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现在起,动起来!
撰文:地心
“我从跑步开始,出现了让我自己特别喜欢的状态,我越是累急了的时候,特别是脑子累急了的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我越要去跑步。六七公里跑下来之后,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就像服了一副药一样……其实就是出发最重要。”
这段话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老师所说,而只要是运动过的抑郁症患者,都可能产生过类似的感受。
比如,因为某些事情感觉郁郁寡欢,心情沉重的时候,去健身房举铁、有氧了四十分钟,满头大汗,但是心情也变好了,掌控感重新回归;也可能,长期都在紧张、焦虑的状态里,去练习了普拉提、瑜伽,抑或是灵动的舞蹈,在音乐中忘我地舞动,结束后,身心都放松了下来;还有的人,抽空去户外跑步、骑行,在大自然的陪伴下感受自己的呼吸,体会身心合一的境界,也就把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忧虑一起抛在脑后;而那些更喜欢竞争与合作的人,周末组局,来上几场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或者最流行的飞盘……嬉笑怒骂间,心头的憋闷不爽便尽数倾泻。
事实证明,排除准备不当、体能不足的情况,运动这件事,真是一做心情就变好。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从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我们该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呢?开始运动之前,我们又有哪些要注意的?
1
运动带来的影响:大脑、激素与自我认知
2020年Krik I. Erickson教授团队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运动对大脑和认知的影响。文章指出,运动能够影响海马体的体积,该区域和学习、记忆密切相关;运动还能改善前额叶皮质的功能,而前额叶皮质和执行控制、情绪调节相关。此外,运动还能够改善大脑的血流,提高神经递质的传输效率。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运动可以改善认知能力,特别是处理速度、记忆和执行功能。同时,运动可以有效减轻抑郁症或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症症状,并且,这可能是由于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导致抑郁症状的减轻。
运动还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BDNF能促进大脑新神经元的发育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BDNF的水平较低,而运动可以增加BDNF的表达,改善神经元的可塑性,进而调节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通路,减轻抑郁症状。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都是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运动可以影响我们大脑内这些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运动可以增加大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可用性,这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增加可以改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从而减轻抑郁症状。内啡肽是一种类似于吗啡的天然镇痛剂,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而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或者无氧运动20~30分钟后,内啡肽就会开始释放。瑜伽和冥想也能够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
在自我认知和心理感受上,运动带来的正反馈也非常显著。研究表明,运动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那些运动频率更高的人,会比运动频率低的人,看起来更自信、更积极。
2
运动这么好,我该怎么选?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我们可能一直听说“运动有益健康”,但从小到大,上学时体育老师总是“突然有事”,离开学校后,真正能够享受运动的机会也寥寥无几,于是,对运动的理解 和体验还停留在上学期间,气喘吁吁、毫无乐趣的800米和1000米考试上。
不过,近年来,健身和运动已经变得愈加流行起来。刘畊宏直播跳健身操数次登顶热搜、帕梅拉的健身操视频播放量在各个平台上累计超过千万,2023年,全国马拉松参赛规模达到了六百万人次,跑者日益年轻化和专业化,下班去“撸铁”“跑步”或者练普拉提,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如果我们打算从有益身心健康的角度,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该如何选择呢?
不同的运动给人带来的体验是有区别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殷莉认为,面对不同负面情绪,体育运动的调节作用也会不同。比如焦虑不安时,可以选择瑜伽、游泳等抗压运动,让肌肉放松,有助于平静我们的神经系统;愤怒焦躁时,可以选择消耗性强、节奏稍快的锻炼,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等;抑郁悲观时,可以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跑步等有氧运动。
另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降低心理压力的运动,它们的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团队合作型热门活动,骑自行车,有氧运动或健身房,跑步或慢跑,休闲娱乐活动,冬季运动或水上运动,走路,其他运动,家务活动;对于抑郁症患者,最有效的前三名则是团队合作型热门活动、骑单车、娱乐休闲活动。
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就像前阵子大火的,由贾玲导演和主演的《热辣滚烫》那样,贾玲饰演的女主角乐莹曾经是一个说话很小声、有着“讨好型人格”、在关系中不敢表露自己的攻击性、即使受委屈了也不敢表达的女孩。
而当她机缘巧合地决定练习拳击并参赛,除了体重下降、肌肉的增长,她在片尾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也完全不一样了。她在赛场上面对强大的对手,仍能坚持出拳,结束比赛后,也第一次清晰地说出了“我不喜欢吃牛蛙”。之所以是“拳击”而不是其他类型的运动,正是因为诸如拳击这样的运动,既具有力量性,又有对抗性,会让人体验到极强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而这正是“讨好型人格”所需要的。
但是当然,最适合你的运动,还是那项能让你喜欢、有兴趣、全心投入的运动。如果我们强行为了某项运动可能的“收益”而勉强自己,这无疑是一个事倍功半的选择。无论如何,如果一项运动适应你当下的体能水平,进行时不会让你感到紧张、僵硬甚至对抗,过程中你能够投入其中,产生“心流”体验,结束后不会造成运动损伤,还能带给你一定程度的愉快体验,那么,这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运动同样有效。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定义,运动疗法指通过有计划、结构化、重复的身体运动,来达到提高或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神经和精神科临床实践。欧洲精神病学协会关于精神疾病的身体活动指南提出,可以将运动疗法作为轻中度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方法。
对于抑郁/焦虑/双相等情感障碍患者,运动可以降低情感症状发作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而对于精神分裂患者来说,运动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减轻药物带来的体重增加等代谢相关副作用。即使是短时间的急性锻炼,也能够缓解抑郁症状。两项新研究发现,30分钟的运动至少能缓解抑郁症状75分钟,并能提高抑郁治疗的效果。
3
从五分钟起,开始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一旦开始,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但在没有开始之前,运动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又会变得很困难。在本来就繁忙的生活中安排用于运动的时间,要费心思考合适的场地、装备,选择运动类型,又或者,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不适合运动”,认为自己体力不足或者有不利于运动的小毛病……这些都是运动之路上的拦路虎。
那么,不妨看看以下建议,开启你的运动之旅:
1. 运动时间再短,也比完全不运动好。所以,哪怕这会儿出去走走,进行五分钟的户外散步,也胜过将这五分钟用在手机屏幕上。
2. 如果你真的非常忙,没有充裕的时间安排“一整个运动项目”,那么,搜索一些不需要器械的拉伸放松动作,将它们安排在你的零碎休憩时间中。
3. 比起在事前搜索某项运动的利弊、装备、注意事项,并因此“卡住”,更好的选择是,寻找一个在这项运动上有经验的人(朋友、教练或者团体带领人),告诉对方你想体验半个小时,让ta告诉你可能需要什么,怎么开始。
在这个充满压力、焦虑的时代,我们可能都习惯了用头脑去思考,将心灵用于无尽的计算和对抗之中。然而运动,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身体和心灵都进入到一个和谐而统一的状态当中,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专注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每一块肌肉的紧绷和松弛,从而真正地回归“当下”。这也是我们爱自己的体现。
从现在起,动起来!
参考文献:
[1]Stillman C M , Esteban-Cornejo I , Brown B ,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 and Cognition Across Age Groups and Health States[J].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0, 43(7).DOI:10.1016/j.tins.2020.04.010.
[2]Ross R E , Vanderwerker C J , Saladin M E ,et al.The role of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and clinical outcomes[J].MolecularPsychiatry[2023-12-20].DOI:10.1038/s41380-022-01819-w.
[3]Harte J L , Eifert G H , Smith R .The effects of running and meditation on beta-endorphin,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d cortisol in plasma, and on mood[J].Biological Psychology, 1995, 40(3):251-265.DOI:10.1016/0301-0511(95)05118-T.
[4]https://www.nytimes.com/2008/03/27/health/nutrition/27best.html
[5]https://www.vernonwilliamsmd.com/News-Updates/2022/June/This-Is-Exactly-What-Happens-to-Your-Brain-Durin.aspx
[6]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16(4):7.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8.04.020.
[7]游仪.让青少年用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N].人民日报,2024.10.11
[8]Chekroud S R , Ralitza G , Zheutlin A B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 1·2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SA between 2011 and 2015: a cross-sectional study[J].Lancet Psychiatry, 2018:S221503661830227X-.DOI:10.1016/S2215-0366(18)30227-X.
[9]https://neurosciencenews.com/exercise-depression-20292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
无需下载即可在线查看~
本文来源:心理专家说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