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这个疑惑,一些以清朝为背景的历史影视剧中,清朝军队的号衣胸前上的字,竟然不相同,有“兵”、“勇”、“丁”、“卒”四种。

那问题来了,都是朝廷的兵,都是打工的,怎么还类型不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你别看这四类士兵只有一字之差,但他们地位和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清朝四大兵种的区别。

第一类,

最初的兵是指八旗子弟。

清朝最初打天下时,靠的就是努尔哈赤整顿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因此有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八旗军队,而这支军队也成为了清朝取胜的力量。

按照规定,凡旗人男丁世代为兵,也就是八旗兵,这也使得这些兵地位特殊,甚至在当时是社会上是“特权阶层”,是圈地运动的既得利益者,享有诸多优待,待遇非常丰厚。例如固定的军饷、粮草、土地,免除税赋,待遇非常丰厚。

八旗兵毕竟是少,当时天下那么大,州县那么多,各处都要用兵,八旗兵根本不够用,因此就有了“绿营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营兵”是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整编而来,它也是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当时的正规军,基本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是朝廷作战和巩固国防的主要力量。

可是因为八旗兵在清朝是有特权的,这一点绿营兵比不上,因此这两者之间待遇相差极大。

可正因为八旗兵的特权,使得清朝建国之后他们迅速的懒散和腐化,战斗力逐渐下滑。后期抗击南明和康熙平三藩时,作战主力基本都是绿营兵,八旗兵靠后。

随着时间的发展,越到后面清朝的正规军越来越不行,尤其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无论是绿营还是八旗,面对太平军或者洋人,都是一败涂地。

这个时候,勇就开始挑大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类,

勇和兵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后者有编制,前者更像是临时工,在打仗主力兵力不足以应付战争时,便会招募乡勇来作战。

勇兵大多来源各地方的农民,他们没有军事训练,甚至连基本的武器使用技能都缺乏。他们之所以被征召入伍,往往是由于穷困潦倒,或为了吃一口饭被编成乡勇。

既然是临时工,自然不能享受兵的待遇,因此勇兵几乎没啥待遇,打完仗捡回一条命通常也是解散回乡。

死伤的勇兵几乎得不到任何补偿,甚至连家属也无法得到抚恤,其实就是打仗时的“炮灰”。

不过后来兵不行了,为了应对太平军,各路大佬开始组编乡勇,成了地方武装力量,例如湘勇、楚勇、淮勇。

并且勇的待遇也随之提高了,成了有军饷有编制的人了,这段时间战斗力可比那些兵要强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类:

丁兵是清朝军队中的后勤力量。

他们的职责并不直接涉及战斗,而是负责运输物资、维修装备、安营扎寨等一系列繁重的后勤工作。

其实有点像以前的民夫,就是给军队打杂的,也是没有任何报酬的。

并且和勇不同的是,承担一定作战任务勇,打完仗可以解散回乡,但丁却还得服役给军队干活,因为根据清朝的丁兵制度,丁兵是有相应的服役年限的,年限不到就必须待在军队服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类:

卒兵是清朝城市地方上负责治安以及官府机构运作的兵种,主要工作是在衙门、监狱等地执勤,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治安巡逻、打击犯罪等。

卒有点好处是有薪水拿的,可以算是一个铁饭碗了。

这么说来有点像如今的和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派出所、社区民警,比丁要好多了,也没有勇上战场牺牲的风险。

清朝士兵胸前些有“兵”、“丁”、“卒”、“勇”的区别,是基于当时朝廷军事力量所发展而出的。

一字之差,背后的身份却有天壤之别,这也体现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地位的不平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