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税收优惠政策靴子总算是落地了,现在政策的特征不像过去了,基本是所有利好政策加码且集中推出,趁热打铁,离之前发布会也没过多久,详细的政策就落地了,涉税的部分简单总结:
市场流动性紧张,税收政策发力也在情理之中,房地产只要流动起来,就是在排雷,促进新房的成交,有助于房企的回款,促进二手房的成交,有助于疏通堰塞湖,几乎所有的房地产泡沫破裂都是二手房市场的集中抛售,法拍自然也在其中,造成市场的恐慌性砸盘,任何有助于降低购房压力的都是有用的政策,任何有助于促进二手房流动的政策,都是在给过去积累的风险排雷,对于房地产的刺激效果自然还是值得期待的。
- 房地产的需求占优市场大趋势依旧没有改变,其实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上的,你我200,这不是开玩笑,从2022年房地产名义价格走下坡路的时候,大家都是见证者,从不可一世的供给市场占优,到现在得以价换量,都是现实发生的,政策层面,几乎也是密集推出,每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政策都有人喊政策底一直喊到现在,至于现在是不是政策底,还得看市场的反馈。
只能说比以前好,甚至比刚刚十一期间完成交易的好,至于未来,明面税已经很低了,力度上,蚊子小也是肉,更何况总房价0.5和1%不等的力度,刺激效果也不可能没有,尤其是改善型的也确实获得了税收优惠,结合最近的组合拳,价格且不说,流量刺激效果也可以乐观一些,要是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一点反弹都没有,那岂不是无药可救了。现在关键就是信心啊,如果没有信心,家庭储蓄率就总是处于异常高点。当然,更深层次原因是财富结构,这个就不便展开了。
- 当然,现在所有政策并不是鼓吹要房价重新上涨,只要“稳住”然后用通胀稀释即可。看看美国政府在2008年救市时多疯狂,仅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就给出400亿美元资产购买,5700亿美元硬性担保、6400亿软性担保。整体救市单独资产购买就来了5.2万亿美元。来了猛要,美国经济才能用3年就翻身。
可见,我们现在密集出政策,可不像日本当年那样拖拖拉拉的,否则问题就要奔5-10年去了。当然我们的房产还有几个重要的矛盾,什么时候解决,可能还是未知数。
第一个土地财税转型,之前也分析过,房地产最大的税收来源于已经在土拍环节征收的土地税,明面环节的税收并不高,各地赖以生存的土地财税,过去房价过高最大的原因就是土地成本(国有资产货币化)太高了,当然其中一部分会转化成城市的公共支出,比如道路公园等等。只是成本并不是公平的向所有人征收,早站好位置的缴纳的进城税少,原住民在城市翻新过程中不出钱,反而还赚钱,总有人要承担这些代价,当然是更后来的农村城镇化,以及更年轻的一辈,需要掏空家庭储蓄和未来几十年的劳动换一个栖身之所,你猜房地产价格为什么会下跌?不就是后来者扛不住了么。土地财税过度依赖,本身就是透支特定群体收入的税收,尤其是对婚育意愿的年轻人极度不友好,年轻人的低欲望也并不是真的想,很多时候就是这些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得实在喘不过来气。
第二个特色预售制改革与限跌令。新房不同于二手房,既要受价格管制(限跌令),无法像二手房那样以价换量,又存在特色预售制下的交付风险,不可能至今还希望居民花钱还要承担几乎所有风险,所以今年的二手房以价换量更加市场化,热度回暖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新房刺激不动,房企销售持续萎缩,也并不难预测,其中作为业界著名的好学生,万科的销售可以说是重要的风向标。
最后的话,至于房产税,短期肯定是不会出台的!
2011年国家在上海和重庆两个城市开设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试点,房产税的出台热度飙升,紧接着是18大的召开,整个学界和业界,对房地产税的出台,充满了希望。然而,2013年开始的棚改,加速了房地产产业的扩张,也加速了地方政府平台的急速扩张和土地出让金的收入飙升,这使得房产税的一次希望的窗口期就错过了。
-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给房屋属性重新定义了。房屋只可以具备居住属性,不可以具备投资的金融属性。既然房子只有居住属性,如果征收房产税,是不是就有点加重居民生活负担了呢?可见,房产税的出台,估计是要无限期的延后了。
- 因此,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置换的最差时代,是首套房刚需购买的最佳时代。实际上,从政策的角度,目的很可能只有“求稳筑底”,而不包括“触底反弹”,后者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想象。
稳住以住宅为主的不动产价格,意义不仅在于稳定社会预期、调整经济周期,同时也在于稳定税基。因为房产税必然无法在不动产价格深度调整的现在进行时出台,而只能是在调整结束后价格趋于稳定的完成时,拭目以待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