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造肺癌介入的精英团队,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在医学的广阔天地中,医生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不仅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也是未来医学突破的探索者,更是医学希望的播种者。从实践中学习,到传授知识,每一位医者的职业生涯都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也是医学创新与传承的必经之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其血液学科和呼吸病学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支气管镜诊疗技术,并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相结合,用于中晚期肺癌患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本期《心手相传》栏目特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杨栋勇教授,以及主治医师黄琳琳医生分享他们在肺癌介入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深刻思考。
挑战与希望并存,肺癌患者年轻化
肺癌介入治疗覆盖了从早期诊断、精准定位到治疗和管理的全过程。随着肺癌发病率趋向年轻化,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杨栋勇教授看来,肺癌患者年轻化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多样。“首先,环境污染的加剧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次,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如熬夜、睡眠质量下降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这些都可能对肺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吸烟行为的年轻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此外,基因突变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肺癌的发病风险。”
杨栋勇教授还提到,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提高了公众对肺部健康问题的关注,促使更多人通过早期筛查技术,来检测肺部异常,从而更早地发现肺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们观察到肺癌患者群体中年轻人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肺癌的主要患者群体仍然是中老年人。通过改变前述的危险因素,年轻人患肺癌的风险相对较低。”
“在临床实践中,我接诊过的最年轻肺癌患者是一位19岁的高中生。”黄琳琳医生向我们分享了一例年轻肺癌患者的故事。“患者刚刚完成高中学业,正准备迈入大学生活。不幸的是,他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是晚期肺癌。患者和家属最迫切的愿望是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和舒适。”黄琳琳医生表示,面对这样的挑战,医疗团队会竭尽全力,运用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最人性化的关怀,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多维策略:肺癌诊疗的综合化路径
肺癌的综合化诊疗路径是一个多学科、全方位的过程,它涵盖了从早期诊断、精准定位到治疗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合作,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
杨栋勇教授表示,在临床实际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制治疗方案,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理分型、分子分型以及相关的基础检测信息。目标是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方案可能会有所调整,以适应病情的发展或缓解。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是一个闭环、逐步调整的过程。
“除了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成为了我们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在呼吸介入领域,无论是支气管镜下的介入还是经皮介入,都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杨栋勇教授说道。
黄琳琳医生介绍,“一旦患者被确诊为肺癌,我们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病理类型的鉴定、肿瘤的精确分期,以及患者的基本状态,如症状、体征和是否有基础疾病,例如心肺功能状况等。还会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确保治疗方案不仅针对疾病本身,也考虑到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评定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黄琳琳医生强调,治疗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定期监测。通过影像学检查、症状和体征的随访来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如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除常规随访外,还要监测支架的情况,包括是否移位、是否有肿瘤生长导致狭窄等,并根据需要安排胸部CT扫描或介入复查。
呼吸介入技术:肺癌诊疗的关键力量
目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的介入技术包括诊断性技术,如支气管镜下的EBUS、TBNA、导航技术,以及胸腔镜介入诊断技术。治疗性技术,包括支气管镜下的局部支架植入、电切术以解除大气道阻塞,以及经皮冷冻、微波、激光和射频消融技术,这些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改善。
杨栋勇教授介绍,肺癌诊断上,利用支气管镜技术进行病理活检,如EBUS-TBNA对淋巴结进行采样,以及对病变部位获取组织标本,为病理学诊断提供精确的组织样本。此外,还采用经皮穿刺等精准介入技术来获取足够的病理标本,为后续治疗提供坚实的病理基础,并据此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治疗方面,科室能够开展多种先进的介入技术,包括冷冻消融、激光消融和微波射频消融等,以精准治疗肺癌。此外,对于并发症的处理,如胸腔积液,也需要通过胸腔镜介入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黄琳琳医生介绍了一例大气道肿瘤导致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的病例的治疗过程。“首先,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进行精确诊断。随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采用了支气管镜下的介入治疗,如激光消融,直接减少肿瘤体积,改善气道通畅。同时,为了长期控制病情,患者接受了全身化疗。”黄琳琳医生表示,这种综合治疗方案不仅迅速缓解了患者的症状,也为患者争取到了接受全身治疗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整体治疗效果。
“通过目前科室的介入技术提高了肺癌患者早期诊断率和诊断评估的准确性,改善了局部治疗效果,并实现了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此外,我们建立了肺癌患者数据库,通过5年及10年的长期随访,收集生存率和复发率数据。我们希望通过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估介入治疗的疗效,以优化治疗方案。”杨栋勇教授说道。
科室发展:塑造未来肺癌介入治疗的精英团队
可以看到,在现代医学中,介入操作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栋勇教授作为该领域的专家,对于培养新一代医生有着独到的见解。
杨栋勇教授强调,在培养医生掌握介入操作技能时,几个环节至关重要。首先,医生必须完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确保对介入操作有深刻的理解。随后,通过基础实践培训,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进一步,针对各种具体病情,进行现场讲解和操作示范,使医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性培训被放在首位,包括培养医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此外,沟通技巧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这些综合培训,医生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作为杨栋勇教授的学生,黄琳琳医生表示,杨教授倡导团队成员在掌握基础技术的同时,发展个人专长,以优化内科诊疗流程和沟通。团队中,呼吸介入医生发挥专长,确保技术全面且稳定发展,形成了一个高效且具备核心技术的团队。黄琳琳医生提到,疑难肺癌患者治疗难度较大,杨教授凭借专业能力,能够为这些患者定制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科室采用多学科团队模式,集合各领域专家智慧,提供最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完整性,并确保方案的公允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从而提升患者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通过这种综合治疗和多学科协作,为疑难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精准医疗应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在肺癌治疗领域,精准医疗和新技术的应用正不断推动诊疗进步。目前,杨栋勇教授所在的科室正从多个方面积极参与临床研究,例如支气管镜下机器人介入诊断技术。“我们希望自主启动临床研究,实现技术转化,这需要团队合作和综合能力评估。”杨栋勇教授说道。
在新技术方面,杨栋勇教授密切关注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与上市。他积极探索机器人和AI引导下的介入诊疗技术,以推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和临床应用。此外,他还致力于建立动态的多学科合作模式,以实现更有效的综合治疗。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科室致力于提升肺癌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精准、先进的治疗方案。
黄琳琳医生表示,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尤其是专注于肺癌介入亚专科的医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的执行能力,优秀的沟通技巧,强烈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鉴于肺癌和介入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对于保持专业竞争力至关重要。”黄琳琳医生强调。
杨栋勇教授总结道,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在理论知识、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科研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均衡发展。这些素质共同构成了医生职业的核心,帮助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更好地服务患者,不断进步。
最后,对于即将走上医学之路的医学生或青年医生,杨栋勇教授和黄琳琳医生给出了他们的寄语。
杨栋勇教授寄语
亲爱的医学生们,你们选择了一条既充满挑战又意义非凡的道路。在医学这条永无止境的征途上,你们必须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不仅要成为一名医生,更要成为一位仁者。医学职业既伟大又艰巨,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条道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服务每一位患者。
黄琳琳医生的寄语
医学之路确实不易,未来必将面临众多困难与挑战。希望你们能保持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坚守初心,这将是你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要注意自我关怀,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培养兴趣爱好,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这样才能在医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精彩资讯等你来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热门跟贴