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上周末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戴思,将于明年6月前在法国开设一家光伏电池板工厂。

如果单独看,前者似乎主要是为了缓解财政收入困难和一些国家已有的或准备推出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生的外部压力。后者主要是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们实施高关税的一种应对措施。但如果将这两个似乎并不关联的新闻放在一块作为合订本来看,我们就能够从中观察到正在发生的重大趋势变化。

在企业对外投资热中,前9个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244亿美元,增长9.2%。制造业产能转移出海,是我们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关键。

一、上周末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宣布从12月1日起,取消铝材、铜材等59项产品的出口退税,将成品油、光伏、电池等209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

事实上,这些取消或下调出口退税的产品,包括还没有出现在调整文件中的很多产品,由于价格内卷,不断下滑,他们的附加值越来越低了,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我们的产品存在低价出口倾销的问题,进而与我们产生贸易摩擦。

我们与欧美交锋产能过剩问题已有一年多来,他们一直在拿出口退税补贴说事,对我们进行各种反倾销调查,增加我们的出口关税。三郎和国内其他一些经济研究人员也几年前就不断指出因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导致产业恶性竞争并推动价格通缩。

因此,我们主动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客观上有助于缓解一些国家的贸易壁垒对我们出口产生的外部压力。也有利于缓解今年以来税收持续下降带来的预算收入难题。

二、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戴思,将于明年6月前在法国开设一家光伏电池板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8日,法广报道称,浙江专业研发和生产高效太阳能组件及其他光伏材料的企业戴思(DAS Solar)星期一表示,该公司将于明年6月在法国东北部的杜城(Doubs)开设一家光伏电池板工厂,该工厂最初将创造至少450个就业岗位。

戴思(DAS Solar)的副总裁石思表示,该工厂将投资1.1亿欧元,建设3条电池板组装线。工厂可为法国创造450到600个工作岗位,从下个星期开始招聘工人。

据石思女士介绍,这将是戴思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该厂曾经多次在德国和西班牙选址,但法国政府和社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投资方最终选择在法国建厂。

戴思成立于2018年,已在中国建立了14家工厂,拥有8900名员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数据、研究和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发表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3%。全球十大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去年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450亿欧元。

法广报道称,许多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并认为如果允许中国设备以低价涌入西方市场的话,会引发不公平竞争。为此华盛顿将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关税提高了一倍,达到50%。欧盟也正在调查该领域的中国制造商可能获得的过度补贴。

三、在企业对外投资热中,前9个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244亿美元,增长9.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摆脱高关税,实际上几年前我们的太阳能企业就开始在东南亚、欧洲、美洲投资布局产能。比如今年初,隆基绿能和天合光能宣布了在美国建厂的计划。

在另一个产能国内无法消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两年国外投资建厂也成为中国车企扩大产能的标配。比如比亚迪、奇瑞都宣布在泰国建厂。奇瑞收购了日产公司在西班牙的一家老厂,并且在那里生产电动汽车,比亚迪则在土耳其、匈牙利、巴西投资建厂,生产电动汽车。上图为比亚迪匈牙利工厂。

在中美贸易博弈、中欧贸易摩擦加剧的推动下,去年,中国企业对东盟的制造业投资激增3倍,投资额是美国、韩国和日本企业总和的将近两倍。墨西哥也成为中资企业出口美国的跳板。数据显示,中国对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在2021年增长了76%, 2022年再次增长了48%。截至目前,近3000家中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市场,包括北汽、江淮等中国汽车品牌,以及顾家家居、敏华控股等家居企业。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公告统计,截至2023年,A股企业中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企业数量达399家,较2018年末数量翻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77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占全球份额的11.4%,连续12年列全球前三。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9320亿美元,也位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的8.4万亿美元、荷兰的3.3万亿美元。

2024年1-9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244.3亿美元,增长9.2%。

四、制造业产能转移出海,是我们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媒体有个著名的反智伪专家项立刚,去年曾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自媒体上传播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就代表中国科技已经超越美国世界领先的反智观点。为此,他还与何祚庥、胡锡进在自媒体上掀起了论战。项立刚的逻辑就是:我们是世界工厂,我们制造业产能世界第一,领先美国,所以我们的科学技术也超越了美国。

很显然,制造业产能其实和科学技术毫无关系,它仅仅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能力相关。比如AI芯片技术英伟达世界第一,但AI芯片的制造能力台积电世界第一;无人机技术美国遥遥领先,但无人机制造能力中国遥遥领先。

实际上从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生产链全球化布局开始,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品牌管理与生产线就开始分离。当时欧美的制造业发展起来,当制造业的产能超出他们的国内需求后,为了避免贸易不平衡导致的贸易纠纷,欧美企业开始寻求对外投资,将新增的制造业产能部署到地球上其他有需求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欧美在1960年代通过对日韩、港台投资,培育出亚洲四小龙。之后的1990年代,欧美和日韩、港台,又转头投资大陆,推动了我们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由此看,我们有必要更新我们“制造业强大等于经济实力强大“的错误认知,以及”制造业产能领先等于科学技术先进”的反智观点。

因为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实现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才能迈入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而目前,发达国家处于第二个阶段,我们尚处于第一阶段。

我们所面临的由长期超前投资所推动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对内已经导致了国内供求关系的极端失衡和较为明显的经济通缩,对外因贸易不平衡引发了较为麻烦的贸易纠纷。

好在我们的企业耳濡目染了跨国公司在本土专攻科技创新、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在我们这投资生产线的现代化经营理念,在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时,能够自觉地贴近终端市场投资建厂,转移产能。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意识到向海外转移产能的必要性,开始调整出口退税,助推这些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也能放下制造业全球第一的沉重金牌,在制造业产能转移出海的过程中顺势而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个人收入占比,将经济政策的支持重点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从而提振我们的内需,推动14亿人口大国,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