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七步走,带你深入了解凝血异常的诊断流程
撰文 | 邱明慧
在现代医学中,凝血异常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正确的结果判读不仅能指导治疗,还能预防潜在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本文将通过文字阐述和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相关解读,以帮助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深入了解凝血异常的诊断流程。
1
凝血项目概览:基础知识
在深入探讨凝血异常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凝血项目,它们构成了诊断凝血异常的基础。这些项目包括:
PT(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态。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态。
TT(凝血酶时间):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的状态。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指示纤溶系统的活性。
DD(D-二聚体):同样是纤溶系统活性的指标。
Fbg/FIB(纤维蛋白原):凝血过程中形成血凝块的关键原料。
2
凝血途径机制:简易图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凝血过程,我们可以借助凝血途径机制图来直观展示凝血因子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凝血过程中的角色。
3
标本性状检查: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在进行凝血项目检测之前,我们必须对标本性状进行严格检查。任何异常,如凝固、凝集或采血量不足,都可能严重影响凝血测试的结果。因此,标本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诊断准确性的第一步。
4
凝血项目异常分析:原因探究
通过对各个凝血项目的异常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可能的病因:
APTT延长
可能与血友病等相关,这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关键指标。
PT延长
可能与肝脏疾病、华法林抗凝治疗等有关,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态。
TT延长
可能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素和类肝素物质的存在有关,这是凝血共同途径的敏感指标。
5
凝血项目顺序:逻辑流程
在检测时,我们通常按照Fbg→TT→APTT/PT的查看顺序进行。
纤维蛋白原(Fbg)
Fbg的降低或升高都会影响APTT/PT/TT,并且Fbg的升高可能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有关。Fbg的数量降低(遗传性的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功能异常(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都可能导致凝血异常。
共同途径(TT)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APTT/PT)
6
各项目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综合分析
不同的凝血项目异常组合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网上流传已久)。
7
写在最后:凝血异常诊断的复杂性
凝血异常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凝血因子和途径的相互作用。上述内容仅为一个简易的诊断思路,旨在帮助大家快速记忆和初步判断。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
更多检验精彩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本文来源丨检验医学网
责任编辑丨舒豪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