酒,故名“郎酒”。郎酒厂的系列产品均冠有“郎”字,“青花郎”“红花郎”“小郎酒”等等。郎酒的广告语“神采飞扬中国郎”风靡全国,家喻户晓,郎酒的代言人是中国排球名将郎平,人称“铁郎头”。
关于“二郎”镇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这里不叫二郎滩,那时这里很富裕,人们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一只好逸恶劳的黑龙从天上飞过,看到这里景象繁华,一头扎了下来不肯离去,四处祸害百姓。这事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命天神二郎来降伏恶龙。二郎神不辱使命,将黑龙镇压在大山下,从此百姓过上太平日子。为了感谢二郎神,当地人将古镇名改为“二郎”镇。
走进二郎镇,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街上的商铺和饭店都摆满了郎酒。关于二郎镇和郎酒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赤水河畔,有一个叫李二郎的男子,爱上了从小失去父母的赤妹子,没想到,赤妹子的舅舅也就是养大她的人,是一个势利的小人,谁想娶赤妹子就必须拿出一百坛美酒当彩礼。娶妻心急的二郎便许下承诺,一定拿出美酒来娶她。也是命好,李二郎遇上了龙王三太子,三太子见他心地善良,暗中帮助李二郎,李二郎酿出了琼浆美酒,终于将赤妹子娶进家门。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吸引中外游客追根溯底。
优美的神话传说,更为名镇名酒增光添彩,吸引着中外饮客。“郎”文化是赤水河流域共同的文化,并非一家独有。我们作为赤水河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片土地上的“郎”文化发扬光大。
来源:本文节选自初旭即将出版的《中国酱酒文明史》第五章《川酱华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