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电影《吉鸿昌》横空出世,好评如潮。该片不仅获得当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3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三项桂冠,而且让无数人牢牢记住了一名革命烈士——吉鸿昌。
1、年少生成报国心
吉鸿昌,原名吉恒立,字世五。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
吉鸿昌从小就是个硬骨头,受到别人的欺负就会马上还手,不仅时常与别人打架,还总爱调皮捣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熊孩子”。每次闯祸,父亲吉茂松都会抡着扁担追着揍他。因此,年少的他便有了个响当当的外号“扁担愣”。
调皮归调皮,吉鸿昌年少时便在家里的茶馆帮父亲打下手了。父亲为人豪爽善良,结交了许多爱国志士,他们一群人经常在小茶馆里谈天论地,畅谈救国理想。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吉鸿昌自然也受到他们很大的影响,一颗报国之心这位少年身上悄然形成。
恐怕当时那些高谈阔论的人谁都没想到,他们的言论会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眼前那位端茶送水的少年,以至于数十年后的中国多了一名抗日名将。
2、青年报国投军营
1913年秋天,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也许是不甘平凡,也许是为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未满十八岁的吉鸿昌瞒着家人应征入伍,自此开始了他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
吉鸿昌有勇有谋,骁勇善战,1920年,年仅25岁的他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升至营长。同年,父亲病重,吉茂松瘫在病榻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做官不许发财,做官要为民请命。父亲病逝后,他便把“做官不许发财”六个字写在了茶碗上,带着它南征北战,从不离身。
“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官即不许发财。你只有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
1925年他升任团长,不久又升为旅长。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自广州起兵,一路北伐,誓要结束北洋政府统治。
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北伐过程中,吉鸿昌率部攻克洛阳,强渡黄河,占领新乡,打得奉军抱头鼠窜。其部也因作战勇猛,被冠以“铁军”。
1929年7月,吉鸿昌进军宁夏,担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任第10军军长。在宁夏,他痛击马家军,为宁夏的发展、汉回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余年军旅生涯,吉鸿昌虽不断升迁,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没有忘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3、请缨抗日遭外放
1930年,中原大战以冯、阎联军的失败而落下帷幕。作为冯玉祥的大将,吉鸿昌被迫接受了蒋介石委任的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职务以及进攻鄂豫皖苏区的任务。
在与红军交战的过程中,吉鸿昌逐渐认识到了红军的强大之处——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也察觉到了蒋介石借刀杀人,铲除异己的目的。于是,他对“剿共”便日渐敷衍了。
1931年,蒋介石对敷衍执行自己“剿共大计”的吉鸿昌极为不满,迫于其在军中的威望,蒋介石只好用军事和经济压力迫使他交出军队,出国考察。
临出发前,吉鸿昌得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三省,数千万同胞沦陷在日军铁蹄之下。怒火中烧的吉鸿昌马上向蒋介石请缨抗日,但蒋介石不仅驳回了他的请求,还催促他马上出国。对蒋介石失望透顶的吉鸿昌带着满怀愤怒与不满,踏上了他的留洋考察之旅。
在考察的过程中,吉鸿昌将军的爱国之心同样展现无遗。
邮船到美国之后,吉鸿昌接二连三地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西雅图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上宾。有一次,他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吉鸿昌怒不可遏。就连陪同的特务也劝他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
为了反抗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显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光荣,他当即找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以后,无论是出席宴会或在大庭广众中,他都会把木牌戴在胸前。
4、收复多伦展神威
1932年,吉鸿昌搭载轮船从英国回到上海,结束了他的考察之旅。归国后,他马上向国民政府汇报考察留洋成果,却未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共产党秘密接触了这位爱国将领,并与其积极探讨国内外形式。在不断地接触下,吉鸿昌越发感受到共产党的魅力。同年四月,吉鸿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9月,想要说服蒋介石抗日的吉鸿昌上到庐山面见蒋介石,再次提出抗日的要求,却又遭到蒋介石的敷衍。蒋介石一次又一次的敷衍磨灭了吉鸿昌对国民政府、对蒋介石所抱有的最后希望。看清蒋介石嘴脸的他回到湖北,发动旧部,举起起义大旗。但在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起义以失败告终。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起义失败的吉鸿昌把目光放在了抗日救国上。他不仅动员冯玉祥出山组织抗日,积极联合各地抗日武装,还变卖家产充作军费。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1933年5月24日正式成立,吉鸿昌被任命为第2军军长兼代察哈尔警务处长、张家口警备司令。
6月,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在全军动员大会上赋诗一首:
有贼无我,有我无贼。
非贼杀我,即我杀贼。
半壁河山,业经改色。
是好男儿,舍身报国。
随后,吉鸿昌率部出征,仅用了半个月便连克康保、宝昌、沽源等地,兵锋直指多伦,有如当年岳武穆直捣黄龙之势。
多伦是察哈尔、绥远、热河三省之间的枢纽。守敌力量强大,由关东军骑兵第4旅团,以及伪军李守信等部组成。
从7月4日开始,吉鸿昌便率部与日、伪军在多伦外围展开拉锯战,7日吉鸿昌部发起总攻,一举攻破多伦外围阵地,迫使敌军收缩回城中。吉鸿昌派遣部队,假装伪军,潜入城内。12日,在里应外合下,同盟军发起数次猛攻,终于杀入城内,与日伪军展开近4个小时巷战。最终,日、伪军力不能支,败下阵来,残部突围脱逃,多伦光复。
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举国为之振奋。各大报纸均在头版刊登吉鸿昌光复多伦的消息。
但国民政府非但不对此褒奖,还诬陷同盟军破坏“国策”。在蒋介石软硬兼施下,冯玉祥被迫离开,同盟军也遭到分化瓦解。日本关东军趁机兵分两路反扑,分崩离析的同盟军已成一盆散沙,无法与日军进行正面对抗,不得不放弃多伦转移。
5、身陷囹圄死不屈
1934年5月,吉鸿昌在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他被推选为主任委员,致力于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主持出版刊物《民族战旗报》。
吉鸿昌的投共行径,让蒋介石欲除之而后快。在获悉吉鸿昌回天津后,蒋介石密令特务对其严加监视。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国民饭店被国民党特务和租界巡捕联手击伤诱捕。
11月23日,北平军分会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吉鸿昌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而转到为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来,为我们党的主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正是我的光荣……”
最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军分会以“叛国罪”(多次煽动兵变)和“叛党罪”(脱离国民党加入共产党)判处吉鸿昌枪决。
6、英勇就义魂长存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行刑的日子。当行刑官通知他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知道了。”行刑前的几个小时,他还给妻子与亲友留下了几封书信。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写完信后,他便从容地步入刑场,随手捡起树枝,以树枝为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接着,吉鸿昌对行刑者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他又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当敌人端起枪瞄准他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随着枪响,吉鸿昌将军英勇就义,时年39岁。吉鸿昌将军虽死,但精神永存
1971年周恩来总理评价吉鸿昌时说:“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要把他的事迹出书!”
1984年,在吉鸿昌烈士牺牲50周年前夕聂荣臻评价吉鸿昌说:“吉鸿昌烈士是民族英雄,将永垂不朽!”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年少生成爱国心,青年报国投军营。
请缨抗日遭外放,收复多伦展神威。
身陷囹圄死不屈,英勇就义魂长存。
将军虽身死,但英魂长存。
(图片寻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