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自古以来就是一味常见的补气中药,被誉为“补气圣药”,在中医里广泛用于改善气虚、增强免疫力。然而,黄芪虽好,却并非适合所有人。滥用黄芪,可能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芪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主要功效包括:

1.补气固表:提升体内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冒。

2.利尿消肿:促进代谢,改善气虚水肿。

3.生肌收敛:帮助愈合伤口,减轻感染风险。

4.提升免疫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黄芪常用于体质虚弱、气短乏力、易感风寒的人群,而黄芪的温补特性也注定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

三类人不宜食用黄芪

1.阴虚火旺者

口干舌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盗汗频发。

黄芪性温,长期服用可能加重阴虚体质者的火旺之症,出现上火、喉咙痛等不适。

建议:阴虚体质者可选择滋阴清热的中药,如麦冬、百合等,避免使用黄芪。

2.感冒发热者

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发热恶寒。

感冒发热时,邪气尚在体内,此时使用黄芪补气会“闭门留寇”,反而延缓病情恢复。

建议:感冒初期应以疏散风寒、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好转后再酌情使用黄芪调养体质。

3.气滞血瘀者

胸胁胀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黄芪有补气升阳的作用,可能导致气机进一步郁结,加重气滞血瘀的症状。

建议:气滞血瘀者应优先活血化瘀,如使用丹参、川芎等药物。

正确使用黄芪小贴士:

1.分清体质再服用

黄芪适合气虚体质者,如容易疲劳、乏力、抵抗力差的人群,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2.适量服用,避免过量

每次黄芪的用量应控制在9-30克范围内,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气滞、内热等问题,需注意节制。

搭配其他药材效果更佳

气虚明显:黄芪可搭配党参、白术,增强补气效果。

表虚自汗:搭配防风、白芍,提升固表作用。

水肿乏力:配合茯苓、泽泻,助力利水消肿。

总之,健康的养生之道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用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